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小朋友沒有主見,不能獨立思考,需要家長或者同伴幫忙拿主意。而孩子沒有主見、不懂變通,其實是陷入了「毛毛蟲效應」,往往是由於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偏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毛毛蟲效應」吧。
琳琳今年5歲了,是一個乖巧可愛的小女孩。平時非常懂事聽話,總是乖乖的聽從父母的安排。琳琳媽媽也對女兒照顧的十分精心,把女兒照顧的事無巨細,不僅僅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連琳琳的學習安排,也都是爸媽斟酌再三才決定的。
隨著琳琳年紀的增長,和很多小朋友一樣,也開始需要進行興趣培養。在進行一些試聽課之後,舞蹈老師對琳琳大加讚賞,認為琳琳身體柔軟,先天條件優秀,是個跳舞的好苗子。可是琳琳媽媽覺得學跳舞容易受傷,也不夠穩重,還是決定讓女兒學習鋼琴。
琳琳習慣了聽從父母的安排,既然媽媽是鋼琴好,於是也就乖乖去上鋼琴課了。不過學習效果卻有些不如人意,雖然每天琳琳也堅持練琴,可能還是缺少了一些天賦,並沒有如同父母設想的那樣取得不錯的成績。
琳琳的這種行為,正是「毛毛蟲效應」的一種,她沒有自己的主見,凡事依賴父母,需要父母幫她做決定。
對於幼兒來說,這種現象需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將會極大的阻礙到孩子的成長。家長應該想辦法,打破孩子的「毛毛蟲效應」,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所謂「毛毛蟲效應」,是指盲目追隨固有思維慣性,沒有主見,依賴他人,最終導致失敗。
法國昆蟲家法布爾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頭尾相接的擺成一個圓圈,放在一個花盆的邊沿。又把一些對於毛毛蟲來說可口美味的食物放在花盆附近,希望看到毛毛蟲在進食的本能下,成功找到食物。毛毛蟲聞到了食物香氣後,果然開始蠕動,想要尋找食物。但是卻不知變通,永遠跟隨前面毛毛蟲的軌跡,維持著一個圓形在運動。直到最後,這些毛毛蟲因為飢餓而死去,也沒有打破這個固有的軌跡。
由於幼兒的心理,還沒有發展完善,對於世間萬物,也仍然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沒有明確的認知,再加上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所以常常會出現這種「毛毛蟲效應」。
因循守舊,不知變通,凡事太過依賴他人,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
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的原因
1,父母強勢,不容反抗。
生活中,有些父母性格強勢,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必須完全服從自己的指令。所以要求孩子必須聽話懂事,不允許孩子出現反抗的意圖。
父母的這種強勢表現,導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乖乖聽話。喪失了自主性和創造力,遇到事情時,習慣性的等待父母的命令。
2,父母溺愛,包辦一切。
有些父母把孩子當成生命中的一切,對於孩子過度溺愛。包辦了孩子身邊的一切事務,只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優秀成績。
這種溺愛讓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沒有獨立意識,不具備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是下意識的尋求父母的幫助,離開父母就會束手無策。
3,天性使然,模仿父母。
幼兒了解世界的第一個渠道,往往是通過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就是父母。所以總是會去模仿父母的行為,按照父母的示範來做出相應的動作。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幼兒時期,沒有選擇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放任孩子在模仿中迷失自我,就會讓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
孩子的一切行為指引,其實都可以在父母身上看到因果。父母在親子教育中,採取了錯誤的方式,才會導致孩子膽小怯懦、沒有自我。好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家長可以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打破「毛毛蟲效應」。
家長牢記這3步,可打破「毛毛蟲效應」
1,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適當的放手,對孩子來說,是成長的必需品,也是真正的關愛。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一些事情上引導孩子自己做主,提高自主性。
獨立自主的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的思維邏輯,遇到事情,善於思考,不會盲目服從。
2,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通過一些小遊戲來拓寬孩子的思維模式,讓孩子學會變通。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幫助孩子打破思維慣性,學會多角度的看待問題,不要拘泥於規則所限。
現代社會,競爭越發激烈,擁有創造力的孩子,才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精彩。
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萌發出好奇心的時候,家長不能刻意壓制打斷,敷衍孩子的提問。而是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好奇心是幼兒了解世界的重要一步,孩子可以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探索欲望。自然也就會打破「毛毛蟲效應」,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當然,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並不意味著完全不管不問。父母還是要陪伴著孩子一同成長,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要去走別人踩爛了的成功之路,而是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擺脫「毛毛蟲效應」帶來的漩渦,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同時也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瑣事當中,擁有自理能力。擁有主見的孩子,才能真正的擁有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您的孩子有主見嗎?您又是如何幫助孩子打破「毛毛蟲效應」的?歡迎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