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雪川農業能夠代表育種企業,將馬鈴薯實生種子帶入太空?為什麼一家從零做起的國內深加工企業,能夠得到國際資本青睞?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這家企業持之以恆的科技攻關與科研投入裡。
眾所周知,現代農業已經不是「力氣活」,而是實打實的「技術活」,要想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必須具備過硬的技術能力。
翻看雪川農業創始人王登社的履歷不難發現,這位技術型企業家經歷過專業的科研培養,長期在科研一線耕耘,以農業科技指導馬鈴薯培育。他紮根種植基地,理論聯繫實際,從選擇適宜種植區到規劃種植,從種薯質量到水肥條件,從傳統種植到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每個技術環節都經歷了大量的試驗和研究,最終將加拿大薯條加工專用品種「夏波蒂」的畝產在國內提高到世界同等水平。同時,王登社還在科研中努力創新,總結出了一整套高產栽培技術和生產模式,解決了我國薯條加工工業的核心難題,實屬不易。
王登社身上的這股科研勁頭也成為這家企業的發展基因。面對種質資源創新和品種選育周期漫長的困難,雪川農業仍然能夠十年如一日加大科技投入、潛心研發,最終培育出優良品種,並建立起一整套馬鈴薯新型種植模式。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熬過了漫長艱辛的科研育種過程,最終換來了市場認可。雪川農業的成功也告訴我們,科學技術也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當科技成為企業的「硬實力」,企業就有底氣向市場要效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 景)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