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超級英雄電影,劇情真是越來越簡單粗暴。
主角出身普通,父母雙亡,偶然獲得超凡的力量,因為愛/友情/親情的力量擊敗邪惡魔王,最終拯救世界……同樣套路的作品你幾乎能數出一個加強連。
搞得有的影片,角色剛出場,結局就被我猜個八九不離十。
眼睛倒是爽了,但腦子卻越看越鈍。今年《X戰警:黑鳳凰》《阿麗塔:戰鬥天使》的票房遇冷,似乎也印證了這一事實。
DC似乎也猜到了我們的心思,於是,9月初一部劍走偏鋒的《小丑》驚豔亮相,橫掃威尼斯電影節的同時,全球狂攬10億美元票房,豆瓣12萬人獲評9.1高分,直接封神。
如果你和我一樣膩煩了英雄救世的戲碼,不妨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部另類的超級英雄電影——DC《小丑》
這不是超級英雄電影
對於《小丑》而言,你真的很難把它算作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因為除了哥譚和幼年布魯斯·韋恩以外,你找不到任何與DC宇宙相關的信息。
這裡沒有激烈的戰鬥場面,只有一個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亞瑟·弗裡克,天生患有「病態性發笑」症的可憐人,不分場合時機的狂笑不止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同事覺得他神經兮兮,對他避而不及;小混混覺得他腦子有病,常常對他拳腳相加;老闆則在客戶一次又一次的投訴中對他感到厭煩;他在公交上試著逗小女孩開心時,女孩兒的母親居然鄭重警告他離自己女兒遠點。
一次,在被小混混搶劫之後,同事看似好心遞給他一支手槍,並告訴他要保護好自己。
亞瑟信以為真,他去哪兒都把手槍別在腰上,甚至在幼兒園表演喜劇的時候也不例外,演到高潮,一支手槍在眾目睽睽之下掉了出來——接下來的劇情很簡單,同事翻臉,老闆炒了他魷魚。
走投無路的亞瑟被逼到了哥譚最邊緣、最陰暗的角落,而聚集這裡的人,要麼像條狗一樣死去,要麼墮落為最兇殘的暴徒。
顯然,亞瑟選擇了後者。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恰巧是三名韋恩集團的員工,他們在地鐵上搭訕不成,一旁的亞瑟卻突然狂笑不止,受到嘲笑的三人把亞瑟摁倒,無論他怎麼解釋。
好一陣,車廂裡迴蕩著沉悶的毆打和亞瑟痛苦的呻吟——忽然,一聲槍響劃破空氣,鮮紅的血濺滿了車廂,另一名混蛋還沒來得及起身又被兩槍放倒,在解決最後一名暴徒時,亞瑟毫無表情的射光了槍裡的全部子彈。
回過神來的亞瑟驚慌的逃離車站,躲進公共衛生間。冷靜之後,他看著鏡子中滑稽的小丑妝,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脫,他踮起腳尖,腦海裡哼起舞曲,在陰暗的燈光下旋轉著,挑起了歡快的華爾茲。
從這一刻起,世界上再也沒有名為亞瑟·弗裡克的靈魂,有的只是令哥譚聞風喪膽的變態罪犯——小丑。
反派之王的起源
小丑(The Joker)是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首次登場於《蝙蝠俠》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由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和傑瑞·羅賓遜聯合創造。
起初,傑瑞·羅賓遜想創造一個可以匹敵蝙蝠俠的超級惡棍形象,這將是一個可以持續不斷為蝙蝠俠製造麻煩的存在,一個惡魔般的邪惡而同時滑稽的小人。
傑瑞·羅賓遜從手邊的撲克牌上找到了靈感,為角色取名為「小丑」(The Joker),並設計出了一張帶有小丑頭像的撲克牌作為概念圖。
比爾·芬格認為,僅僅讓小丑擁有反常的思維,這個角色的形象是不夠完整的。於是他賦予了小丑可怕的笑容,隨後寫出了小丑登場的第一個劇本,鮑勃·凱恩和傑瑞·羅賓遜一同完成了作畫。
就這樣,小丑誕生了。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普通的反派,卻在此後70多年裡居然一躍成為美國漫畫反派角色的帶頭大哥,還成了DC當之無愧的門面。
為什麼一個反派會如此受人喜愛?
答案是他真的與眾不同。
他有著超高的犯罪智商,每次出場總能把蝙蝠俠玩弄於股掌之中,後者可是號稱「世界上最偉大的偵探」,如果不是主角光環,恐怕蝙蝠俠早就換羅賓當了。
他還很瘋狂,在他身上你甚至找不到明確的犯罪目標,錢在他眼裡跟擦屁股的紙沒有兩樣,稱霸世界這種理由只會引他發笑。也許他真的只是想讓世界變得更「有趣」而已,儘管他眼中的有趣對普通人來說是混亂和地獄。
他甚至還有點古怪的紳士風度和幽默細胞,皺巴巴的紫色西裝,髒兮兮的襯衣領帶,配合哈莉·奎茵和黑色幽默,兩人瘋言瘋語的一唱一和,堪比郭德綱和于謙的現場表演。
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臉譜化反派,這樣一個集高智商、瘋狂和幽默於一體的紳士罪犯,又怎麼能不讓人喜歡上他呢。
也正是由於他的超高人氣,使得這個角色伴隨著蝙蝠俠的改編電影一次又一次登上銀幕。
從最早1966年的《蝙蝠俠》到今年的《小丑》,一共有五位演員扮演過小丑這個角色,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算希斯·萊傑。
他在《蝙蝠俠:黑暗騎士》貢獻了無比精湛的演技,把小丑的瘋狂與高智商演繹的惟妙惟肖,被譽為是迄今為止最完美的小丑形象,一句「希斯萊傑之後無小丑」是全世界影迷最直觀的肯定,而他的英年早逝更是為這個角色平添了一抹悲涼。
自從有了希斯萊傑這座大山,之後每一位小丑的演員都不可避免的被拿來與他相比較,《自殺小隊》的小丑扮演者傑瑞德·萊託就是如此。
憑良心講,萊託的演技其實相當不錯,形象也與原作小丑非常接近,奈何希斯·萊傑的小丑形象太深入人心,觀眾心裡再也容不下其他人——「希斯萊傑之後無小丑」也成了一句魔咒。
但有個人偏不信這個邪,那就是傑昆·菲尼克斯,而他憑的就是兩個字——瘋狂。
唯有瘋狂,才能演繹瘋狂
說起傑昆·菲尼克斯,他在好萊塢絕對算得上一朵奇葩。
他從來不屑於各種名利與獎項,曾公開表示:
「頒獎季勾心鬥角,搶來搶去毫無意義」「奧斯卡完全是瞎扯,我不信任奧斯卡,它是我嘗過最爛的蘿蔔」「我瞧不起45歲拿到奧斯卡獎,之後就拍十部爛片撈錢的賤人」
因此,他也上了奧斯卡的「黑名單」,雖三度提名,但卻從未獲獎。
他還拒絕和粉絲合影,討厭被胡亂奉承;從不看自己的電影,接受採訪滿口髒話;他跟劇組四海為家,又動不動就宣布自己息影。
他坦言自己酗酒成癮,接受過12年的戒酒治療,戒酒不到一年後,他又駕車肇事險些丟掉性命。
如此瘋狂任性,也讓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對傑昆敬而遠之。不過唯獨在演技上,卻從來沒人敢小瞧傑昆,因為對待演戲,他幾乎是變態般的執著。
為了切身感受小丑的體態,他在短期內瘋狂減重48斤,肋骨根根分明,以幫助其在心理層面上產生影響,觀眾甚至很難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認出這個身形稍顯臃腫的演員就是小丑的飾演者。
他還會在家觀看一整天病態性發笑患者的影片,並花好幾個月專門練習小丑那魔性的笑聲。他翻閱大量心理學書籍,想要揣度和感受殺人者的病態思維。
他每天用文字和圖片在導演託德給他的空日記本上慢慢挖掘自己心中的小丑,想要在扭曲的字跡中嗅到一絲癲狂。
在接受雜誌採訪時,傑昆坦誠自己確實被小丑的魅力所吸引:
「這個角色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很難被定義,直到最後一天,我們每天都能從他性格中發現嶄新的一面……我認為亞瑟(小丑的真名)是一個特殊的人,一個特殊的類型。我想自由地創造一些無法辨認東西,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我不希望精神病醫生能夠辨認出他是哪種人……我們想要擁有一個空間來創造我們想要的東西。」
他討厭被定義,漫威曾在 2014 年找到傑昆,希望他能出演奇異博士一角。雙方接觸了 3 個月後他卻決定退出。「漫威當然有很多挺好的電影,只是有太多的要求要我違背自己的直覺了,我被寵壞了,我真的從沒做出過這樣的妥協。」
而為了請他出演小丑,導演託德也豪賭一把:花了一整年來說服高層和投資方,並且答應他的任性——「我只想演一個複雜的有血有肉的灰色領域角色,而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卡通反派」;「這不只是一場寫實的角色研究,也將會是一部深入人性的警世預言。」
事實證明,託德賭對了,製作成本僅為5500萬美元的《小丑》,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成了影史上回報率最高的漫改電影,這還是在沒有國內票房加持的情況下,並且後續的TV和線上版權還將帶來超過5億美元的收入。
就當我們所有人都以為希斯·萊傑的小丑無法被超越的時候,傑昆憑實力打破了這個魔咒,他也重新定義了小丑這個角色,成為名留影史的神作。
或許,唯有真正的瘋狂,才能演繹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