誰是二戰最好的坦克?一般來說,普遍公認的是蘇聯的T-34/85中型坦克,但有些看不慣蘇聯坦克的人,卻把德國「黑豹」中型坦克認定為「二戰最優秀坦克」。
然而,如果仔細審視一下「黑豹」坦克的具體性能,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最優秀坦克」其實弊病極多,甚至在德國都不能算最好的坦克。
「黑豹」的三個優點
「黑豹」坦克,其實還是有一定優點的,尤其它的火力非常強大。
第一,「黑豹」的KwK42型75毫米/L70火炮,是二戰最好坦克炮之一。KwK42型火炮,穿甲威力還在「虎」式坦克的KwK36型88毫米/L56火炮之上。使用高速穿甲彈時,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182毫米裝甲,「虎」式的數據則是128毫米,T-34/85則是107毫米。「黑豹」的火力優勢極為明顯,可以在2000米(穿甲能力145毫米)擊穿盟軍1944年所有坦克的前裝甲,甚至包括裝甲最厚的「史達林-2」重型坦克。。
第二,「黑豹」擁有先進的觀瞄設備。除了世界最先進的坦克瞄準裝置外,「黑豹」坦克在1945年還首次裝備了世界最早的夜視系統,在戰爭最後幾個月形成了很大的不對稱優勢。
第三,「黑豹」的前裝甲很厚。由於成功借鑑了T-34的傾斜裝甲設計,「黑豹」的前方防護力甚至部分超過了「虎」式坦克。坦克的車體首上裝甲達到了80毫米,而且有55度傾角。相比之下,「虎」式坦克車體前部雖然有102毫米裝甲,但幾乎沒有傾角,車體正面防彈能力反而不如「黑豹」。此外,「黑豹」炮塔的110毫米弧形防盾,防護力也不弱於「虎」式坦克的120毫米平面防盾。
由此可見,「黑豹」中型坦克在正面與坦克交戰時,火力和防護都是一流的,甚至不弱於重型坦克。另外,「黑豹」的炮塔轉速(D型轉速較慢)、炮彈裝填速度也都較快,和T-34/85相差不大。
但除此之外,「黑豹」的其他性能就一塌糊塗了。
「黑豹」的五大缺點
一款好的坦克,應該是火力、防護和機動性兼備。「黑豹」坦克雖然火力強,但是裝甲防護和機動性卻經常令坦克手不滿。
第一,「黑豹」的側面防護性很差
「黑豹」雖然有很強的正面裝甲,但側面裝甲卻很薄弱。早期的D型和A型,炮塔和車體側面都只有40-45毫米厚裝甲,還不如T-34坦克(車體側面45毫米,炮塔側面52-75毫米)。與「虎」式坦克(車體側面62-82毫米,炮塔側面82毫米)相比,更是遠遠不足。
在坦克交戰中,側面裝甲往往同正面裝甲一樣重要。「虎」式坦克戰場生命力之所以頑強,正是因為盟軍早期的反坦克火力連「虎」式側裝甲都難以擊穿。而「黑豹」坦克一旦遭到側射襲擊,甚至輕型反坦克炮都能輕鬆將其擊毀。
正因為如此,「黑豹」後期的G型削減了一些非必要部位裝甲,才將車體側裝甲又增加了10毫米,但炮塔側面依然薄弱。
第二,「黑豹」的機動性並不出色
雖然「黑豹」效仿T-34中型坦克,標榜為高機動性車輛,但實際上該車的表現遠不及T-34,甚至倒車速度還不如「虎」式。
「黑豹」早期的D型採用650馬力汽油發動機,A型提升到700馬力,兩款「黑豹」最高公路速度都有54公裡/小時,基本與T-34相當。但是,D型和A型的發動機均存在可靠性問題,經常在行駛中發生故障,很難長時間保持高速行軍。因此,後期的「黑豹」G型將功率下調到了600馬力,導致公路速度降到了46公裡/小時。這個速度,幾乎和「虎」式重型坦克的初期型相當(最大公路速度45公裡/小時)。
最糟糕的是,「黑豹」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倒車速度特別慢,只有4公裡/小時。T-34/85和「虎」式倒車速度均可以達到8公裡/小時,「史達林-2」式甚至可以達到15公裡/小時。
在進行中近距離坦克交戰時,倒車能力可以大大提升坦克的搶位速度,甚至可以在持續倒車中讓自己保持安全距離。然而,僅僅4公裡/小時的倒車速度,讓「黑豹」遇到意外襲擊時,很難調整自己的位置。
第三,「黑豹」炮塔正面存在一個致命窩彈區
「黑豹」的炮塔雖然裝甲厚度很強,但在服役後卻發現另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弧形炮盾下方和車體形成了一個「窩彈區」。一旦敵方炮彈擊中炮盾下方的弧線位置,就會反彈到車體上裝甲,而這個位置防護相對薄弱。
因此,「黑豹」剛剛投入使用沒多久,就發現了尷尬問題。一些理論上不應該擊穿「黑豹」正面的火炮,都能利用「窩彈區」在有效距離外正面擊毀「黑豹」。後期型「黑豹」G雖然進行了部分修改,將炮盾下半部改為垂直裝甲,但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黑豹」F型最終徹底修改了炮塔設計,但為時已晚,納粹已經無力投產了。
第四,「黑豹」的坦克炮也有各種問題
「黑豹」的75毫米炮,雖然威力強大,但只是反坦克能力強,所配備榴彈由於尺寸限制,對步兵殺傷力差。因此,「黑豹」並不能完全取代四號坦克,後者還必須繼續生產。
此外「黑豹」的70倍身管75毫米炮,與四號坦克後期型的48倍身管75毫米炮彈藥並不通用,增添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後勤負擔。另外,「黑豹」較長的炮管,限制了在樹林和街道內的作戰效果。
第五,「黑豹」故障率極高
可靠性差,可以說是「黑豹」最致命的缺陷。而評論一種武器的優劣,可靠性幾乎是首先評估的因素。
「黑豹」的發動機和減速器可靠性差,主要歸咎於設計變化。動力系統的設計原本是為30-35噸的坦克制定的,而且「黑豹」為了提高各種指標,重量一再增加,最終超過了45噸。因此,「黑豹」超載的動力系統不僅油耗過高,而且部件在使用中很容易被磨損甚至毀壞。在戰後測試中,「黑豹」被發現平均行駛150公裡就需要修理或更換主減速器,這個距離甚至比油箱行駛裡程(200公裡)還短。因此德軍曾經規定,「黑豹」任何超過25公裡的行程,都儘量由鐵路承擔,而不是靠履帶行軍,以避免發生故障的風險。
由於採用汽油作為燃料,而且早期「黑豹」車型的燃油泵、化油器和管路易發生洩漏,再加上發動機艙採用密閉設計(原本設計了潛渡能力),導致「黑豹」極易發生火災。甚至於,在斜坡上行駛時都可能導致汽油濺到熱的發動機部件上起火。1943年7月,當德軍裝甲部隊為庫爾斯克戰役進行集結時,就有兩輛「黑豹」在從鐵路卸下時發生大火被燒毀。美軍的「謝爾曼」坦克,曾以為易燃被嘲笑為「打火機」,但「黑豹」坦克的易燃性其實比「謝爾曼」還糟糕。
古德裡安曾有報告說,部署在東線的早期型「黑豹」有60-70%的損失是由於機械故障,而不是毀於蘇軍的火力。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投入了近200輛「黑豹」,僅僅經過一天的作戰,就只剩40輛還能操作。後期的「黑豹」G型為提高可靠性,不惜降低發動機功率,簡化車體設計,但整體可靠性仍遠遠不及盟軍坦克,甚至不如「虎」式重型坦克。
二戰最好的坦克應該是誰?
由此可見,德國「黑豹」坦克根本不具備「世界最優秀坦克」的基本條件。在實際運用中,「黑豹」坦克甚至成為了德國坦克兵和修理所的噩夢。
那麼,二戰期間最好的坦克應該是誰呢?真正優秀的坦克,必然是火力、裝甲和機動性兼備,而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最好還易於大批量生產。
綜上所述,只有蘇聯的T-34/85中型坦克最接近這些要求,儘管還不是符合所有理想條件。如果每項要求滿分是10分的話,T-34/85坦克半數可以打7-8分(火力和裝甲),半數可以是滿分(機動性、可靠性和生產性)。
如果從德國坦克裡挑選的話,「虎」式重型坦克也是不錯的選擇。「虎」式的火力、裝甲都可以是滿分,而且作為重型坦克,機動性相當不錯。「虎」式最大公路速度達到45公裡/小時,越野速度達30公裡/小時,比3號、4號中型坦克(38公裡/小時)還快。而且「虎」式採用誇大履帶,越野性也非常好。
「虎」式最大的缺點還是生產性差,製造工時長,成本高昂,幾乎是「黑豹」坦克的兩倍以上。因此,「虎」式坦克的裝備數量,嚴重限制了這款優秀武器的戰爭作用。
此外,「虎」式的設計時間較早,沒有借鑑到T-34坦克的傾斜裝甲設計。但是,「虎」式的裝甲防護表現卻非常出色,直到1944年都能完美壓倒盟軍坦克。
另外,「虎」式坦克一個較小缺陷,就是炮塔旋轉速度較慢,轉360度需要45-50秒,「黑豹」A型則只需要25秒,T-34/85隻需要20-24秒。但在「虎」式佔絕對優勢的遠距離交戰時,炮塔轉速略慢其實不算太糟糕。
對比「虎」式和「黑豹」坦克,兩者雖然都有缺陷,但「虎」式的一些毛病並不影響實戰表現,而「黑豹」的毛病在戰場上卻處處致命。這也從側面印證一個數據——德國二戰坦克前十大坦克,有九個都是使用「虎」式坦克的,只有一個用的是「黑豹」,然而「黑豹」的產量明明是「虎」式的四倍以上。
因此,「虎」式重型坦克足可以稱為「二戰最好坦克」之一,「黑豹」則完全不配,如果稱為「二戰最差坦克」倒是可以考慮一下。(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