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佛教感通畫是指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神異、靈瑞等不可思議現象的圖畫,其內容包括瑞像、聖跡、神僧、傳說等故事,題材約有百餘種,涉及天竺、西域(于闐)、河西、中原及江南等地區。
東晉楊都金像出渚 第323窟南壁 初唐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南壁畫有「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的故事,根據壁畫中保存清晰的榜題字跡,讓我們了解到,在東晉鹹和年間(公元326—334年),丹陽高悝於張侯橋下得一金像,無佛背光及佛座,梵銘雲此像為阿育王第四女所造。高悝牛車載像至長幹巷口,牛不復前行,乃駐長幹寺。多年以後,有臨安漁民張候世在海邊發現蓮花金座,至鹹安元年(公元371年)交州合浦縣採珠人董宗之在海底發現金像背光,均與長幹寺金像契然相應、恰然符合。這個故事在《高僧傳》、《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法苑珠林》等都有記載,只是史傳中的「長幹寺」被改作了「西靈寺」。
這幅壁畫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不僅有著袈裟的僧人們,更有很多前來迎見佛像的老百姓,如:縴夫、船工、婦人、孩童等等。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和故事時代並不相符的衣飾,也許正因為這是初唐的洞窟,畫工更多的按照唐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景象來如實描繪。
整幅故事的構圖頗有新意,所有情節推進都遵循著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遠處群山連綿起伏之狀,波濤勁浪高低之間,繪製出了光芒四射的佛像、佛座和背光。近處迎請佛像的行船,滿載眾人後,繞山而行,在水流的牽引下,徐徐而來。畫中的舟船,因風而前行,因水而流轉,讓整幅畫面動感十足、美不勝收。
畫工讓整幅畫面沉浸於唐代的青綠山水畫作之中,著色清透,筆法剛勁,山勢因水的環抱而蒼翠秀麗,水勢因山的引導而溫潤綿延,可謂是碧空海闊水天相接,窮奇俊美山巒疊嶂,好一幅人間山水畫卷!
被粘貼壁畫 現藏於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
最令我們遺憾的則是故事畫中那一方空白之處,已然被美國人蘭登·華爾納(1881-1955)粘走,現藏於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雖然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虛擬復原,但仍希望現藏於哈佛大學的這塊壁畫永遠安好……
主創團隊
策劃/ 李萍、宋淑霞
撰稿、誦讀/ 韓文君
學術顧問/ 王惠民
音頻剪輯/ 羅成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