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主見、盲目從眾,當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父母要牢記這3步

2020-12-15 逗兒媽媽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小朋友沒有主見,不能獨立思考,需要家長或者同伴幫忙拿主意。而孩子沒有主見、不懂變通,其實是陷入了「毛毛蟲效應」,往往是由於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偏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毛毛蟲效應」吧。

琳琳今年5歲了,是一個乖巧可愛的小女孩。平時非常懂事聽話,總是乖乖的聽從父母的安排。琳琳媽媽也對女兒照顧的十分精心,把女兒照顧的事無巨細,不僅僅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連琳琳的學習安排,也都是爸媽斟酌再三才決定的。

隨著琳琳年紀的增長,和很多小朋友一樣,也開始需要進行興趣培養。在進行一些試聽課之後,舞蹈老師對琳琳大加讚賞,認為琳琳身體柔軟,先天條件優秀,是個跳舞的好苗子。可是琳琳媽媽覺得學跳舞容易受傷,也不夠穩重,還是決定讓女兒學習鋼琴。

琳琳習慣了聽從父母的安排,既然媽媽是鋼琴好,於是也就乖乖去上鋼琴課了。不過學習效果卻有些不如人意,雖然每天琳琳也堅持練琴,可能還是缺少了一些天賦,並沒有如同父母設想的那樣取得不錯的成績。

琳琳的這種行為,正是「毛毛蟲效應」的一種,她沒有自己的主見,凡事依賴父母,需要父母幫她做決定。

對於幼兒來說,這種現象需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將會極大的阻礙到孩子的成長。家長應該想辦法,打破孩子的「毛毛蟲效應」,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所謂「毛毛蟲效應」,是指盲目追隨固有思維慣性,沒有主見,依賴他人,最終導致失敗。

法國昆蟲家法布爾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頭尾相接的擺成一個圓圈,放在一個花盆的邊沿。又把一些對於毛毛蟲來說可口美味的食物放在花盆附近,希望看到毛毛蟲在進食的本能下,成功找到食物。毛毛蟲聞到了食物香氣後,果然開始蠕動,想要尋找食物。但是卻不知變通,永遠跟隨前面毛毛蟲的軌跡,維持著一個圓形在運動。直到最後,這些毛毛蟲因為飢餓而死去,也沒有打破這個固有的軌跡。

由於幼兒的心理,還沒有發展完善,對於世間萬物,也仍然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沒有明確的認知,再加上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所以常常會出現這種「毛毛蟲效應」

因循守舊,不知變通,凡事太過依賴他人,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

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的原因

1,父母強勢,不容反抗。

生活中,有些父母性格強勢,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必須完全服從自己的指令。所以要求孩子必須聽話懂事,不允許孩子出現反抗的意圖。

父母的這種強勢表現,導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乖乖聽話。喪失了自主性和創造力,遇到事情時,習慣性的等待父母的命令。

2,父母溺愛,包辦一切。

有些父母把孩子當成生命中的一切,對於孩子過度溺愛。包辦了孩子身邊的一切事務,只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優秀成績。

這種溺愛讓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沒有獨立意識,不具備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是下意識的尋求父母的幫助,離開父母就會束手無策。

3,天性使然,模仿父母。

幼兒了解世界的第一個渠道,往往是通過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就是父母。所以總是會去模仿父母的行為,按照父母的示範來做出相應的動作。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幼兒時期,沒有選擇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放任孩子在模仿中迷失自我,就會讓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

孩子的一切行為指引,其實都可以在父母身上看到因果。父母在親子教育中,採取了錯誤的方式,才會導致孩子膽小怯懦、沒有自我。好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家長可以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打破「毛毛蟲效應」。

家長牢記這3步,可打破「毛毛蟲效應」

1,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適當的放手,對孩子來說,是成長的必需品,也是真正的關愛。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一些事情上引導孩子自己做主,提高自主性。

獨立自主的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的思維邏輯,遇到事情,善於思考,不會盲目服從。

2,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通過一些小遊戲來拓寬孩子的思維模式,讓孩子學會變通。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幫助孩子打破思維慣性,學會多角度的看待問題,不要拘泥於規則所限。

現代社會,競爭越發激烈,擁有創造力的孩子,才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精彩。

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當孩子萌發出好奇心的時候,家長不能刻意壓制打斷,敷衍孩子的提問。而是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好奇心是幼兒了解世界的重要一步,孩子可以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探索欲望。自然也就會打破「毛毛蟲效應」,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當然,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並不意味著完全不管不問。父母還是要陪伴著孩子一同成長,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要去走別人踩爛了的成功之路,而是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擺脫「毛毛蟲效應」帶來的漩渦,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同時也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瑣事當中,擁有自理能力。擁有主見的孩子,才能真正的擁有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您的孩子有主見嗎?您又是如何幫助孩子打破「毛毛蟲效應」的?歡迎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當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這3招能挽救
    好幾次他都因為參與了欺負小朋友的事情被叫家長,其實老師和明明的父母都知道,他不是有心欺負別人,只是容易被別人「使喚」了。該怎麼解決孩子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心理與行為?看看毛毛蟲效應,你便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該如何解決了。
  • 孩子從眾沒主見?幫助孩子跳脫「毛毛蟲效應」,獨立思考是關鍵
    很多和我家一樣的孩子,每一次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就跟著別人背後也做同樣的行為,就像陷入「毛毛蟲效應」一樣,根本沒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跳脫「毛毛蟲效應」,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會使他們更優秀。一、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 不一樣的心理學:毛毛蟲效應,墨守成規、不敢改變,牢記四個方法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32篇:毛毛蟲效應字數|3800字 閱讀4分鐘分類|心理學關鍵詞|墨守成規、止步不前、固步自封、盲目跟從、不敢突破、不敢改變、想的多做的少、實用心理學電視劇太好看了,直播、小視頻太有意思了,遊戲打得太起勁了,不斷地暗示自己看完這集,打完這局就看書。誰想時間像飛毛腿一樣一轉眼來到了十一二點,洗個澡將近一點,甚至有人把洗澡的時間都省下來投資在手機上。原定的學習計劃又再一次泡了湯,警示自己明天一定要看書,於是在自責和愧疚中安然入睡。第二天,還是周而復始的繼續走著老路,生活陷入了極其痛苦的邊緣。
  • 孩子學習努力沒進步?原來和「毛毛蟲效應」有關,家長早知早警惕
    事實上並非如此,其實這種情況很多孩子會有出現過,而出現這個情況的大部分原因和"毛毛蟲效應"有關。而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要清楚判斷孩子是否存在"毛毛蟲效應",才好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不好的問題。
  • 孩子聽話但做事沒主見?這問題不容忽視,6步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但是在乖巧的孩子們中,往往會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他們總是習慣於父母的安排,從而缺少自己的主見。 >,而是要尊重孩子個人的興趣愛好,並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去探索去嘗試。
  • 解析毛毛蟲效應:人類的本質,說不定只是一條轉圈的蟲?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提到「從眾」這個詞,其實這樣的心理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毛毛蟲效應」。毛毛蟲效應出自著作《昆蟲記》作者法國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昆蟲記》不只是科普書籍,更被看作是昆蟲心理學的誕生:在毛毛蟲實驗中,法布爾把許多的毛毛蟲圍成一個圈,放在一個花盆邊,然後讓這些毛毛蟲首尾相連
  • 羊群效應:隨波逐流不可取,3招讓孩子保持清醒頭腦,學會思考
    在心理學上它被稱為從眾效應,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這一理論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聽到最多的是羊群效應,它其實主要就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保持獨立的頭腦思考,總是由於他人的行為或者看法被影響到,這樣一看,其實它和從眾是一個意思,可以同樣的理解.
  • 孩子明明很努力,成績卻還是沒有起色?小心「毛毛蟲效應」作祟
    他在花盆邊上放了許多毛毛蟲,並在花盆周圍撒了一些松樹葉子。因為毛毛蟲喜歡吃這些樹葉,所以它們開始日夜盤旋在花盆的邊緣,隊伍沒有任何的變化,就這樣日復一日。直到第八天,有幾隻毛毛蟲改變了路線,其它毛毛蟲也跟著這些「先驅」們改變了路線。這種重複前一個人的習慣而導致結果失敗的效應被稱作是毛毛蟲效應。
  • 異性相處,忌諱「毛毛蟲效應」
    法國昆蟲家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毛毛蟲的實驗。他把幾隻毛毛蟲首尾相連的放在一個花盆邊上,然後又在離花盆不遠的對方,放著毛毛蟲最愛的松葉,然後觀察毛毛蟲的活動軌跡。一小時,一天,兩天,直到七天七夜之後,他們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依然在花盆邊緣繞走,絲毫沒有發現不遠處美味的松葉。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毛毛蟲效應」。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要主動地去避免與孩子相處中產生「海格力斯效應」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三、父母應該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對孩子的影響?當停止爭吵後,平靜下心態再去主動地與孩子和解,讓孩子理解父母的心聲,同樣的父母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諒解孩子,理解孩子。
  • 女孩身上有這5種「缺點」,父母不要盲目糾正,長大後也許變優點
    父母可能一個沒看住孩子就會跑得好遠,而陷入危險之中,而女孩大多沒有男孩子那麼皮,需要父母操的心會相對少一些吧,但孩子的性格養成還是與父母的培養息息相關的,因為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可能在不少父母看來,如果一個女孩子身上有這般特質,可能就變成缺點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女孩子身上有些看似像缺點的性格,可能長大後會變成自己的優勢,變成保護自己的利器,利於她自身的成長。女孩身上有這5種「缺點」,父母不要急著盲目糾正,長大後可能變優點1.
  • 「我都是為了你好」家長這一句話,讓多少孩子變得缺乏「主見」?
    當然,這是應該的,因為父母自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孩子,作為孩子,我們有必要去回饋這份恩平。但是,孝順、感恩從來都不等同於絕對地聽話,父母的愛不能用來綁架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聽起來苦口婆心,其實只是有些家長的自我掩飾罷了。
  • 你還在盲目獎勵孩子?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對孩子有這3大負面影響
    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不要進入盲目獎勵孩子的誤區,因為就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認知失調,使他無法改變自身的行為,或者改變認知來尋求自身的平衡,對他長大以後造成一種心理上的負擔,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不要觸發「德西效應」。正所謂,薪金管理,需運用之妙。
  • 清華教授一針見血:想要孩子長大有本事,父母要牢記「三個不」
    導語: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今後有出息,因此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有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則是:今後你可以不優秀,但不能在家啃老。要想讓自己的孩子今後變得更加優秀,父母也需要對孩子的培養多用點心。清華教授一針見血:想要孩子長大有本事,父母要牢記這「三個不」1、不要輕易跟隨別人的腳步走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就很容易發現,我們特別容易跟隨他人的腳步走或者是特別容易被其他人左右
  • 父母教育孩子,這幾句話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父母一定要牢記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們會對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充滿著特別強的好奇心,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正確引導對於孩子至關重要,這樣才能讓孩子對於社會的事物有更好的認知,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方法方式是極其重要的,父母如果經常用一些對孩子來說有傷害的話,或者是攻擊性的話,對於孩子影響極大。那麼作為父母在生活中,有幾句話是千萬不能對孩子講的,父母們一定要牢記這幾句話!
  • 「從眾效應」藝妓回憶錄和TAKE MY HAND 沒有任何關係!
    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時,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會隨著大多數人一樣,也不會產生懷疑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而take my hand雖然早於藝妓回憶錄,但是咱們聽的女生版本卻是晚於藝妓回憶錄,並且在影片中編曲也沒有這首歌。這便是隨大流,根本不知道事件本身對不對,沒有自己的主見,解決辦法就是永遠要相信自己不要聽其他的聲音。
  • 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父母需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教育誤區
    曉蓮聽到孩子這麼說,便強忍著怒意看孩子組合玩具,沒想到孩子真的把玩具恢復了原狀。她感到很不可思議,孩子卻有些得意地跟她說:"媽媽,我厲害吧?這幾天我都是這麼玩玩具的。"
  • 孩子考得好父母獎勵現金?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
    "德西效應":孩子考得好父母獎錢,只會讓孩子為錢而學習為什麼說父母用錢獎勵孩子,時間長了會降低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呢?因為,這種行為會讓孩子陷進"德西效應"裡,進而影響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父母用現金獎勵孩子,就得當心"德西效應"找上門,要警惕!
  • 赫洛克效應告訴你:想要孩子越來越優秀,要懂得這3個誇讚技巧
    但事實上,誇讚對孩子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好處,能夠讓孩子的情緒變得高漲,更容易引導孩子變得越來越,這一說法在赫洛克效應中得到了印證。赫洛克效應赫洛克效應的提出,是以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而總結得出的,這個實驗所要探討的就是關於誇讚對於孩子的作用。
  • 「你再吼我一遍試試」,面對孩子怒吼,父母該自省防「踢貓效應」
    我沒聽清楚,結果他就開始吼。」「媽媽,你幫我拿一下磁片。」嘟嘟提高了嗓門對媽媽說道。「我沒有聽清楚你到底要什麼?」媽媽聽到孩子嗓門變高,也跟著提高了嗓門。「你再吼我一遍試試。別讓關係陷入「頂嘴怪圈」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因為管教孩子而情緒崩潰。沒有哪個父母會故意對孩子發脾氣,但有時無意識的情緒發洩,反而會對親子關係產生更大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上說,正是父母對情緒處理的不當,讓寶寶變得暴躁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