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袁於飛)「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1日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的最新成果,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對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林草溼空間分布、地面沉降量和發育面積等指標的持續動態監測,將為雄安新區的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提供有效支撐。
據介紹,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集中分布在雄縣、容城、高陽三個大中型地熱田地下600~4000米,熱儲層溫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汙染風險,其中一等無汙染風險的土地佔99.241%。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主要分布在容城縣南張鎮、小裡鎮等農田區。
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布較廣。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靶區可為雄安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另外,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還利用航空物探和118個地質鑽孔,初步建立了白洋澱區50米以淺地質結構模型,為白洋澱生態修復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