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作為大型戰場上的主要突擊裝備,坦克在進攻作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斷的坦克作戰中,各國通常使用中型坦克,憑藉出色的戰場機動性能在敵縱深上百公裡的作戰區域對敵進行分割圍殲。當時德軍利用這種戰術在進攻蘇聯的戰場上發揮的淋漓盡致。但後來隨著蘇聯T-34坦克的出現,德軍坦克在戰場的優勢變得不再那麼突出。
面對蘇聯坦克的突起,德國計劃開始研製新一代的坦克,也就是當時的5型坦克研發計劃。當時德國的MAN公司在原來4型坦克的基礎上,增加了蘇制坦克的一些性能優勢,最終研發出了一款設計精密,作戰性能強大的先進坦克。這款坦克的問世,受到了德國軍方的好評,德國領導人將這款坦克命名為黑豹坦克,並要求立即投入批量生產。
當時德軍的各大戰場急需這種坦克展開有效地進攻,1943年,希特勒下令在4個月的時間內生產共1000輛的黑豹坦克用於德軍的庫爾斯克會戰和東線的其他戰場。但由於黑豹坦克的內部結構過於複雜,生產和製造的要求的精密度太高,所以在短時間內根本達不到所需要的產量。最後在開足馬力生產情況下,每月也只能生產150量左右的黑豹坦克。
後來,在庫爾斯克會戰中,黑豹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令蘇聯人感到意外,而黑豹坦克擁有出色的外形和厚重的裝甲,雖然炮的口徑為75mm,但較長的坦克炮管使其在遠距離的穿甲效果是T-34和M4坦克無法相比的,而且炮射瞄準精度非常高。在通常情況下,黑豹坦克在1500米左右的距離上輕鬆擊毀T-34坦克。
而T-34坦克面對黑豹坦克的優勢,在1000米的距離上根本無法對其造成有效的毀傷效果。只有在500米的距離上才能夠擊穿黑豹坦克的正面裝甲,但要想接近黑豹坦克,勢必會受到黑豹坦克的猛烈打擊。
但這款坦克在使用1000小時左右就是出現一些故障問題,原因在於系統的設計太過精密,導致黑豹坦克的維護和保養也比較頻繁。在面對不斷的大規模的戰役,產量也達不到需求。隨著德國的戰敗,這型坦克的使用也隨之停止,但黑豹坦克對後來的坦克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