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很多國家的中型坦克逐漸演變成更現代化的主戰坦克。但是瑞典的Strv 74坦克可以說是這個國家的最後一款中型坦克,該坦克和蘇聯的T-55、美國的M60以及德國的「豹1」坦克屬於同一時期的產品。不過Strv 74依舊延續了中型坦克的設計方式和傳統布局,直到瑞典Strv 103主戰坦克的誕生才得以淘汰。
瑞典軍事博物館內的Strv 74坦克
中立國家必不可少的武器發展
在20世紀沒有哪個國家像瑞典一樣幸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典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都躲過了戰爭的殃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也不可避免的捲入了戰爭,挪威和丹麥成為了英、法、德三軍的戰場,蘇聯和德軍在波羅的海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整個北歐生靈塗炭,唯有瑞典一片祥和始終保持著中立。
當然,瑞典的和平並不只是用「運氣」換來的,中立的基礎是要建立在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和外交關係上。雖然這不屬於本篇文章的範疇,但是瑞典人一直堅信拿破崙的那句名言:「一個養不活自己軍隊的國家,很快就能養活其他國家的軍隊」。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就會被其他國家的軍隊佔領。所以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一個國家保持中立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眾所周知瑞典是一個人口稀少,國土面積中等的小國家,我們現在看到瑞典繁榮富強的景象,在20世紀中葉就已經是如此。雖然這是一個缺乏人力和物力的小國家,但自1814年宣布中立以來,瑞典就一直在密切的關注著全球軍事武器的動態。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典雖然沒有參戰,人口也只有1000萬(和同一時期的白俄羅斯、葡萄牙、希臘、塞爾維亞差不多),但是該國的步兵部隊、裝甲車、火炮、飛機等卻足以和周邊的幾個大國抗衡。
中立國的弊端就是有時候往往會忽視其他國家武器的發展趨勢,從而導致自研武器成為其他國家的模仿對象。瑞典著名的蘭德斯維克L-60(Strv38坦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匈牙利的「託爾迪」坦克就是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改進的。1934年蘭德斯維克L-60坦克率先使用「扭力杆」懸掛系統,在後來的武器製造中這種設計方式也成為了大多數坦克的標配,比如:T-40坦克就是蘇聯第一輛使用扭力杆懸掛的坦克,不過仍然比蘭德斯維克L-60晚了5年。不僅如此,L-60坦克革命性的扭力杆懸掛也在後來的Strv 74中型坦克上得到了延續。
德國3號坦克上的扭杆懸掛,不過由瑞典L-60坦克率先使用
瑞典Strv 74坦克的誕生
瑞典的Strv 38、m/39、m/40L、m/40K等坦克都是在蘭德斯維克L-60的基礎上改進的,直到1944年為止,這些坦克都是瑞典軍隊的核心力量。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後,瑞典坦克仍然服役於其他國家,如:1956年就有25輛Strv m/40L坦克被轉售給多米尼克共和國;而這批坦克的重量普遍在9噸左右,配備的大多數是37毫米的坦克炮,發動機功率在142至162馬力之間。
瑞典出售給多米尼克共和國的Strv m/40L坦克配備的是37毫米博福斯炮
倖存下來的瑞典Strv m/40L坦克,位於斯德哥爾摩附近的Arsenalen坦克博物館內
在1930年代後期,瑞典為匈牙利軍隊開發了Lago中型坦克,該坦克和蘭德斯維克L-60以及之後的坦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坦克的重量在15噸左右,使用的是47毫米的主炮。但是匈牙利軍方並不買單,他們更喜歡捷克斯洛伐克的T-22坦克,包括後來的「突朗」坦克就是以T-22為基礎進行改進的。但是瑞典並不甘心就此擱置Lago坦克的設計,所以後來的Strv m/42坦克就是Lago的衍生版之一;坦克的重量達到22.5噸,配備75毫米的博福斯坦克炮和4挺8毫米機槍。
陳列在瑞典博物館的Strv m/42坦克,配備的是75毫米的博福斯坦克炮
在1943年4月至1945年1月之間,瑞典共製造了282輛不同配置的Strv m/42坦克,在這些坦克中最大的區別就是發動機和變速箱不同。其中型號為:TM、TH、TV的坦克使用的是「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發動機」,輸出功率為160馬力。而型號為EH的Strv m/42坦克使用的是380馬力的沃爾沃A8B發動機。TM型坦克曾試用過汽油電動變速箱,但是因為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該系列坦克全部換成了和TH、TV坦克一樣的液壓變速箱。
瑞典的Strv m/42坦克
在戰爭末期,瑞典Strv m/42的性能明顯低於軸心國和同盟國的坦克。冷戰時期誕生的主戰坦克,其機動性達到了中型坦克的水平,而火力和裝甲卻達到了重型坦克的水準。所以瑞典軍方再也坐不住了,首先他們看中的是比較便宜的法國AMX 13坦克,並在1950年初和法國達成協議:願意購買300-400輛AMX 13坦克。
瑞典欲購買的法國AMX 13坦克
但是這種想法並沒有持續太久,經過多次協商後,瑞典在1952年12月購買了80輛英國百夫長Mk3坦克。這一批坦克配備的都是83.4毫米火炮,從火力上看已經足夠瑞典軍方使用,但是在後來訂購的270輛百夫長MK10坦克上又使用了105毫米的主炮,這已經超出了瑞典軍方的期望,況且英國坦克的防禦能力要比瑞典坦克好很多。
瑞典購買的就英國百夫長MK3坦克就是這種,該坦克保存於伊斯特本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坦克設計師在接觸到法國AMX 13坦克後,就一直念念不忘;所以他們開始在Strv m/42坦克上安裝AMX 13的炮塔,內部使用的是固定的主炮和自動裝彈機。這一試驗對瑞典坦克來說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既可以使用搖擺式炮塔的同時又可以使用151自行榴彈發射器。
法國AMX 13坦克的搖擺式炮塔
英國的百夫長是一輛非常不錯的坦克,但對於瑞典這樣的小國家來說似乎有點昂貴。法國的AMX 13坦克訂單被取消後,瑞典量產坦克的席位就出現了空缺,所以研製一輛實用性較高、成本較低的坦克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瑞典的Strv m/42坦克底盤終於派上了用場,在經過大範圍的改進後Strv 74坦克順勢而生。新坦克配備的是戰爭之前的1937 AA機槍,此時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m/49機槍。坦克的寬度由原來的2.43米增加到了3.3米,而且還配備了全新的搖擺式炮塔。Strv 74坦克的價格在36萬克朗左右,而英國的百夫長坦克價格為100萬克朗;此時瑞典已經大大降低了軍費的支出,可以用更少的錢購買更多性能強悍的坦克。
瑞典Strv 74 坦克的主炮
Strv 74坦克的生產與使用
Strv 74坦克的炮塔113座由蘭德斯維克製造,112座由哈格隆德索納公司製造。炮塔的體積比之前更大,但是裝甲比之前更薄,所以完全可以安裝在Strv m/42的底盤上。1960年8月,英國對Strv 74坦克的炮塔裝甲進行試驗;使用20毫米炮在300米的距離內就可以將其擊穿,如果是瞄準某些特殊部位在640米的距離同樣可以將其擊穿。使用戰前的37毫米m/34反坦克炮在75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炮塔的任意一面,由此可見Strv 74坦克的炮塔裝甲是多麼的脆弱。
在工廠裡的Strv 74 坦克炮塔半成品
英國用20毫米炮測試Strv 74 坦克炮塔的報告
在1957年至1960年之間,所有Strv m/42 TH、TV型坦克都被改裝成了更先進的Strv 74s坦克。另外,還剩下50輛Strv m/42 EH坦克並沒有及時報廢,只是對這批坦克的通信系統和傳動裝置進行修改之後,以Ikv 73坦克命名並服役於瑞典軍方。Ikv是一種特殊的戰鬥車輛,被瑞典軍隊稱作是「步兵炮車」(infantry gun vehicle),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其他國家通常把這類戰車歸類為自行火炮或者輕型坦克,瑞典的步兵炮車從Ikv 73一直發展到Ikv 91;Ikv戰車的重量普遍在16噸左右,配備的大多數是90毫米的主炮,直到2003年才退出瑞典裝甲營。坦克雖然經歷了現代化改進,但是Strv m/42的炮塔並沒有被遺棄,足智多謀的瑞典軍方把Strv m/42的炮塔部署在海岸線、港口、機場等軍事要塞,以防禦其他國家的進攻。
瑞典的Ikv 73戰車,由Strv m/42 EH坦克改進而來
Strv m/42坦克的炮塔被安裝在防禦工事上
改進後的225輛Strv m/42坦克成為了Strv 74,被送入瑞典的坦克裝甲營,直到1963年Strv 103坦克誕生後Strv 74又被分配給步兵突擊部隊,每個小隊11輛。Strv 74坦克的重量為26噸,每輛坦克由4名機組人員組成;戰鬥艙和駕駛艙的空間非常寬敞,4名機組人員同時工作也不會太擁擠。除了75毫米的主炮外,坦克還配備了8毫米的KSP M39機槍。Strv 74使用的是兩臺6缸斯堪尼亞瓦比斯607汽油發動機,在公路上速度可以達到45公裡/小時。其中Strv 74分為兩種型號:Strv 74 H有155輛,使用的是液壓自動變速器;Strv 74 V有70輛使用的是機械式變速器。
瑞典最終型的Strv 74坦克
1984年之後Strv 74坦克徹底從瑞典軍方退役,該坦克的炮塔同樣被部署在軍事要塞中。冷戰結束後的1999年,這些炮塔才被瑞典軍方從防禦工事中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