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來到烏拉爾礦業和冶金公司(UMMC)軍事裝備博物館,這裡收藏著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輛。
我們將跟隨這裡的工作人員尼基塔·克魯蒂科夫,鑽進這輛美國M24「霞飛」輕型坦克內部一探究竟。M24以「美國裝甲兵之父」阿德納·霞飛將軍命名,而其性能在當時同類型號中非常出色,被譽為「二戰中性能最出色的輕型坦克」。
M24坦克的研製工作始於1942年,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已經是持續了三年,太平洋戰役也即將爆發。在北非戰役中,美軍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認為輕型坦克還可以執行很多作戰任務,此時不能將其徹底取消。當時美軍裝備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已經無法滿足作戰需要,美軍要裝備一種全新設計的輕型坦克。
這並非是美軍最初的想法,他們曾經試圖用威力更大的57mm和75mm火炮(M3「格蘭特/李」的車體炮)來改裝M3「斯圖亞特」,但這樣的嘗試沒有成功,M3「斯圖亞特」的炮塔無法承受大威力坦克炮的後坐力,因此美軍才決定研發一種新的輕型坦克。由於戰局非常緊張,這就意味著新型坦克必須足夠簡單、便宜,而且要比M3「斯圖亞特」更堅固、更耐用。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承擔了研製工作,1943年9月2日,美軍就宣布採用M24「霞飛」輕型坦克,並立刻訂購1000輛。但是,由於需要時間對其進行改進,並建立生產線,所以直到1944年4月,第一輛「霞飛」才開始列裝。「霞飛」坦克的生產首先在凱迪拉克工廠進行,然後馬賽·哈裡斯工廠加入到生產當中。截至1945年7月停產,M24「霞飛」共生產了4731輛。
M24「霞飛」跟隨美軍參加了二戰,還參加了韓戰(1950~1953)和越南戰爭(1965~1974)。二戰期間,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兩輛「霞飛」進行測試。不過經過測試,蘇聯方面認為這種坦克的設計非常成功,並配備了強大的武器,但對於T-34/85來說沒有優勢。「霞飛」的75mm主炮相對於T-34/85的85mm主炮沒有任何優勢,而且無法擊穿德軍IV號和蘇軍T-34坦克的裝甲。
因此蘇聯沒有要求美國提供這種輕型坦克,而這兩輛送到蘇聯的「霞飛」就留在這裡,成為《租借法案》目錄上沒有,卻實際來到蘇聯的美國武器。蘇聯認為「霞飛」不適合自身,是因為已經有批量生產的T-34/85,而非這種坦克設計不理想。M24出口到法國、希臘、巴基斯坦、義大利、挪威、孟加拉、柬埔寨、寮國、伊朗、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由此就能夠看出它的性能還是非常出色的。
儘管蘇聯認為不需要這種美國坦克也能夠贏得二戰的勝利,但依舊小心地保存了「霞飛」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採用了典型的後置發動機部件,更準確地說,它有兩臺發動機。動力通過萬向軸,穿過車體與前部的變速箱相連。打開發動機艙蓋就能夠看到兩臺並列安裝的凱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四衝程汽油機,轉速3400轉/分時,每臺發動機功率80.85千瓦(110馬力)。
據克魯蒂科夫表示,這輛坦克的車組為四人,指揮型為五人。車體前部是駕駛艙,左前部是駕駛員,右前部是機電員,他負責操縱前列機槍,並使用車上的電臺。炮塔內有車長和炮手,指揮型會增加一名裝填手。這方面的介紹與資料上的不同,資料上稱,所有M24「霞飛」都是五人車組。
戰鬥室內部同蘇聯T-34坦克一樣沒有吊籃,揭開底板上的蓋子,可以看到底下是安放四枚炮彈的彈藥架,最底下是懸掛系統的扭杆。
機電員的位置,可以看到前方有一個潛望鏡,以及M1919A4前列機槍的安裝口。需要注意的是,機電員也有操縱杆和踏板,應該可以臨時充當駕駛員的角色。
駕駛員不僅有全套的駕駛設備,面前還有儀錶板,因此可以查看車輛的狀態。由此看,機電員只是臨時接手,而不能夠長時間駕駛。駕駛員和機電員頭頂都有各自的艙口,便於進出坦克,這在坦克被敵方擊中起火的緊急情況下,非常重要。
配備一門M6型75mm主炮,備彈48枚。這種坦克炮由於身管較短,無法對敵方中型坦克構成實質性威脅,不過對付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還是綽綽有餘。
炮塔下方的一個控制面板,由於已經被拆卸得七零八落,無法確定用途。
炮手坐在與炮塔連接的座椅上,通過搖動高低機和方向機調整炮塔方向和火炮的俯仰角。
炮手前方靠左的位置有一具潛望鏡,防盾上的開孔是安裝瞄準鏡的,由於瞄準鏡已經被拆掉,所以只留下一個圓孔。
1944年12月20日,「霞飛」輕型坦克首次在法國投入實戰。1945年2月以後,美軍廣泛使用這種輕型坦克,並對其表示滿意。「霞飛」坦克的出色速度、機動性、可靠性和易於維護等諸多優點,受到美軍的歡迎。當然,這種坦克的裝甲脆弱,加上短管75mm主炮的威力欠佳,無法與德軍中型、重型坦克進行正面戰鬥。在當時來講,M24絕對是「小車扛大炮」的典型,這點從佔據大部分炮塔空間的主炮就能看出來。
炮手背後就是車長,如果沒有裝填手的話,車長還需要負責裝彈,這樣的作戰任務實在太辛苦。
「霞飛」戰鬥全重18.4噸,炮向前時長5.56米,寬2.99米,高2.77米,最高速度56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在二戰中算是非常出色了。畢竟是輕型坦克,車體前部裝甲厚度只有25mm,車體側面裝甲19~25mm,炮塔裝甲25~38mm。只能說,用機動性來彌補防護性能的不足。
車長位置較高,可以擁有比較好的對外視野,能夠指揮車組進行作戰。他更重要的職責是搜索敵人,並與周圍的坦克進行聯絡。
車長頭頂的指揮塔是固定式的,一周有六個觀察鏡,艙蓋是可以旋轉的,上面安裝了一具潛望鏡。克魯蒂科夫對這種設計非常讚賞,認為提供了車長全向視野。在太平洋戰場,「霞飛」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因為日軍沒有德國那樣先進的坦克,因此「霞飛」完全是一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樣子。
「霞飛」炮塔頂部安裝了一挺M2HB大口徑機槍,作為主要的防空武器。其安裝位置靠後,通常都是由伴隨坦克行動的步兵使用。經常看到步兵站在炮塔後部,操縱這挺機槍對地面目標進行射擊。不過這挺機槍是模型,並非真正的機槍。
站在炮塔頂部,可以看到主炮身管上方有一個大裂縫,推測是進行過無害化處理。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主炮右側和車體右前方的機槍,而在車體內部卻沒有看到槍身。看來博物館方面為了儘可能保持外觀,而製作了假槍管安裝到這輛坦克上。
「霞飛」炮塔右側還有一個方形艙蓋,方便補充炮彈。需要說明的是,「霞飛」最大行程只有160千米,這限制了它的作戰範圍和時間,因此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需要適合考慮燃料的情況。
由於二戰很快就結束了,「霞飛」並沒有在歐洲戰場上大顯身手。但對於美軍士兵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好消息,因為當時德軍裝備的坦克已經不允許他們有很多的發揮空間。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名蘇聯軍官正在參觀美軍的「霞飛」坦克,他身後站著五名美軍坦克兵,似乎就是這輛坦克的車組成員。
「霞飛」普遍使用的另一個戰場就是1950年爆發的韓戰。在沒有遭遇敵方坦克時,「霞飛」是非常成功的步兵支援火力,不過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T-34/85出現在戰場上時,美軍坦克兵立刻有一種在德國碰到「虎」式重型坦克的感覺。因為T-34/85的85mm主炮可以在任何距離擊穿「霞飛」,而它配備的75mm主炮幾乎在任何距離上都無法擊穿T-34/85的正面裝甲。
緊接著,法軍裝備M24「霞飛」參加了1954年爆發的印支戰爭。這種坦克重量較輕,可以通過飛機運輸,因此成為法軍空降兵部隊最重要的裝備之一。隨著法國撤軍,美軍介入越南之後,美軍的「霞飛」又出現在越南。由於車型較老,不少都轉交給南越軍隊使用。美軍裝備的M24「霞飛」直至1972年才退役。
總體來說,M24「霞飛」的裝備時間相當長,而且表現出色。按照設計要求,「霞飛」完美執行了輕型坦克的偵察、支援步兵、壓制敵方裝甲車輛的任務。不過,在傳統坦克戰中使用「霞飛」這樣火力弱,裝甲薄的輕型坦克就顯得不合適了。「霞飛」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良好的可操控性,懸架柔軟,速度快,能夠輕鬆從T-34/85的炮口下逃脫,當然這要歸功於朝鮮和越南相對複雜的地形。以輕型坦克而言,M24「霞飛」是非常出色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