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坦克,是納粹德國在二戰後期的主力坦克,生產數量僅次於IV號坦克。該坦克與「虎」式坦克一樣,都成為納粹坦克優越性能的代表。
關於「黑豹」坦克的故事,很多軍迷都能講出來不少,但也有少數歷史細節可能並不為多數人所知。
(1)「黑豹」坦克的戰時產量超過6000輛,戰後生產了9輛。少為人知的「黑豹」戰後生產——1946年在英國軍方的組織下,用已完工的零件,由德國工人又生產了9輛,交付英國陸軍(同時還生產了12輛「獵豹」)用於試驗。
(2)作為上一條的補充,世界現存五輛可行動的「黑豹」,其中兩輛就是戰後英國軍方監督生產的。其他很多博物館也有保存的「黑豹」,但都不能跑。
(3)「黑豹」坦克為什麼不叫做「五號坦克」?「黑豹」坦克全名是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但是1944年2月27日被希特勒下令從名稱內刪掉了羅馬數字「V」。
(4)「黑豹」坦克原本設計要求是30噸,這是參照T-34的數據制定的。但是希特勒要求更強的裝甲和重量更大的長管75毫米炮,所以「黑豹」車重猛增到了45噸,幾乎匹敵「史達林2」重型坦克。
(5)「黑豹」坦克的速度其實並不比「虎」式坦克快多少。早期型「黑豹」速度可達55公裡/小時,後期由於車重和生產質量等問題,速度降低到了46公裡/小時。與此相比,「虎」式坦克的最大速度卻是40-45公裡/小時。
(6)「黑豹」的發動機馬力比「虎」式坦克的早期型號還大一些。「黑豹」的發動機是700馬力,「虎」式早期型號是650馬力,後期是700馬力。
(7)「黑豹」坦克的75毫米炮,理論穿甲能力要強於「虎」式的88毫米炮,因為前者有70倍身管,後者則是56倍身管。
(8) 一輛滿載720升(190加侖)的坦克,黑豹可以在公路上行駛97至130公裡,或越野行駛64至84公裡。相比之下,謝爾曼坦克可以用660升燃油行駛193公裡。
(9)「黑豹」坦克作為「五號」坦克,服役時間是在「六號」坦克——「虎」式之後。1943年7月,「黑豹」首次在庫爾斯克作戰,1942年12月,列寧格勒前線首次動用了「虎」式。
(10)「獵豹」坦克殲擊車,其實利用了不少「黑豹II」的設計成果。「黑豹II」在1943年開始研發,原本作為「黑豹」的替代者,但1944年就基本放棄了。
(11)蘇聯紅軍裝備了不少繳獲的「黑豹」坦克,直到用爛為止。但蘇軍似乎更喜歡3號突擊炮,3號系列的繳獲數量多,而且可靠性好易於維修。
(12)法國軍隊從1944年就開始裝備繳獲的「黑豹」,戰後有兩個團裝備50多輛「黑豹」。
(13)「黑豹」雖然比「謝爾曼」坦克重15噸,但機動性反而比後者還好一些。因為「謝爾曼」履帶較窄,影響了越野能力。
(14) 從1943年開始,「黑豹」炮塔被安裝在固定的防禦工事中,並從此開始流行。其中部分是正式生產型的部件,但大多數是專門為這項任務而製造的,其特徵是帶有額外的頂甲以抵禦炮火。這些炮塔都不算進「黑豹」坦克的生產數字內。
(15)1944年9月,「黑豹」坦克的可出動數量達到頂峰,為728輛,其中552輛在東線作戰。另外,1945年3月15日德軍作戰報告列出了740輛黑豹坦克的數字,但只有361輛能夠作戰,其餘都處於受損和維修狀態。
(16)在阿登反擊戰中,德國人出動了400輛「黑豹」坦克,其中5輛偽裝成美國的M10坦克殲擊車,表面塗上了美軍風格的偽裝漆和標記。
(17)阿登戰役後,由於「黑豹」坦克的緣故,M4「謝爾曼」坦克只有76毫米炮的型號被運到歐洲,75毫米炮型徹底被放棄。
(18)1945年2月,德國8個裝甲師共有271輛「黑豹」從西線轉移到東線,西部只剩下五個「黑豹」營。由此可見,德軍的坦克捉襟見肘。
(19)德國「黑豹」坦克車長中,戰績最高的是黨衛軍「帝國」師第二裝甲團恩斯特·巴克曼。到戰爭結束時,他共獲得了擊毀敵軍坦克80輛的戰績。
(20)「黑豹」的製造成本為117100帝國馬克,但不包括武器和無線電設備,這個價格非常低廉。相比之下,4號坦克為103462帝國馬克,「虎」式坦克為250800帝國馬克(早期生產成本甚至高達80萬帝國馬克)。除了生產工藝改進外,德國大量使用奴隸勞動也能夠有效降低成本,但風險就是破壞性行為非常多。1947年法國軍隊研究發現,許多服役的「黑豹」在生產過程中就遭到了破壞。(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