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朝到明清,中國園林是如何疊山理水、融入山水畫之意的

2020-12-24 仲尼之丘

中國是自六朝以來,山水文化勃然興起的。詩歌、散文中無不表現,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詩歌獨愛山水,「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便是例子。散文更不用說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高峰。

後來,山水興盛於山水畫。尤其宋代,山水畫蔚然成風,大家輩出。但畫畢竟只是畫,觀賞則可,要想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畢竟不太方便。於是,園林成為承載山水的主要現實載體。中國人本來對於山水就追求一種空靈的、天人合一的融入感,不管是什麼派,都有這個講究,自然天成是最美。

高人隱士可以歸於山林,看禽鳥菊花之樂,可以悠然見南山。塵世中人其實也由此追求。人都想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宇宙精神。這或許跟中國地理地勢有一些關係。

高人隱士之外的人,想置身山水,也不是那麼容易,園林自然而然地被需要。那為什麼園林建造一定需要有山水元素呢?原因有二:

1.身體、思想上可以最大限度處在自然山水之中,給人的感受最強烈;

2.在園林中模擬自然山水是最簡單、最直接。

於是中國的園林建造,在藝術上就特別追求山水元素運用。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園林文化中,都沒這樣愛追求山水的。西方園林,一般以植物為園林主題。中國則不然,六朝以後,園林主題,山水第一。而且要做到「有若山水」,就是要跟真山水一樣。

而園林的山水主題思想,又是來源於詩歌、散文、繪畫的,所以園林興起後,反過來影響詩歌、散文與繪畫。頌園林,寫園林,畫園林,實際上也就是表現山水,因為山水是中國園林的主題。

在園林建造藝術上,中國園林從來沒放棄對自然山水的追求。明代後期,有一本關於園林建造的書,叫《園冶》,「冶」,就是陶冶,可見中國園林本身就是用來陶冶情操的。其中還說,園林山水「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雖然是人為的,但要做的渾然天成,仿佛自然。

這要求很高,中國園林建造是如何做到的呢?根本上只有兩點,一是疊山理水,二是宗法山水畫意。從而完成對山水境界的追求。

中國山水園林如何疊山理水

疊山理水是園林建造時最為苦心營造的。因為中國園林是模擬山水的,所以,山水營造是其重點。

因為中國地理地勢山多水多的原因,先民們就非常愛疊山理水,只不過那不是作詩作畫罷了。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跟山水有關。先民們有「為山九仞」的詞,這其實就是疊山了,只不過工程略大。園林建造的工程沒有這麼大,但到了漢代就有了「一池三山」、「十裡九坂」說法,這仍然是大規模的疊山活動。把真山造成這麼大,確實讓人佩服。

唐宋時代,由於山水畫的興起。文人宦士們開始營造小園子,這範圍就小了很多,至少不會「為山九仞」,主要以「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為主要形式。山和水,都是微縮型的。把石頭堆起來,造成山峰山巒的樣子。所以才叫「假山」,但一定要像山。

揚州大明寺園林假山

山水畫中,講究天地有秀氣,要有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等妙趣。所以,中國園林在山水搭配上,就要做成這些妙趣。

園林山水,最難的就是山的營造。非常複雜,因為這中間講究互現,既要襯託水,還要表現自身,相互配合,表現出自然之趣。

所以,山,是中國園林的主景。

01.疊山

宋徽宗在位的時候,就在汴梁宮城的東北角建艮嶽。要「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這園子是非常龐大的——

「岡連阜屬,東西相望,前後相續,左山而右水,後溪而旁壟,連綿而彌滿,吞山而懷谷。」

艮嶽遺石,北宋年間從江南運來太湖石

宋徽宗主要是選石築山,石頭都選擇遠在千裡之外的太湖石,從太湖掘選石頭,然後沿運河運往汴梁,沿途凡有阻擋之物,一律拆除。這個叫「花石綱」———往汴京運送花石的船隻,每十船為一綱。

可見石頭對於園林多麼重要。宋徽宗艮嶽造山,主要用「掇山」,就是疊石為山從「艮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園子以山為主,所以叫「嶽」。也叫「萬歲山」,或連稱「艮嶽壽山」。

宋徽宗艮嶽想像圖,部分

艮嶽,勞民傷財地建了五年多(1117興工,1122竣工),其工程量之大,可見一斑,但沒多久,北宋就完了,宋徽宗也被金人擄去。

明代晚期,山水畫意就是園林建造的標準,園中有山,是必需。但凡建園子的,只要有足夠的財力,必疊假山。

02.古代山水園林假山分類:土山、石山各有疊法

園林中的假山最費事費財,必須有專業的人來操作,造園的匠師分很多種,稱呼也很高級,大體分「山匠」、「山師」。

一般單純的土山和石山是很少見的,都是二者結合搭配,只不過是以土或以石為主罷了。

土山需要石頭來加固,以增添山趣。但單純以石山也不行,因為石山上無法栽培植物,山的生機便少了,所以需要加土,栽培植物。

以石為主的山

石山容易顯得峻峭、高峻,這在一個園子裡很容易成為核心景致。石山結合水勢,很能凸顯山水畫意,谷、澗、洞、壑之景,可增添遊山意趣,因而為大多園林採用。

石山對石材要求非常高,所以宋徽宗從太湖取太湖石。太湖石,也叫窟窿石、假山石——可見是造山用的。它是由石灰巖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

黃色太湖石特別少見,所以園林最愛太湖黃石。石頭既然有「皺、漏、瘦、透」之美,造出來的山,也有「皺、漏、瘦、透」之趣。唐宰相牛僧孺就快收藏太湖石,看重如寶石,愛之如兒孫。

所以,園林疊石山,取石花費很大。

疊石更加困難,因而非富家不能成大山,非高手不能成佳景。

以土為主的假山

因為土之上很容易栽培植物,所以上面林木翁鬱,多山林野趣。最主要的是,土山花費較小,效果奇好。

明時張南垣就擅長疊此類假山,他造的假山,有「平岡小陂,曲岸回沙」的美姿。如今現存的園林中,蘇州滄浪亭主山、拙政園池山,以及藝圃假山後部都是土山。

但土山容易隨著歲月而毀敗。

03.園林理水

園林中的水景主要是為了借自然天趣,比如天光雲影,也可以有蓮花遊魚。但不能出現孤水,必須與假山相結合。其要求是——

「水隨山轉、山因水活」。

重點在山水結合的技巧,結合得好,會生出天然境界,讓人仿佛置身於真山真水之中,極具深遠畫意。

這也是中國山水畫所講究的。

蘇州園林網師園

蘇州環秀山莊的帶水環繞、山澗連通,拙政園島山之間的水峽設置,都是山水結合得非常好的園林佳作。

山水園林與山水畫的共同文化基礎,形式審美的統一

文首便講過,園林山水是與山水詩文、山水畫相互借鑑和影響的,最終融匯。

從形式上來說,山水畫與園林山水非常一致,都是一種形式審美。園林可以照著山水畫架構,山水畫也可以照著園林描摹。

甚至,欣賞園林的時候,也常把山水畫用來做參照。這個方式叫「加畫」!這就非同小可了,已經是一種個人內心世界與園林和山水畫的融入了。

拙政園

但是,每個朝代對這種山水畫意追求是不太一樣的。

比如,明代後期,明顯與其他朝代有區別,因為那時候,經過了唐、宋、元眾多大家對山水畫的發展,山水畫理論和方法都幾乎接近完美。

這種完美,完全可以借鑑來作為山水園林的審美標準。所以,明代晚期的園林山水在營造的時候,幾乎都蘊含著山水畫的原則和方法。其終極要求是,要園林有明確的畫面形式感。

明園林尤其追求元代山水畫意。《園冶》中就常常強調這一點。

整體架構要——「合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如畫意。」

山水布置要——「剎宇隱環窗,仿佛片圖小李;巖巒堆劈石,參差半壁大痴。」

選石頭要——「小仿雲林,大宗子久,塊雖頑夯,峻更嶙峋。」

山水結合要——「頓開塵外想,擬入畫中行。」

(按:參見計成《園冶》)

這種理論認識,清代人也非常認同。

明清山水畫

01.山水畫與園林山水畢竟不同,有差異

然而作畫畢竟是在紙上,或布上,維度與園林設計完全不同。材料、技法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甚至二者之間的審美方式,也不一樣。

也從來沒人規定,造園林必須遵照山水畫的指導。這也是個慢慢被古代人發現和利用山水畫意的過程。

六朝時,山水畫理論出現。隋唐時,山水畫成為獨立類型。在這之前,建造園林就不存在借鑑山水畫意了。因為那時候山水畫不成熟嘛。但,古代人非常會觀察自然,他們愛山水。山水本來就是以一種哲學視角出現在中國文化中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所以,在早期的園林中,山水營造就已經被人們重視。這不是模擬山水畫,而是直接借鑑模擬大自然的。

唐代王維有一首詩,叫《輞川別業》。詩曰: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裡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這是山水詩。

王維還根據此詩在輞川山莊的清源寺牆壁上繪製《輞川圖》,畫作得山谷鬱郁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

但王維作詩、作畫,都是先看到輞川山水,才作詩畫畫的。輞川別業,是王維隱退之所。誰也沒根據此造園子。很難造出來。

後來文徵明據此作《輞川別業圖》,長卷淺設色山水。畫面起於孟城坳、終於椒園,20景皆全。每一景上行草書王維絕句並裴迪所和。

這畫非常好,各個景致之間,起承轉合,天衣無縫。一卷之中,平遠、高遠、深遠、闊遠並俱,四時寒暑之候,朝暮陰晴之象,皆參造化之微。

文徵明,輞川別業圖

宋徽宗的艮嶽,也沒有以山水畫作指導,南宋的「俞氏園」,也是如此。它們都是最直接的借鑑模擬大自然的。跟繪畫技巧的關係並不大。

雖然,唐宋的園林山水營造,跟山水畫的山水意趣追求是一樣的。但僅僅是借鑑,談不上指導。

真正用山水畫做園林山水營造指導的是明代人。

營造,明代以前尚未出現。

明代莊昶有一首詩,叫《周禮過江為餘作假山成謝之詩》:

秋山老癢欲誰搔,又為西崖過晚潮。活水源頭容點綴,天峰閣下見岧嶢。道心我豈朱元晦,畫意公如盛子昭。會把乾坤拳一石,不將真假到山樵。

明人仿作《秋江待渡圖》

這首詩是為「假山」而寫的,說「畫意公如盛子昭」,可以說明這個園子的疊山造園是模仿盛子昭的畫意的。盛子昭是元代人,他的代表作是《秋江待渡圖》,這是有名的山水畫,以兩段式深遠構圖法畫近樹繁茂,遠山起伏,中間澄江如練,蘆雁驚飛,風吹樹杪,一派清秋氣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攜書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載客搖櫓而來,意境清幽。

周禮為莊昶造園子疊假山,就是以盛子昭的畫意作營造指導的。

莊昶這個人特別愛園林,不斷地建造園林,因為他住在山裡。文徵明說他造園子,非常講究「經營位置」,這跟作山水畫架構布局是一樣的。

明代人完全認同了這種做法。董其昌就說:「蓋公之園可畫,而餘家之畫可園」,意思就是這園林是可以畫到畫裡去,但我家裡的畫,也可以看成是園林。董其昌是大畫家,他直接說明了園畫相通、以畫為園存在。

蘇州園林寫意插畫

明代晚期,以山水畫意來造園子,簡直是統一的認知。誰都以為是這樣。園、畫之間旨趣、創作互通,大家都同意。崇禎年間,茅元儀說:「園者,畫之見諸行事也。」意思是,園林,就是把畫裡的東西營造出來。

這是非常肯定的回答了。其後不管是《園冶》、《長物志》,還是李漁的《閒情偶寄》,都是以這個作為標準的。以畫意造園,山水畫意已經突出成為園林境界所追求的目標和營造的原則。

但這只是理論,如何造出園子呢?而且還是在山水畫意的宗旨下造園子。

山水畫意作指導,疊山、理水、花木、建築遵畫意

用山水畫意做造園子的指導,也並不容易。因為這意味著審美和技法都發生了變化,所以明清園林另有韻味。

怎麼造營造園林才是難題。

01.理論指導

明晚期和清代,都出現了很多理論指導的著作。它們統一的認識是,以山水畫意作為山水園林的評價標準。《園治》就是這樣的理論性作品。

02.園林匠師理解的變化,更加專業

這種造園子的要求,對匠師的要求當然更加高了,需要很高的專業性,因為要懂山水畫才行。否則看不懂指導圖,可不就造不了嘛!從布局到細節,整體的造園風格,山水畫意的追求都需要滲透其間,這跟以前造園的方法不太相同,所以匠師也跟著變化。

如前所述,園林中假山最為重要,假山要有畫意,假山堆疊的專業性也就增強,所以,明晚期、清代的造園匠師多才多藝,不但善於繪事——繪圖作畫!胸中還有丘壑,能把山水造園與山水繪畫統一起來。非常專業!

拙政園

03.明晚期、清代山水造園的要素和技法

總的來說,是以山水畫構圖的技巧,來營造園林山水架構。這個說起來容易,處理起來卻不容易,疊山、理水、花木、建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轉變。受到山水畫意追求最直接影響的是造園重點——假山的堆疊營造。

唐、宋、元、明前期,疊山注重奇峰怪石。之後的假山營造就不是這樣了,是整體性的轉變,要對整體假山形態參照山水畫意而營造。通過對山水名家畫風的模仿,以及對山水畫中特有「皴法」的應用,造園中的假山疊石有了與以往相比全新的風貌。

水池建造,以前的方形池子比較多,這時候,就不需要方池了,以「曲水」為主。因為山水畫中的水都是曲水。

花木配置,改變了以往的成片種植的習慣,更加關注單株花木的形式感以及配合的構圖。

建築,以往主要作為觀景場所而只做疏朗的點綴布置,明晚期、清代,園林中的建築數量增多、配置密集、形態關注增強。建築之間,以「廊」連結,使園林空間效果更明顯。這就是對山畫意的追求,注重直觀感受。

綜合景觀結構配置,片斷小景(山水畫中很多)增多。「木石點綴,筆筆皆雲林」(明張岱語)。

總之,從六朝到明清,歷經數代,山水畫意已經成為了中國園林山水營造的指導圖,繪畫構圖成為園景營造的直接來源。比如山水畫中的「峭壁山」是「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園林疊山,也就跟著這樣架構。

造園林,變成了像是畫山水畫,要有構圖布置,對整個園林山水在紙上做好排布。

類似構圖布置還用於更大範圍的整體園林山水景觀營造,寫園林建造理論指導《園冶》的計成,曾主持建造常州吳玄的「東第園」,整個園子的布置,「宛若畫意」。無數疊山、挖士、樹木搭配使用,水面、建築相映相帶,營造出一種布局上的美。這原本就是山水畫意。

從園林的山水的細節要素,到整體架構和風格,山水畫意已經深深蘊藏在其中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園林如何營造景觀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歷史上都具重要地位,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早在中國的殷周時期就出現了園林的早期雛形「囿」, 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不斷追求,景觀與心靈的共鳴顯得更為重要,這就顯現出了現代園林在景觀中營造意境的必然需求,古典園林中景觀意境的營造已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 不懂造園之法、榭宇布局,普通人遊蘇州園林,看些什麼?
    因為嘈雜擁擠,與蘇州園林的美相形而悖。普通人遊園林,其實不必懂造園之法,不必知道疊山理水的規律,亭臺樓榭的布局。化用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園林是主人的精神氣質的體現,只要能與江山風月,人間草木相伴,名利都是虛幻。沒有那些功名利祿,內心才能夠怡然自得。所以說,最好的園林都是文人造的,因為他們知道疊山理水間的詩性和浪漫。
  • 中國文人追尋意境,解讀山水畫中的意與逸,探尋精神境界之美
    中國文人追尋意境,解讀山水畫中的意與逸,探尋精神境界之美文/秋香觀之中國傳統山水畫,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便是寓情於景,在意境描繪中凸顯功底,以至於每一幅山水畫都呈現出一種心境。而在中國傳統哲學觀中,倡導與自然的融合,並不把自然作為異己視之。 也因此在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上,有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為傳統畫作的發展打下厚實基礎。中國文人在藝術創作時追尋意境,山水畫作亦如此。
  • 其山水畫很有味道,原來他是中國美院教授,難怪
    先後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並獲美術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出版個人專集專著四十餘種。因此又有了足不出戶便能遊目皆景的享受,那就是中國明清古典園林,人們將自然搬進了家庭院落,實現了以小見大的審美理想。
  • 來南京六朝博物館,體驗別有趣味的金陵夢
    提起南京,乃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擁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上旬會晤南京博物院,下旬便來到六朝博物館,再次體驗別樣有趣的另一面南京歷史。南京夢,夢六朝,那六朝博物館肯定就是必須要去的。「六朝古都」南京真的名不虛傳,而六朝博物館再現了這一輝煌,在這裡,會讓你感受到建築也是美學,也能讓你感嘆博物館本身就是景、一步一美,兼顧古典的同時融入了江南園林的溫婉,再次讓我對貝氏多了幾分崇拜。
  • 中國歷代山水畫經典範本「扇面冊頁」
    作者 | 倚松聽風(孔網店鋪:杭州南山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書店日記# 中國歷代山水畫經典範本·扇面冊頁扇面是中國畫家偏愛的一種表現形式尤其到了宋代,宋人將團扇這一藝術形式發展到了極致,可以說在小小的扇面中,勾畫出了另一番山水天地。宋人鄧椿在《畫繼》卷十《雜說》中記載:「政和間,每御畫扇,則六官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御寶者。」上所好至此,可知眾人欣賞收藏扇面之流風。
  • 江南園林哪裡妙?南京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自古以來連綿不斷的頂級富庶繁華之地,南京文化底蘊深厚非凡。在文化上,南京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古都、佛都、世界文學之都等等,還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首,城市綠化率位居全國第一,是中國最早進行現代園林城市規劃設計的城市。
  • ——中國青綠山水畫色彩探析
    這種頑固的思維定式,緣於人們把元明清以來盛行的文人畫定為傳統本宗。元明清畫壇推崇文人水墨畫的清幽、雅逸、疏簡,講究黑白之韻,以禪的荒寒清冷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為最高美學追求。這是文人士大夫對繪畫選擇的結果,並不是繪畫本身自然發展的結果。「文人畫」是隱逸的產物,是知識分子「兼濟天下」受挫後「獨善其身」的選擇,是眾多文人「據於儒、依於老、逃於禪」心路歷程的寫照。
  • 蘇州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園林之首,也是「世界」園林之母
    燒酒有著2500年的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雖然不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但是燒酒的古代建築值得稱讚,自古以來,「人世間有天堂,人世間有燒酒和杭州,人世間有主張,有句話叫「有」,這句話的意思可能很容易理解,但真正能理解這句話的人卻很少,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是指蘇州、杭州、蘇州坤山的主張,古代天堂一般人的土地到了度就會成為不朽的生命
  • 品藝論見:百年中國山水畫,搖籃在哪裡?入蜀方知畫意濃
    民間有一種說法,走完大四川對於遊了半個中國(這裡所說的四川含巴山)。黃賓虹有詩讚:「入蜀方知畫意濃」。大四川,天府之國,巴山蜀水,世界文化旅遊最豐富的區域,自然山水最奇觀、最獨有之地,人文自古多姿多彩。如果說古詩詞是這裡的最強文化基因的話,那麼在「天人合一」的美妙中,這一領域成為中國現代山水畫創作的搖籃。
  • 江南四大園林之一,「小園子大智慧」,古代皇帝也紛紛稱讚
    江南的園林很多,古鎮也很多,但園林和古鎮合二為一很少見, 無錫的惠山古鎮有數千年的歷史,街道上分布著大小100多個祠堂,因此被稱為「露天史博物館」,這裡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祠建群落, 另外,在這座祠堂的建築群中,也有被許多人公認為「江南四大庭園之首」的寄欣園。
  • 六朝古都是哪個城市?為何稱之為六朝古都?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南京為什麼會成為六朝的國都?小編帶大家來深扒一下六朝古都的歷史淵源。南京自公元前472年,越國在此築城,作為一個城市,它已經經歷了兩千四百多個春秋。到了公元589年隋滅了陳,佔領建康,先後有孫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定都於此,所以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有六代豪華之喻。六朝時期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輝煌 是我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南京成為我國成漢啟航南北交融的六朝勝地,其中孫武58年東晉104年,劉宋60年,齊24年,梁56年,陳33年,六朝共建都南京有三百餘年。
  • 著名畫家高波論山水畫的意境
    劉禹錫、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與境偕」的創作規律。明清圍繞「意」與「境」的關係又進一步深入探討。明代藏書家朱承爵提出「意境融徹」。清代詩人葉夑強調「意」與「境」並重,主張「舒寫胸臆」與「發揮景物」有機結合。近代文學家林紓和王國維強調「意」的重要性。林紓提出「唯能立意,方能創建」。
  • 中國文化之美系列 園林之雅,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
    中國的園林藝術 ,自然是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當中的經典之一。如果追溯園林藝術的歷史之源,可以從殷、周時代囿的出現算起,到現在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園林藝術,是世界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有極其高超的藝術水平、獨特的民族風格,以及登峰造極的審美情趣。
  • 中國歷史上 地圖與山水畫的關係
    元明之後,我們習慣於認為文人畫對中國繪畫史佔據了主導性,並據此反向塑造出一個以文人畫為主導的中國繪畫史。我認為,這一判斷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繪畫藝術的豐富性,因此我想通過這樣一種探討,對中國繪畫,尤其是其中的山水藝術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認知背景。地圖與山水畫之比較地圖與山水畫的區別在認識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首先應該看到地圖與山水的相異性。
  • 透過明清人物畫,看中國傳統「齊家」觀
    在中國早期繪畫裡,人物畫因其特殊的敘事性所賦予的教化功能,使其在繪畫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山水畫、花鳥畫成為主流,人物畫逐漸被邊緣化。明清時期,人物畫在繪畫史的地位固然不再顯赫,但隨著士人階層的壯大,家族生活與信仰之形象化表達需求的增長,表現昭穆有序的祖宗畫、內外和諧的行樂圖、人神共享的吉慶畫,以其「成教化、助人倫」「修身、齊家」的社會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國傳統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 美術研究|荊浩圖真說與素描理念在現代山水畫中相映成趣
    從中國山水畫自身傳統出發,將素描理念按照山水畫的需要,吸收、融化到理論與實踐之中,在最大範圍辯證地借鑑和吸收前人的和外來的藝術營養並結出智慧之果,使圖真說與素描理念在現代山水畫中相映成趣,應答了在全球多元語境下建構中國藝術形象的時代命題。
  • 中國山水畫:峰巒渾厚 巧奪天工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人生的美學藝術。人在快樂時,會呈現笑臉,藝術也是一樣,也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比如,倪瓚的藝術是自信的,倪瓚的筆墨是高超的。他的這種筆墨符合文人畫的審美,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畫「氣正高超」「質有而趣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