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後,日本當局在向外擴張侵略的同時,一直特別重視新聞傳媒與輿論控制的作用與意義。
在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後,日本的新聞傳媒與隨軍記者在侵華戰爭期間空前的「舉國一致」—淪落為日本侵華戰爭暴行的吹鼓手。
日本近代新聞傳媒產生於幕府末期。在西方列強的影響下,日本當時出現了幾家最早的報紙與雜誌社。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近代化,尤其是日本對外擴張的需要,日本的近代新聞傳媒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擴張。
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報社林立,逐步形成了五家全國性的大型報紙:《東京日日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
這五家報紙都在東京、大阪或其他主要城市設立本社,在其他城市設立分社,出版的報紙面向全國發行,在日本新聞輿論界居主導地位。其中,《東京日日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為日本三大綜合性日文對開報紙,影響尤其深廣。
20世紀30年代,日本雜誌業出現了所謂雜誌出版的全盛時期,形成了幾家最有影響的重要期刊。其中以知識界為讀者對象的綜合性雜誌:《太陽》、《富士》、《中央公論》、《改造》、《日本評論》、《婦女之友》等。
日本軍國主義當局在對中國多年的侵略活動中,始終高度重視與嚴格實施對新聞輿論的控制、編造與利用,為其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服務。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了對中國全面侵略戰爭後,日本最高當局在緊急調遣大量兵力前往中國南北各地、擴大戰爭的同時,對日本全國的新聞宣傳工作也作出緊張的部署。
後來日本學術界將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這段時期稱為日本報業的「統制時代」,是日本新聞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
1937年7月11日,即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四天,日本內閣首相近衛文唐親自召集日本各新聞通訊社與報社的代表「懇談」,要求他們「協力」日本對華戰爭。
在日本當局的要求與部署下,日本各報刊雜誌社、各新聞通訊社、各電影製片廠都將侵華戰爭放到其採訪報導工作的頭一位。
不僅採用戰時編輯,開闢戰爭報導與戰場特寫的專欄,大量刊登有關的文章與圖片,而且組織與派遣大量記者、作家、攝影師、畫家、評論家前往中國各戰場採訪。
與此同時,廣播節目轉播配合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製作與時局相關的特別節目,國民精神總動員周特別講話時間等。
從1937年8月起,日本各電影製片公司「在所有作品的一開始都必須出現『舉國一致』、『保衛後方』這種標題。
1938年1月,數十名作家、畫家被動員組成筆部隊,對戰地進行報導的戰爭也正式開展起來。
為了「指導」與監督控制日本的各新聞傳媒機構在戰時的報導內容,日本內務省警察保安局專門創辦發行《出版警察報》。
為了規定與約束日本新聞工作者的採訪報導與言論行動,由政府當局一手操控的日本新聞工作者團體「新聞聯盟」,仿照德國的「新聞記者法」,制定了日本的「記者規章」,要求日本記者須「明確國家使命」,才能有加入該團體的登記資格。
對日本各報社。日本當局尤其重視《朝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東京日日新聞》與《讀賣新聞》這三大報系。
日本報紙完全處於當局控制之下,連任何一點暗示性的反面消息也未曾發表過。日本報紙上的大量戰爭報導,全都充斥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消息,總是中國人的傷亡慘重,而日本皇軍的傷亡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