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電(記者常欽)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目前,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中深層地熱主要是地下熱水,熱儲層溫度60℃~130℃,在採灌均衡條件下,地下熱水可利用資源量為4億立方米/年,折合標準煤346萬噸/年,可支撐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調查成果可為新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用地規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雄安新區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查明,起步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清潔無汙染風險。調查新發現富硒耕地574公頃;調查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下水質量總體較好,深層地下水質量優良,富鍶地下水分布較廣。在容城西北部圈定的後備水源地靶區可為雄安新區應急供水提供保障。
據了解,2017年4月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開展綜合地質調查,初步建成「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為新區規劃編制、實施、監督、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等提供全鏈條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