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I Am Mother》講述一名少女在人類滅絕後,被一個用於構造生命讓人類重現於地球、被稱為「母親」的機器人所創造,成為了新一代人類中的第一位,並且與「母親」保持著獨特的關係,然而一名受了傷的陌生人的到來使得這個關係受到動搖,讓這名少女對於母親告訴自己關於外面世界的一切以及母親的意圖產生了懷疑。
作為一部沒有大的動作場面的科幻電影,《I Am Mother》在表達作品思想上已經做得很到位,留下些沒有明確的情節也值得回味和遐想,這也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至於這個電影要表達的思想你是否認同則是另外一回事。
世上的事,大多都不是黑白清晰,是非明了的,科幻世界裡更是如此。這位機器母親甚至讓我想到了滅霸,生殺伐戮,最後找到人生最終景願——隨機滅掉宇宙一半生物,讓生態恢復平衡,如果自己沒死,卸甲歸田,公平公正。如果殺掉一半人就能解決宇宙的大問題就不需要殺掉所有人了,這在滅霸看來也是一種仁慈。而那些總想著阻攔他的人,只是看不到大局的螻蟻罷了。
機器母親也是嚴格遵照其創造者的意願執行,所有的自主行為也是圍繞這個目標制訂,而不是自我衍生出一個殺光全人類,再造新人類的目標。其創造者的目標是讓機器母親為新人類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有人性的母親,而不是「聖母」,對生命的關愛是合格母親的必須品格,而不是一味的不明是非的拯救所有人。
如果女兒只是顧及自己安危對其它生命不管不顧或聖母到盲目的去挽救所有人,不看對方是不是個品質惡劣是不是會「帶壞」其他人,那她一定通不過這場考試,因為這樣的母親很快會帶領人類重新走到自我滅亡的路上。
關於《I Am Mother》的幾個中文譯名,個人認為「我是母親」是最直白和準確的,它不僅代表了那個養育女兒的機器母親也代表了成長為新人類母親的女兒,而一句「I am mother!」更是女兒最後走進胚胎室後面對千萬後代時,堅定目光下發自內心的沒有說出口的獨白。
電影幾度反轉,最後的結局看來很美,不完美的人類徹底消失,一個兼具仁智勇、性格健全完美的聖母(褒義)成為全新一代人類的母親。
但是有一個細節細思極恐,三號女主抱著弟弟唱起了機器人mother教給她的歌,這個行為程序的植入就像是基因設定。或許她能成功活下去並且成為新一代的人類母親,但我持懷疑態度。
我覺得本片機器人設定就像是完全理想主義的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想要建立一個完全美好的沒人惡人的世界,人人智慧優秀謙讓和平,但這是不可能的。
人類的劣根性就隱藏在這些優良的後面。真正的社會不是不知道這些惡,排除掉這些惡,而是知惡而控制自己不去作惡。
凡是為了想要人類更優秀而清除掉部分人類劣根性的人,都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希特勒當年也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