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國TOG坦克,高科技和落後思想的碰撞,造就奇葩坦克造型

2020-12-17 丹書戰史

TOG重型坦克是英國在二戰前夕提出的坦克計劃,主要在二戰期間執行。該坦克項目本來是想「打造一種現代化的一戰坦克」,但是這種思路嚴重脫離實際情況,即便是在大量現實面前也不願意推倒重來,其結果就是只剩下博物館裡孤零零的一輛原型車。

TOG2重型坦克

4個老富翁研發坦克

1939年7月,歐洲戰雲密布,大戰一觸即發,此時的英國開始審視過去20年裡坦克的設計製造,發現30年代的英國考慮到經濟等問題,過分注重輕型裝甲車輛的研發,忽略了重甲武器,於是起草了「未來世界大戰坦克設計」。

該草案要求設計師完成一種重型坦克,它要能抵擋戰場上敵軍47毫米反坦克炮和105毫米榴彈炮的打擊,同時坦克要有能力穿越戰場上的塹壕、彈坑,至於行駛速度方面則沒有太高要求。

TOG的模仿對象-菱形坦克

負責這個項目的是英國的元老級坦克設計師,以阿爾伯特·傑拉爾德·斯特恩爵士為首,主要有4人,他們參與過一戰時期的坦克設計,可以想像他們歲數有多大。不僅如此,他們一個個的其實沒什麼新的坦克設計經驗,也沒有做一些現代化戰術的研究工作,據說他們在工作時經常觀看一戰菱形坦克的影片以尋找靈感。

斯特恩爵士

而且他們一個個的還都挺有錢,都是富二代,例如斯特恩爵士他父親就是銀行家。這樣的出生條件更加讓他們脫離了群眾,這樣一群老頑固本著愛國精神設計坦克,可想而知會是個什麼結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得到同樣不懂現代化坦克的邱吉爾支持,加上他們的地位,以至於沒有多少官員敢違背他們。

TOG1重型坦克

同年年底,新設計的TOG坦克搭建了一個木製模型,整個就是一戰菱形坦克的翻本。

首先坦克擁有一個長長的車體,這樣可以獲得更強的越野通過性,長度約10米。最初打算使用12缸帕斯馬12TP型發動機,能夠輸出600馬力的動力,但是因為這款引擎被優先供應給航空部隊,遂改為比較新穎的電傳動模式,用柴油引擎驅動發動機,分別給兩臺電動機供電,再各自驅動一側履帶。

TOG2的木製模型

儘管電傳動具有布置便捷的優勢,但是這幾位老設計師搞出來的整套系統長6米,佔據了車身一大半,後來發現這套系統容易過熱熄火,又改成了液力傳動,勉強夠用。

火力布置模式也很老,布置在車體前方的旋轉炮塔為瑪蒂爾達II的型號,安裝一門QF2磅炮,車體正前方布置一門75毫米榴彈炮,和法國B2坦克的車體火炮型號一樣;在車體兩邊像菱形坦克一樣布置外凸的炮塔,各安裝一門F2磅炮。同時兩側也有進出門,方便搭載的步兵上下。

TOG1A坦克

這款坦克被稱為TOG1A,全重約81噸,長10.1米,寬3.1米,高3米,正面最厚裝甲62毫米,最大行駛速度14千米每小時,擁有8名成員,分別是駕駛員、車長、炮長、裝填手和4名舷炮/機槍手。

TOG2重型坦克

TOG1A樣車在1943年5月才完工,此時是個明眼人都應該看得出它已經無法適應戰場,但是設計師們仍然沒有放棄,提出了一個改進方案,這就是TOG2。

TOG2重型坦克

TOG2就是一個精簡版的TOG1A,首先放棄了不實用的運載步兵能力,車體長度適當縮短,車體兩側突出的炮塔和車體正面的火炮也放棄了;主炮塔強化,安裝一門17磅炮和一挺輔助機槍。車體前裝甲76毫米,後部50毫米,炮塔前部裝甲114毫米,側面76毫米,後部50毫米。最大行駛速度14千米每小時。

TOG2重型坦克

儘管TOG2的故障率已經降低到可以承受地步,防護力和火力輸出已經比較滿意,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邱吉爾也意識到了TOG這樣長得像條臘腸犬一樣的坦克,在戰場上不過是一個大號的靶子,轉而支持「邱吉爾」步兵坦克。就這樣,TOG2生產了一輛原型車就結束了。TOG1A被送往喬巴姆測試,TOG2被送往博文頓戰車博物館保存至今。

博物館裡的TOG2

結語

TOG系列重型坦克的研發,一方面體現了當時英國迫切希望改變裝甲武器的願望,另一方面又將遺留的老頑固做派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又想大步向前走,但鞋子又不合腳的模式,成為阻礙二戰英國坦克設計的重要因素,一直到二戰快結束時,才拿出第一代百夫長坦克。

博物館裡的TOG2

TOG重型坦克對於大戰時期的英國,無疑是一個浪費資源的項目,它本身的設計對後世坦克也沒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果非要說它的優點,那就是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了:一戰時期的坦克設計思路已經行不通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時的TOG重型坦克,一戰老設計師們頗具新意的「年代秀」
    倒不是說英國所研製的坦克有多落後,二戰期間,大部分英制坦克的設計理念,以及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區分方式還是符合現實的。但TOG坦克著實拉低了整個英國坦克的高度和顏值,還好它在競爭中敗於了邱吉爾坦克,並沒有量產。
  • 英國維克斯MC77坦克,二戰後設計,可能是巡洋坦克最後的倔強
    二戰時期英國堅持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裝甲思路,儘管實戰已經證明了這種思路並不符合需求,應該以輕、中、重型坦克劃分,但是英國人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跟上,相反的是老舊思路直到二戰後仍然延續了一段時間。
  • 理念落後的步兵坦克在二戰表現如何?曾生擒虎式的「邱吉爾」坦克
    說起二戰時期的優秀坦克,普遍以蘇聯和德國的為主,次一點的還有美國的謝爾曼。但反觀英國坦克,普遍關注度並不是很高,就算被關注的時候,基本上也是充當一個反面教材。這其中就要數英國的「邱吉爾」系列步兵坦克最為顯眼。
  • 二戰末期推出的百夫長坦克,如何成為英國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
    如果提起英國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英國那些奇葩的坦克,比如說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十字軍巡洋坦克、邱吉爾步兵坦克之類的存在。畢竟英國人在二戰中因為生產了太多奇形怪狀的坦克,所以說給人一個看法就是他們只能生產這樣的坦克。但實際上英國在二戰末期設計出了英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百夫長坦克,也是這款百夫長坦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挨了核爆後,還能繼續服役的主戰坦克。
  • 二戰十大坦克之四,雪中送炭的「饅頭」坦克—M4
    此時德軍裝備的Ⅳ號E型坦克正面裝甲只有50毫米,M3型火炮具備在1000米之外擊穿正面裝甲的能力,已經可以滿足當時英國本土防禦的戰爭需要。作為美國《租借法案》的最大獲利國,英國對這款坦克很滿意,不久之後,以T6原型車為基礎的M4型中坦正式定型兵投入生產。
  • 二戰十大坦克之九,不得不說的「傻丘」—「邱吉爾」步兵坦克
    當時英國陸軍裝備的主力坦克是早期的A11「馬蒂爾達Ⅰ」型坦克,這是當時英國支援坦克思想下典型的裝甲厚、火力弱、機動差的步兵坦克型號。臨危受命——A22新型坦克原型車這款坦克的正面裝甲高達75毫米,在戰爭前期德國任何一款坦克和反坦克炮(早期的88毫米炮是高射炮並不是反坦克炮)都不具備擊穿正面裝甲的能力,但是因為其被動的戰鬥配置以及速度慢火力弱的弱點很快就無法滿足戰場的需要,隨著德國裝甲技術的不斷進步,「馬蒂爾達Ⅰ」與「馬蒂爾達Ⅱ」都已經嚴重落後,英國急需要升級研發更優秀的坦克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問世之後,日本就在開始有意識往這方面下功夫。雖然日軍並沒有參與到歐洲的戰事中去,但是作為協約國的一份子,日本軍方派出了大量的軍事技術人才,到英法進行學習交流,他們不僅見證了坦克的誕生,更看到了這種新式陸戰裝備的無窮潛力。 早在1918年,日本就從坦克誕生地英國,購買了兩輛「馬克」Ⅳ型坦克回國,以供軍方參觀和學習。
  • 二戰中的無畏護國公,英國的重型巡洋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
    可到了二戰時期,英國人偏偏又用這老兄的名字命名了一款坦克,也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一、重型巡洋坦克計劃不同於二戰時期各國對坦克的輕、中、重三個噸位劃分,英國坦克是分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兩種。步兵坦克顧名思義,速度慢裝甲厚,可以為步兵們提供足夠的掩護。
  • 反坦克狗,不能走直線的火箭車,二戰中的這些武器一個比一個奇葩
    V盟約者巡洋坦克二戰爆發後,英國人的坦克一共有三條主線:偵察用的輕坦,支援作戰的重裝"步兵坦克"以及可以快速機動的巡洋坦克。文中這款為巡洋坦克線比較奇葩的一款:A13 MkⅢ盟約者(Mk Ⅴ巡洋坦克)。該型坦克於1939年設計,在設計圖板上這輛坦克看起來特別漂亮,大大的輪子,低矮的車身,哎呦,還有傾斜裝甲~。這對於正在瘋狂擴張裝甲部隊的英國人來說吸引力可以說是不要不要的。
  • QF20磅炮,英國L7坦克炮的奠基者,二戰坦克炮技術集大成者
    二戰英國在坦克研製方面總體水平確實稍微遜色,雖然推出的型號多,但論性能水平無法趕超同時代其他裝甲大國的型號,一門QF 17磅炮就把英國難住,拋開最後幾天登場的百夫長坦克,天堂大英帝國居然拿不出一款裝甲底盤能在旋轉炮塔裡完整地塞進這門火炮。
  • 生於二戰卻沒上戰場的英國坦克,二戰後戰爭一場沒落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的坦克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德國、蘇聯和美國成為二戰三家坦克大國,而老牌列強英國卻沒因為實力減退沒能成為坦克大國。雖然英國陸軍在二戰期間戲份不多,但他們並沒有自暴自棄,1945年,一款軍用編號叫百人隊長MK1型的主戰坦克,從利茲的皇家兵工廠開下生產線。
  • 二戰太平洋戰場後期英國的瓦倫丁輕型坦克日本戰車噩夢
    而英國當時的第7裝甲旅配屬的坦克,是巡洋系列A13坦克,十字軍坦克等,瓦倫丁輕型坦克,但這些裝備還沒有抵達前線,就接到了英國方面邱吉爾下達全面撤退命令,為什麼英軍突然撤退呢,這就是要涉及到當時英國人的立場和利益方面,英國人放棄緬甸退守印度,把爛攤子交給中國軍隊殿後,他們就可以立刻把在緬甸的資源和海外僑民等集中撤回到印度,以確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緬甸的失守對我們是生死攸關的,而對英國人來無非是一個海外殖民地失去而已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被稱為「鋼鐵巨人」的B1坦克 為何二戰時表現不佳 皆因落後於時代
    B1重型坦克從1921年開始設計研製,到1935年首輛坦克下線,整整用了14年的時間。雖然B1坦克的最早設計方案極具前瞻性,如果B1坦克在當時造出來,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款主戰坦克,只可惜十四年的時間過後,世界上的裝甲戰車的發展已經變得天翻地覆。
  • 二戰匈牙利43M塔斯重型坦克,模仿黑豹中型坦克而生
    1943年的匈牙利情況很糟糕,該國在二戰的泥潭中已經無法自拔,只能硬著頭皮將戰爭進行下去,為了解決裝甲武器落後的問題,匈牙利不得不想辦法自行研製新式裝備,因為盟友德軍並不打算將先進的技術或者成品出售給匈牙利,理由是匈牙利的工業水平無法生產高度複雜的裝甲武器,不管匈牙利背後如何咒罵,但戰爭還在繼續,包括43M塔斯重型坦克在內的研究項目還是緊鑼密鼓的展開了
  • 二戰日本連航母都能造,為何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坦克?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二戰日軍豆丁坦克的外號,也就是這麼來的,其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裝甲部隊領域薄弱的最好例證。
  • 日軍二戰最好的坦克95式輕型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29期
    它是俄國最大的坦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坦克博物館。該館擁有290輛坦克實車展品,分別歸屬11個國家,從3噸的輕型坦克到180噸超重型坦克什麼都有。這裡還有從57毫米到600毫米的40門自行火炮,30輛裝甲汽車,10輛偵察及通訊用車和大量後勤運輸車輛。總之,俄羅斯歷史上所有的老坦克,你都能在這裡找到。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從數據上看日本的坦克幾乎跟義大利同時發展,但定位的目標卻不一樣,日本當時的坦克製造強調的火力與步兵的協同進攻能力,而義大利則要在北非戰場之上面臨來自強大的英國裝甲部隊所形成的戰場壓力,因此義大利在重式坦克速度同時更加注重了裝甲防護性。到了1940年,義大利和日本也同時設計出一種機動性好,火力強大的中型坦克。
  • 夢回二戰:可以剛槍騎熊的《全面坦克模擬器》
    而坦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同盟國與軸心國不斷嘗試改良自己裝甲矛頭的速度、裝甲,以及火力等重點項目,這也讓眾多新型坦克在那個時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戰力武器。許多人在初接觸二戰時,都有過這樣的想像:超輕型坦克的狼群戰術,能否對抗重型裝甲的尖牙利齒?遠程火炮的火力支援,又能否彌補步兵素質的不足?
  • 迷你玩具一樣的義大利CV系列坦克為何會備受中國的青睞
    文/寂寞的紅酒CV系列坦克是二戰時期義大利生產的一種超輕型坦克。該坦克是上世紀30年代,義大利菲亞特公司在英國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基礎上研製的一種迷你坦克,分為CV33、CV35、CV38等多個型號,是二戰時期義大利的主力坦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