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莫高窟盛唐第130窟甬道南壁繪製了一幅大型的供養人畫像,本為西夏壁畫所覆蓋,卻在上世界40年代重現於世人眼前。由於流沙掩埋、潮氣侵蝕,致使色彩消退剝落,地仗與巖面脫離,畫面斑駁不清,僅有旁側的榜題完整無誤地記錄著:「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養」,「女十一娘供養」,「女十三娘供養」,這些明晰而顯赫的身份,註定了畫工筆下的人物,雍容華貴、光彩熠熠。
如果此時把時鐘撥回到1955年,在這幅壁畫的旁邊還矗立著五米左右的木質畫架,一位腳踩木梯的清瘦男子,正在專心致志地臨摹這幅傷痕累累的禮佛圖。
在他的筆下,那一位位供養人躍壁而出:都督夫人兩鬢包面如「拋家髻」,頭頂飾「朵子」、鮮花、小梳、寶鈿,穿碧衫紅裙,肩披絳地帔子和白羅畫帔,腳蹬笏頭履,持巾,捧香爐,神情虔誠。緊隨其後的十一娘,面飾花鈿、花子,著朱衫白裙。十三娘則頭戴鳳冠,斜插步搖,衫裙帔帛,蹬「小頭鞋履」。滿頭珠翠的豪門貴族女子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何為「留住鉛華雲一片,犀玉滿頭花滿面。」
其後的侍女們手捧花盤、玉瓶、妝奩等物品,其中大多穿著圓領袍衫,這種「束裝似男兒」的天寶流行裝扮,在《虢國夫人遊春圖》、《紈扇仕女圖》及永泰公主墓室壁畫中多有出現。另有三位頭梳高髻的女子,她們額上皆為裹發的輕羅,即為唐代元稹筆下的:「新妝巧樣畫雙蛾,慢裹恆州透額羅」中的「透額羅」,這也是唐代天寶年間的時世妝。
畫稿上流暢的線條、綺麗的色彩,正是這位年輕人翻閱資料的上千個日日夜夜,反覆面壁錘鍊的上百個日升月落的見證,也正是有了他的這份痴迷和堅持,才還原了這幅中國美術史上「失而復得」的《都督夫人禮佛圖》,這位年輕人就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長——段文杰。
從段先生踏上敦煌這片土地開始,他便把一生傾注在了敦煌事業當中,他臨摹壁畫380餘幅,並總結出了敦煌壁畫的一套臨摹方法。他視野開闊、高瞻遠矚、身體力行的開創了中國敦煌學保護研究的新高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敦煌石窟的保護者、研究者、弘揚者。
段先生正是無數「莫高人」的縮影,他們有抱負、有責任、有擔當,他們甘願遠離浮華優渥的塵世,卻在這處貧瘠的沙漠腹地,豐盈的藝術殿堂,揮灑著青春書寫無悔的芳華。
主創團隊
策劃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誦讀 /韓文君
學術顧問 / 王惠民
音頻剪輯 / 羅成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