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專家解讀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比電影橋段更神奇:全聾全盲的68歲老人能穿針引線
  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

  當樓下炒菜的香味飄上4樓,68歲的官爵容知道,是時候做午飯了。

  老人站起身來,一邊伸出手探尋茶几桌子的邊緣,一邊快步走入廚房。她洗肉煮肉的動作一氣呵成,等到肉香在房間飄溢,她從藍色櫥櫃中變戲法般摸出一把菜刀,臘肉切得薄而均勻,速度和水平不遜於健全人。

  陽光透進來,臘肉泛出特有的光澤。她從碗櫃中摸出碟子,將冒著熱氣的臘肉碼放得整整齊齊,款待前來探視的客人。

  對於這位生來全聾並且已經全盲20餘年的老人來說,能完成這些步驟中的任何一步,都是個奇蹟。

  老人還自豪地展示絕活兒,將線頭穿過針眼。她甚至提示朋友用手牢牢地蒙上自己的眼睛,這樣她的表演看上去更加令人震撼。即便是電影編劇,也很難想像出這種橋段。

  「吃虧吃多了,就知道下次怎麼不再吃虧」

  雙眼看不清、耳朵聽不見的老人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重慶市北碚區聾協前主席顏淑媛和官爵容同齡,從小一起長大。她倆抓著手,如同比劃太極一般,大幅度地做出各種動作,最終通過觸摸式手語完成交流。

  通過觸摸式手語到普通手語、再到漢語的接力翻譯,官爵容老人成功的秘訣得以解開:堅持不懈地練習。

  比如穿線,她將刷鍋的細竹篾掰下一根,用牙撕咬,直到咬出比針眼還細的竹篾絲,再將某一端分成兩根,將線卡在其中,將竹篾絲穿過針眼,線就被帶過針眼了。練習得越來越得心應手以後,她丟掉竹篾絲,嘗試直接穿線。經歷無數次失敗、探索和鞏固後,她日益熟練,能夠隨心所欲地穿針引線。

  比如行走,她井然有序地將每個物件擺放在固定的位置,把一切都記在心底,分毫不差。在自家樓道裡,她也可以自如地上下樓梯並找到自己的家,但在室外,她還需陪同。「最開始,我在家裡走路時,會撞著桌椅板凳,切菜會切到手指,但我碰摔一次,就長一次記性,切一次手指,就想想是哪裡沒做好……吃虧吃多了,就知道下次怎麼不再吃虧,熟悉了,也就習慣了」。

  比如作息,老人用嗅覺去感知三餐的時間,用手探尋著規避可能的風險,用心去感受人情冷暖,用手語的力道傳遞情緒的程度,用不會說話的嘴輔助表達憤怒或者興奮,每每感受到快樂時,她會像孩子一般毫無顧忌地開懷大笑。

  就這樣,她摸索出一套生活規律,在家裡,她能自己夾菜;能獨自開關燃氣灶;會自己倒開水;能按鍵衝洗廁所;還能灌香腸、做鹹菜、做飯洗衣、煎魚炸魚做火鍋……日常生活之事基本無障礙。

  她的房間一塵不染,窗臺前掛著一排翠綠的青菜,那是老人剛醃製好掛上去的。

  「她或許接近了人類生命力的極限」

  「老人如今已68歲,考慮到她的殘疾類型、殘疾等級,她的教育背景、家庭狀況,以及她從未得到任何輔助技術的幫助的實際,她所習得的生存技能是令人驚訝的,甚至可以說,她或許接近了人類生命力的極限。」曾多次到老人家裡探訪調研的聾人教授鄭璇評價道。

  「她的殘疾和舉世聞名的美國盲聾作家海倫·凱勒相仿,她一直像平凡的野草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年輕時甚至曾被責備、被打罵、被虐待,但她仍能存活並練就生活技能,令人感佩。」鄭璇說,「她倆很類似,那就是令人欽佩的毅力、意志力、生命力,以及在無數次絕望之後仍不放棄。」

  因為自己的聽力也嚴重受損,鄭璇更能基於盲聾人的實際進行評價。很小就喪失幾乎全部聽力的鄭璇是中國最早一批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之一,也是全球華人中第一位語言學專業的聾人博士(本報曾多次報導——記者注),她還同時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美國手語。

  鄭璇解釋說,普通人對外界90%的信息的感知來源於眼睛和耳朵,同時失去視力和聽力,對人的生活幾乎是摧毀性的,因此,盲聾人需要特別的關愛。「盲聾帶來的生理挑戰和內心痛苦實在太大了」。如果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各種輔助技術的幫助,既盲又聾的殘疾人要獨立生存「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的奇蹟」。

  鄭璇對官爵容的認可,也是因為官爵容在成長過程中,翻越了健全人都難於應對的苦難。

  官爵容出生時,雙耳就先天失聰,聽不見任何聲響;19歲前後,她開始出現明顯的夜盲;隨後,情況逐年惡化,大約在47歲全盲,什麼也看不見了。

  她介紹說,因為家境貧困,在聾校寄宿學校學到四年級後,她輟學回家了。「那時,吃不飽、穿不暖,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衣服上的洞一個又一個。我的內心痛苦極了」。

  結婚懷孕後,貧困的大家庭吃不上肉,家人似乎無暇也無意顧及她的殘疾,她甚至被指責、打罵。她借了200元,買了一些豬、鴨,以及農作物種子,艱難地生活著。眼睛能隱約看見的時候,她挑糞施肥,在田間地頭耕地除草。

  失明後,她摸索著適應黑暗中的生活,努力活下去。「我過去負擔很重,好不容易養大兩個孩子,現在享福了。」步入中老年後,官爵容心中的痛苦已漸漸舒緩,甚至釋懷。

  而今,政府和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愛越來越多。房子拆遷時,她自己出15萬元,政府補貼15萬元,有了現在的兩套房屋,一套大兒子住,一套自己住。

  有了政府補貼、兒女資助、鄰居幫扶,以及殘聯、聾協及社會愛心人士時不時看望慰問,她足以維持溫飽。她總是穿戴齊整,很少感冒、發燒。「她現在笑得比年輕時多得多!」她的閨蜜曾昌蘭用手語說。

  「我們希望帶著尊嚴活著」

  鄭璇教授分析說,綜合各方面信息,老人罹患Usher症候群的可能性很大。

  Usher症候群是導致盲聾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根據世界盲聾協會(WFDB)於2018年進行的一項統計,全世界平均有2‰的人口具有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障礙。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市登記在案的視聽雙障者共計901名。

  重慶一名帥氣陽光的在讀聾人大學生向光明(化名)表現出Usher症候群的疑似前期症狀。這名接受了優質教育的大男孩能夠用手語和文字精確地描述自己的身體情況和內心感受。

  目前,他已出現夜盲和視野缺失的情形,只能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看清正前方的事物。「仿佛眼前有個筆直的隧道,如果光線條件好,『隧道』內的東西能看清,而『隧道壁』以及更外部的東西就非常模糊。」他描述說,「類似單眼相機拍攝時失焦或者抖動,是模糊的畫面,讓人無法辨別,其模糊程度與光線、距離等相關。」

  「從科學角度講,我對Usher症候群有了充分的理解,我能大致預見到自己的未來,從情感角度,我當然充滿了擔心、隱憂、害怕和恐懼。」他說,自己會努力學習盲文,精練手語,牢牢記住各種生活用具的使用方法,多種感官並用,強化交流能力,以應對未來最壞的可能性。「我非常珍惜能夠看得見的時光,我想在記憶中永遠地保留綠樹紅花的色彩、粼粼波光的形狀,以及網絡視頻中那些有趣的表情和動作」。

  他隨鄭璇參加了對官爵容的探訪。「我很震驚!老人能克服這麼多的艱難挑戰,掌握這麼多的技能。她的故事深深地激勵了我,我看到了積極的一面,我希望自己能像她這樣,無論未來發生什麼,都能做命運的主人」。

  他期待,有一個對盲聾人更加平等、友善的社會環境,重要的是沒有歧視,同時,他也期望健全人不要只用施捨的心態去接觸和看待殘疾人,讓他們帶著尊嚴活著。

  推動中國視聽雙重障礙的研究

  國際學術界早就開始關注視聽雙重障礙領域,學者們指出,盲聾兒童可以通過殘餘視力或聽力拓寬自己的信息領域,通過學習使用觸覺、味覺、嗅覺和動覺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尤其在2004年之後,發表的科研成果不斷增加,美英等國的許多特教學校開設了專門的盲聾教育項目,不少盲聾人進入高校深造,有的甚至獲得博士學位。

  之所以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是因為完善的無障礙支持。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了「支持服務提供者」(SSP)概念,經過培訓的SSP人員,無論是志願者還是專業人士,都能充當盲聾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紐帶,打開、延長盲聾人的感官,讓他們知曉周圍的信息,走出家門到陌生環境中工作和社交。

  安妮·沙利文是海倫·凱勒一生的老師、朋友、翻譯和精神支柱。她在SSP概念尚未提出的年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SSP的作用。她幫助海倫·凱勒學會交流,成為第一個獲得大學學位的聾盲人,並在此後寫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不朽著作。這個鼓舞人心的案例,讓更多人意識到盲聾人的發展潛力。

  曾在美國工作一年的鄭璇,學習了美國同行教育盲聾孩子的經驗。回國後,她一直帶領研究生進行盲聾教育相關研究。幾年來,她已經在全國各地接觸和調研了20多名盲聾人,其中許多都是青少年,最遠一位居住在西藏日喀則。

  「盲聾孩子對教育的渴望和家長、教師的無助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她非常渴望將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引入國內,並結合中國實際,幫助這些孩子獲得平等就學和自我決定的權利,為困境中的家長和教師引介資源、提供指導。

  鄭璇迫切地希望,社會大眾能對這一獨特群體給予關注和了解。「我真心希望,全社會能體會到盲聾人的艱難,愛他們、支持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不要歧視他們。」鄭璇說,「我們在期待醫學佳音的同時,應該先通過教育和康復發揮盲聾人的最大潛力,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她認為,要想改變盲聾人的不利處境,消除孤獨、沮喪、自我認同度低的心理,解決溝通障礙是關鍵,應該在專業培訓、資金投入、社會動員等方面發力,此外,還需要依託科技進步開發盲聾人專用的物品、設備等。

  中國能夠做些什麼?鄭璇建議,從宏觀科研層面將視聽雙障納入研究對象,積極扶持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明確視聽雙障在殘疾人專門聯合會的具體歸屬,讓盲聾人找到回家的感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支持服務體系,明確其職責和責任、道德和行為守則,提供切實符合盲聾人需要的專業技能和方法。

  「手語對聾人很重要。觸摸式手語對盲聾人也很重要。」鄭璇說,手語的「普通話」——國家通用手語已經完成研製,進入宣傳推廣環節。如何基於國家通用手語研製出符合盲聾人實際需求的觸摸式手語溝通體系,正是她深感興趣的工作領域。

  她希望,社會和企業能竭盡所能,為盲聾人開發合適的輔助器具,比如盲聾打字機、點字溝通板等。

  為給盲聾者及其家人、教師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鄭璇建立了「光音的故事」微信群。「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合力,幫助那些『終日生活在無聲無光的暗黑海底的人』,更重要的是,大眾應將盲聾人視為一個有情感和自尊心的個體,讓他體會到每一次呼吸的美好,讓他願意帶著激情活下去」。

  (感謝重慶市北碚區聾協前主席顏淑媛,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重慶市聾協主席鄭璇,重慶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梁玉音,北碚區聾協主席何怡提供手語翻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文生 實習生 陳豔芸 視頻編導: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
    她洗肉煮肉的動作一氣呵成,等到肉香在房間飄溢,她從藍色櫥櫃中變戲法般摸出一把菜刀,臘肉切得薄而均勻,速度和水平不遜於健全人。陽光透進來,臘肉泛出特有的光澤。她從碗櫃中摸出碟子,將冒著熱氣的臘肉碼放得整整齊齊,款待前來探視的客人。對於這位生來全聾並且已經全盲20餘年的老人來說,能完成這些步驟中的任何一步,都是個奇蹟。
  • 海倫·凱勒: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光明
    也許,他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一輩子了;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聽力,成為了聾人,那麼他將會怎樣活在世上呢?也許,他永遠感受不到世界上一切美妙的聲音。如果一個人又聾又盲,那麼他將會怎樣活在世上呢?也許…… 然而,有人向這種命運發出了挑戰,她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與拿破崙齊名的女人」,這便是海倫·凱勒,一個聾啞人,一個雙目失明的美國著名女作家。
  • 兩個女人的奇蹟——讀海倫·凱勒《我生活的故事》
    同時,她還終生致力於盲聾人的公共救助事業。她,就是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十年前,當老師第一次給我講海倫故事的時候,我真以為是天方夜譚。在我的想像裡,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後來,在老師的鼓動下,受好奇心驅使,我讀了《我生活的故事》。
  • 【「閱讀經典」 徵文】兩個女人的奇蹟——讀海倫·凱勒《我生活的...
    同時,她還終生致力於盲聾人的公共救助事業。她,就是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十年前,當老師第一次給我講海倫故事的時候,我真以為是天方夜譚。在我的想像裡,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後來,在老師的鼓動下,受好奇心驅使,我讀了《我生活的故事》。當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我猛然發現自己已是淚眼朦朧,不知身在何處。
  • 海倫·凱勒精彩卻鮮為人知的一生
    我們努力預防盲聾病症,而這個制度正是造成多數盲聾的根源——海倫·凱勒對海倫·凱勒不是非常了解的朋友們,別懷疑,上面這句話是你認識的那個溫順的凱勒說的。從時間角度來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連續和完整的,但他人筆下的人生不是!
  • 心還在,希望便不會消失——海倫·凱勒語錄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自傳》心還在,希望便不會消失。——海倫·凱勒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就是生命的主宰。——海倫·凱勒烏雲遮不住太陽,邪惡終將被打倒,真正的勝利永遠屬於正義。——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海倫·凱勒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
  • 聾人女足闖入世界盃被阻出國:爸爸,我們跑吧
    她們已經有3年訓練經驗,為這次比賽又集訓了50天,通過網上眾籌和拉贊助自籌到40萬元經費,甚至上網查了義大利的信息和風光:像籠中小鳥般等待外出。  然而美夢竟然折戟在意想不到的事情上——學校堅決不放人。這些多數來自農村的女孩曾用汗水為湛江獲得過榮譽。如今她們的驕傲一落千丈。
  • 打破聾人的溝通魔咒!看這位北師大聽障學者的不設限人生!
    在武大時,一直在健聽人群中學習生活的鄭璇逐步接觸並融入了聾人群體,學習了手語。共同的失聰體驗讓她對這個群體有了深沉的情懷,她意識到溝通是這個群體最大的障礙。如何掃除這個障礙呢?鄭璇想努力尋找答案。於是,她考入復旦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第一個手語語言學家龔群虎教授,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 季春華為「聾人導師」的家打造舒適用眼的家
    12月12日 19:30,央視財經頻道《秘密大改造》第四季第八集在萬千觀眾的期待中上映,本期的榜樣人物則投向了熱心幫助聾人群體融入社會的「聾人導師」——劉英松。5歲時,劉英松因為一場大病,出現了嚴重的聽力障礙,從此,他的世界一片寂靜。
  • 「海倫·凱勒是否存在」引發爭議,「Z世代」的反智主義值得警惕
    目前在TikTok部分「Z世代」(Generation Z)中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海倫·凱勒並不存在。海倫·凱勒在一歲七個月時因急性腦充血而失明及失聰,也使她無法說話,卻憑藉安妮·蘇利文(Anne Sullivan)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學教育,還寫了12本書,發表論文與演講。關於海倫·凱勒的故事也被改編成電影和舞臺劇。
  • 孫志立盲配《神探夏洛克》被贊教科書般配音
    在本期節目中,不僅有吳磊、夏磊、邊江、阿傑四位「配音界男神」齊聚「雲錄製」現場共配醫療劇,火遍全網的《舌尖上的中國》英文配音員孫志立也放大招帶來了盲配版《神探夏洛克》,教科書般的配音極具魅力,實力徵服了現場的首席聲咖。
  • 眼盲國王準備讓一百個兒子輔佐般度之子,沙恭尼的反應有點搞笑
    眼盲國王準備讓一百個兒子輔佐般度之子,沙恭尼的反應有點搞笑 2020-12-08
  • 夜話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一雙雙託滿陽光的手
    讓我們隨著海倫·凱勒的文字,歌頌友誼,感謝生命中的良師益友……一雙雙託滿陽光的手節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要是我能把對我曾經有所幫助的人一一寫出來,那該有多好呀。他為聾人做的貢獻會留存久遠,並造福後世的孩子們。因為他個人的成就和感召,我們將對他滿懷敬愛。居留在紐約兩年中,我見過許多知名人士。雖然我已久聞他們的大名,但卻從未想過會同他們見面。同他們大多數人的第一次見面,都是在好友勞倫士·赫頓先生的府上。我十分榮幸能夠到赫頓夫婦優雅宜人的家裡做客,參觀他們的藏書室。
  • 聾人創業勵志演講會在長舉行 無聲演講勝過有聲吶喊
    昨日,由湖南省殘疾人聯合會就業中心、湖南省聾人協會聯合主辦的湖南省首屆聾人創業勵志演講會在長沙舉行。中國著名聾人演講家、湖南省聾人協會副主席包堅信以豐富的表情和手語,將自己13年來成功創業的經歷和經驗生動地表達出來,以此激勵殘疾人士特別是聾人群體創業。  「別以為只有健康人可以創業,聾人一樣也可以。」眼前這位留著長發的中年男子正是包堅信,他在會上用手語對著在座的二三百聾人比劃。
  • 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
    姓名:海倫·凱勒出生:1880年6月27日逝世:1968年6月1日國籍: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 南特院聾人教師任媛媛: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美好明天
    原標題:南特院聾人教師任媛媛: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美好明天 對著任媛媛,聾人學生用手語說出了「我愛你」。聾人教師任媛媛。  中國江蘇網9月9日訊(記者 羅鵬)一名教師,桃李滿天下,已經很不容易,而一名聾人教師,不僅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學生,還取得過多項榮譽,這更讓人感動。今天上午,記者便在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見到了這位普通的聾人教師任媛媛,南特院陽光學院的一名輔導員,同時兼任聾人語文教師。  「2歲那年,我就突然什麼都聽不見了。」說起小時候的經歷,任老師還歷歷在目。
  • 留韓學子盧葦:用博客傳播聾人文化
    留韓學子盧葦:用博客傳播聾人文化 2012年05月25日 14: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已是而立之年的盧葦是一名聾人,1歲的時候,因為發燒打針致使耳聾。但是寂靜的世界阻擋不了他始於12歲時環遊世界傳播聾人文化的夢想。當時看到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在世界各地採訪的鏡頭,盧葦就開始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夠像那個主持人一樣。「感謝上帝給我開路,讓我一步步接近這個夢想。」
  • 夜話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一雙雙託滿陽光的手
    讓我們隨著海倫·凱勒的文字,歌頌友誼,感謝生命中的良師益友……節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要是我能把對我曾經有所幫助的人一一寫出來,那該有多好呀。在書中已經寫了一些人,並為讀者所熟悉。而另一些人則可能不為人知。
  • 用心閱讀,讓我想到了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你生活在黑暗中,卻閃耀出生命的璀璨光芒。你的世界靜默無聲,卻奏響了人生的華美樂章。用感恩和敬畏的心,你讀懂了愛:愛是摸不著的,卻是甜蜜和溫暖的,回報愛的方式是付出更多的愛...
  • 這一天,我跟著聾人騎手,體驗了「無聲外賣」
    文 戈多外賣騎手,是聾人小袁做過的最快樂的一份工作。面對狹小的聾人工作市場,能有這樣一份「高薪工作」實屬來之不易。當所有外賣騎手在「系統」裡疲於奔命,聾人外賣騎手卻笑著說,感謝這份工作。首先,聾人的溝通成本比健全人騎手要高得多。聾人的手語是一門視覺語言,這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健全人不同。為了儘快地表達意思,手語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細節,所以手語溝通講求簡練、直觀,這也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粗略」。與漢語的語序「主謂賓」不同,手語的語序是「主賓謂」,所以聾人打字時會把重點信息放在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