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市場暴雷,一個接一個。
工行理財產品到期,儲戶的錢無法兌現;
包商銀行破產,銀保監會緊急兜底;
國企債券大面積暴雷...香港安盛4.2億凍結...
2020年再發生點什麼,我都見怪不怪了。
老實說,這年頭不懂點理財的話,沒準下一個暴雷的就是咱自己。
這些事兒看起來沒啥關係,背後其實有著統一的規律。
先說工行這事兒。
麥爺接觸過很多粉絲朋友,他們在各自領域都發展得挺不錯的,家庭資產也比較可觀。
但對投資理財這事兒覺得太費心費力了,沒那麼多時間去研究。
他們的投資渠道很單一,不是買房,就是存錢。
好巧不巧,剛好有人就買過工商銀行(601398,股吧)這個「鵬華聚鑫」系列產品。
產品很簡單,你存100萬進去,半年不能動,預期能拿到 4.1%的收益。
4個點的收益不算高,而且我之前和大家說過,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R1-R5,這個產品屬於R3,也算平衡穩健型。
沒想到,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產品,竟然全線違約,不僅沒有利息,連本金都要賠進去。
消息一出,大家都慌了。
你說之前P2P頻繁暴雷、全面清零我也認了,但工商銀行,何許人也?
世界銀行中排第一、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首,當之無愧的「宇宙第一大行」。
太離譜了!最後這事兒怎麼解決的呢?
人家工行說了:今年先退你50%的本金,還有 48% 的本金,你要買我一個理財產品,剩下 2%的本金就作為這個理財產品的收益,1年後兌付。
一句話,利息沒拿到,還要被繼續綁架買一年的銀行理財,心累。
其實很早之前麥爺就說過,銀行理財真的不保本保息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大銀行沒事兒。
還有人說,因為這個產品是工行代銷的,不是工行自己的產品,所以暴雷。
但不論是否是代銷,只要是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
因為早在2018年,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就聯合發布了資管新規,明確提到了:禁止理財產品「剛性兌付」。
所以事到如今,思維要轉變了,不要一看到什麼大銀行、收益高一點就心痒痒。
咱們要看的是,每個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R1、R2還算相對安全,如果是R3、R4、R5這些中高風險的產品,就有可能虧本。
你說現階段什麼才是保險的?
很簡單:只有寫進合同裡的,白紙黑字,才最有保障。
如果你是風險厭惡者,保本保息、寫進合同的,我也說過就老三樣:50萬以內銀行存款、國債、儲蓄類保險。
大家注意,這裡的銀行存款,不是前面說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之所以安全,是因為能拿到多少收益是確定的。
目前大額存單,5年期也能做到4個點。
而且國家明確要求,銀行要為它的存款買保險。
50萬以內,即便銀行破產了,也要保證兌付。
50萬以上就不保證,要等到破產清算完成後計算,能拿到多少不好說。
國債,也是非常安全的。
雖然前段時間永煤集團等,一波國企債券暴雷,但那畢竟是企業層面。
國債代表國家信用,不用擔心。
不過目前最高的是五年期3.97%,而且基本一發售就被搶購一空。
還有一個就是儲蓄類保險,主要包括: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
雖然去年銀保監會考慮到未來利率下行的趨勢,已經叫停了大部分4.025%的儲蓄險,但目前市面上還是有些優秀產品可以選擇。
而且現金價值寫進合同,終身3.5-4個點收益,也能保證一定的靈活性,還是挺不錯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原來的文章看看,這裡就不贅述了。
再說說,另一個大雷。
前幾天,香港安盛保險暴雷這事也查清楚了,投資者血虧4億,拘捕24人。
本來我對這個事兒沒啥興趣,但注意到:
263名被騙的投資者中,250人都來自內地……佔了95%。
這些同胞最高的被騙了2000萬,少的也被騙了幾十萬!
不得不感嘆,土豪真多。
從業多年,我發現很多朋友不論要存錢還是買保險,都覺得「外面的月亮更圓」。
他們手裡揣著錢,想去資本主義市場撈一筆,沒曾想最終被打臉。
簡單說下安盛這個事兒。
一個詐騙團隊操縱了一家香港保險經紀公司,發動手下10幾個賣保險的人,拉了200多客戶去買一個「投資基金」。
因為產品在安盛的平臺上售賣,所以被包裝成了安盛的,據說年均回報率達9%-12%。
誘人吧。於是手裡有點錢的,都按奈不住了,拿著幾十萬幾百萬,投入了詐騙團夥的懷抱。
不料,2018年7月這個基金突然爆跌93%。2019年2月,就申請清盤了。
事情曝光後,和工行不一樣,人家安盛硬氣得很。
反正我是代銷這個產品,暴雷不關我的事兒。
所以,200多號受害者血本無歸,如今還走在漫漫維權路上...
這個事我想總結說幾點:
1、不要迷信大平臺
其實要買這些產品,當事人都是需要到香港籤約的,稍微看下合同就知道:
這個產品只是在安盛平臺售賣,和安盛本身沒啥關係,而且它不保本不保息。
為什麼大家還是會上當呢?
就是覺得正規大平臺,上面不論賣啥玩意兒都是可信的。
太盲目了。
國內最近銀行破產、工行暴雷、企業債出問題,最終都有企業或國家來兜底了。
這些境外的保險或理財,不是鬧鬧就有結果的,想鬧還得跑去香港...
2、警惕高收益陷阱
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負利率了。
前段時間,我國面向海外發行了一筆國債,五年期票面利息為0%,十年期0.25%。考慮到通脹和市場行情,已經是實打實負利率了。
但沒想到,產品一推出就被搶購一空。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安盛的產品說:我年均回報率9%-12%,你敢信麼?
高收益=高風險,你看重人家的收益,沒準人家看重你的本金。
每次說到這兒,麥爺都想搬出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話:
「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建議大家把這句話在默念3遍,以儆效尤。
3、香港保單安全性
熟悉「千麥規劃」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公司在深圳。
很多深圳周邊的朋友,有些也熱衷去買香港保險,說便宜,理賠好,收益高等等。
根據香港保監局的數據,2019年內地客戶貢獻了434億港幣的保費,佔整個香港市場25.2%。
老實說,2017年以前還是可以的。
但最近幾年國內保險業飛速發展,行業越來越透明,出現了大量高性價比的產品,就實在沒必要捨近求遠了。
比如說保障類保險:
用小錢撬動高槓桿那種。
我經常念叨的,如果一個家庭經濟支柱,有200萬房貸,不到一千就可以配置一個保30年的200萬的定期壽險,人不在了,直接賠200萬。
高達幾千倍的槓桿,這也是很多女性朋友喜歡給老公買的。
還有重疾險,花費幾千塊,就可以獲得一個高保額保障。
一旦罹患癌症等大病,就一次性賠85萬,用來應對大病後沒有收入的風險。
這些高槓桿產品,不香麼?
還有大家喜歡的帶理財屬性:儲蓄類保險。
少部分真正能保本保息的是: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終身可以保證3.5-4個點的收益。
一個複利4%的年金,持有30年,相當於銀行單利的 7.5%。寫進合同,雷打不動。
很多人說這個收益比不上通脹,但話說回來,你躺著不動也扛不住通脹,現階段你能找到什麼能抗住?來,告訴我。
而且不同產品特性不一樣。
有的產品靈活性好,對於做生意的人,非常實用。
有的更適合做教育金、養老金、資產定向傳承子女等。
重要的是,這些保單都是在銀保監會嚴格監管之下的,安全性極高。
其實我不想說香港保險怎麼樣,大家有錢配置一點境外資產可以理解,但也必須說明,香港保單是不受內地法律保護的。
早在2016年4月22日,中國保監會正式發文《中國保監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
很多朋友並不了解兩地保險的差異,只是聽港險代理人介紹,就貿然買單,風險不小。
而且疫情以來,很多香港保險經紀人,也難做。
最近我們千麥保想招聘一個資深保險編輯,就有不少賣香港保險的朋友來投簡歷,看來是真不好做了。
人人都希望通過理財,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但如果你對理財沒有正確的認知,就算偶爾憑運氣賺了,也會憑實力虧掉。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迷信銀行?迷信央企?迷信香港保險?
麥爺想了下,可能是覺得理財太複雜了,遠不如迷信來得方便。
就像很多炒股的人,在賺了點錢後總覺得自己掌握了股市賺錢的終極秘訣,最終還是被當做韭菜收割。
賺錢不易,在理財這件事,麥爺建議,不懂的別碰。
年底了,騙子也要考核KPI,大家手裡有點閒錢的,拿穩嘍。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大鬍子說房。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