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北美站(文/小麥)由丹尼-博伊爾執導,麥可-法斯賓德、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傳奇人物傳記片《史蒂夫-賈伯斯》於北美當地時間10月9日正式公映。
在「蘋果之父」賈伯斯(Steve Jobs)過世的四年裡,有太多關於他的書籍和影視作品推出。有人將他描述成技術變革的推動者、具有遠見的企業家、甚至時代變革的關鍵人物;但也有很多關於他極難相處個性及不為人知私生活的揭露,讓人看到他人性上的很多缺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中塑造的賈伯斯可以說是一個「獨裁者」,展示了他冷酷無情、專橫霸道的一面,但也絲毫沒有掩飾他自身的領導魅力和對未來的準確洞悉。就像很多時候在片中我們看到的,臺前是雷鳴般的掌聲,臺後卻是他與曾經的愛人、好友劍拔弩張的對峙。
《史蒂夫-賈伯斯》因在前期遭遇諸多磨難而未映先紅。先是賈伯斯家人與蘋果公司極力阻撓、然後各種原因不斷換導演和演員,甚至發行權從索尼易主環球,而這一切又因索尼糟駭客入侵導致郵件洩露而全部公諸於眾。好在,結果是喜人的。曾因《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艾倫索金(Aaron Sorkin)再次做到了給觀眾展示出一個被神化的天才背後,不完美但真實的一面。影片獨特的選材角度和以激烈對白為主的呈現形式,給了演員很大挑戰和展示演技的機會,讓影片在劇本與表演上再次成為角逐奧斯卡的有力競爭者。
一、拍攝前風波不斷
《史蒂夫賈伯斯》被搬上銀幕的過程曲折得都能拍電影了。而我們之所以可以知道那麼多細節,還都因駭客洩露了索尼高層的郵件。這部電影根據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賈伯斯非授權傳記改編,而在賈伯斯還在病床上、這部書尚未出版之前,索尼就已看中並將其改編權買下。但沒想到如此有價值的故事最後變成了難產之作。當賈伯斯過世後,太多人都要拍攝關於他的電影,而本片因有獲奧斯卡的艾倫索金改編最受關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這樣的黃金組合一經宣布更是令人期待。然而之後,電影卻一波三折。
從洩露的郵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賈伯斯的遺孀一直在努力阻止本片拍攝。原因是這本書著重展示了賈伯斯在私下待人處事的很多缺點。賈伯斯的妻子甚至打電話給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之後被傳要出演的克裡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阻止他們出演。與此同時,大衛-芬奇與索尼一直沒談妥片酬的問題,索金甚至願意自降片酬保住芬奇,但最終談判還是破裂,萊昂納多也因芬奇的離開而迅速撤退。最終影片換成丹尼-博伊爾(Danny Boyle)擔任導演、麥可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主演。但這個組合似乎沒能說服索金及索尼高層,在往來郵件中雙方都表達出了遲疑。
加之索尼因影片成本的問題與本片製片人Scott Rudin發生了爭執,甚至不願意出錢讓影片在舊金山拍攝,最終Scott Rudin憤然離開,迫使索尼將發行權讓給了環球公司。影片開始投入拍攝後,蘋果公司和賈伯斯的家人依然對影片表示不支持態度,蘋果CEO提姆庫克(Tim Cook)除了公開表示自己不會看本片外,還在影片上映前發郵件給蘋果全體員工,提醒他們不要被影片誤導,要了解賈伯斯真正是怎樣的人。
然並卵,影片終究要上映了,且已經在媒體一方獲得了一片讚許,話題性甚至會一直延伸到明年的奧斯卡。
二、兩小時的撕逼大戰
影片巧妙地分成三部分,分別截取了賈伯斯事業上三個重要的產品發布會前夕,在後臺發生的故事。這三個時間段分別是:1984年第一臺Mac電腦誕生;1988年賈伯斯被迫離開蘋果,自己成立了NeXT;1998年,NeXT被蘋果買下,賈伯斯被請回蘋果並推出iMac。
這三個階段選取的很微妙,正如索金在採訪時表示,Mac電腦是賈伯斯第一次享受獨自稱霸的喜悅,因為之前的蘋果電腦他是與合作夥伴一起創立的,因此在Mac發布會前,他十分自傲,並期待Mac推動時代變革,甚至過高地估計了其價值和銷售額。但之後Mac銷售並不好,直接導致了他被蘋果炒魷魚。而那時,也是賈伯斯對周圍人最不友善的時期,過度的自我膨脹不僅讓他失去朋友,也堅決不承認當時五歲的Lisa是他的女兒。之後1984年,則是他東山再起、自立江山的時候;而1998年標誌著他成功拯救了當時已陷入破產危機的蘋果並重新成為蘋果的領導者,可謂「王者歸來」。而這時他與女兒的關係也逐漸改善,他終於承認了Lisa是他女兒。
三個段落裡都有相同的一組人為了不同的利益,輪番與賈伯斯展開唇槍舌戰,整個影片都由這樣「口水飛濺」的激烈爭執組成,而在這些爭執中,也可以清晰看出賈伯斯的為人。觀眾會感覺自己好像是周圍看吵架的旁觀者,可是這架一吵就是兩個小時,觀眾最終都感覺頭疼得快崩潰了。
影片選取了賈伯斯人生與事業中重要的人物,及他們之間亦敵亦友的關係,在三段中輪番登場的包括:
1、Steve Wozniak(塞斯羅根 Seth Rogen飾演)
作為蘋果的創始人之一,他與賈伯斯並肩創業,如果賈伯斯是公司的大腦,他則是蘋果電腦製作出來的技術基礎。然而在整個蘋果公司的歷史上,此人的功績都被大大忽略,一直活在賈伯斯的陰影之下。Wozniak在片中幾次要求賈伯斯在發布會上提及最初創造蘋果電腦的團隊,但都遭到賈伯斯無情拒絕。Wozniak被塑造成一個很友善的人,但最終也被逼得大罵賈伯斯愛搶風頭,質疑他其實什麼實際工作也沒有做,連編程都不會。
2、Joanna Hoffman(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飾演)
這個女人被稱為賈伯斯工作上的「妻子」,雖然兩人無戀愛關係,但她從蘋果成立之初到後來一直追隨賈伯斯,作為他的市場總監和左右手,也是賈伯斯最親信的人。Hoffman在片中出現的最多,一直像保姆一樣在賈伯斯身邊催促與叮嚀。但Hoffman也有諸多意見都與賈伯斯不合,兩人之間的對話大部分時候也像夫妻吵架,只是因Hoffman對賈伯斯始終沒有任何利益上的要求,獲得賈伯斯足夠的信任,賈伯斯對她一直充滿敬重。
3、John Sculley(傑夫丹尼爾斯 Jeff Daniels飾演)
此人在片中像是賈伯斯的導師與父親。因為從小被父母拋棄,賈伯斯始終缺乏父愛。在成立蘋果時,他邀請曾在百事可樂就職的Sculley作CEO,但最終,兩人因對Mac的意見不合關係鬧僵。Sculley獲得董事會支持,逼迫賈伯斯離開了蘋果。但之後,Sculley卻沒能讓蘋果繼續盈利,反而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他也只好辭職,將蘋果重新交給了賈伯斯。
4、Andy Hertzfeld(麥可-斯圖巴 Michael Stuhlbarg飾演)
與Steve Wozniak一樣屬於被賈伯斯搶去風頭、踩在腳下的技術工種。作為蘋果創歷時期的元老之一,此人一直也是受盡委屈,不僅被賈伯斯威脅、欺負,在他希望幫助賈伯斯女兒時還被賈伯斯臭罵一頓。
5、Chrisann Brennan(Katherine Waterston飾演)
賈伯斯的初戀女友,生了兩人的女兒Lisa後多次試圖向賈伯斯索要扶養費,但一開始賈伯斯根本不承認Lisa是他孩子,更在成為億萬富翁後,只支付給母女倆每月500美元的扶養費,冷血得讓人汗顏。特別是片中他會當著女兒的面說不是她的父親,還謊稱發明的新作品Lisa不是以女兒命名,只是巧合,那場面真是令人心碎,任何一個女觀眾都會氣憤填膺。
這些人中除了Joanna Hoffman外,均是與賈伯斯苦大仇深的人,卻反而也是他曾經最親近的人,在他最初創業時無條件相信他、支持他、伴隨他,卻在他成功後都被無情地拋棄。在很多時候,觀眾看到賈伯斯無情的一面時,甚至都會覺得他患病早逝是「報應」。
不過,賈伯斯與女兒Lisa這段關係又在片中巧妙地緩和了這種仇恨,也成為片中最有人情味的一條主線。在三段戲中,人們看到賈伯斯推動技術不斷革新,但他待人處事的態度和壞脾氣卻始終沒變,唯有對Lisa的態度在改變,從冷漠無情到充滿內疚到試圖補償。編劇索金曾談到,Lisa在原著傳記中並非核心人物,但在與Lisa見面談話後,Lisa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信息,讓這段父女情最終成為了影片的主線。
三、舞臺劇的結構、激情的表演
影片的拍攝方式很類似舞臺劇,以對白為主,大部分時候都是內景,且三個階段的場景都在劇院的後臺,而出場的人也都是一樣的。只是時間的變革在化妝與服飾上稍有變化。從這種角度來說,劇本幾乎不太用更改就能直接改變成話劇。但有一點與舞臺劇不同的是,利用電影的手段讓三個階段中都分別穿插了回憶,展示了最初創業時那個用滿腹熱情感染這周圍人的年輕賈伯斯,與如今這個冷血無情六親不認的企業巨頭形成對比。電影的優勢在於可以用多種手段呈現插敘,有時這些影響只佔據半個銀幕,有時則出現在後臺的牆壁上。在展示後臺的激烈爭執同時,也會穿插臺前觀眾熱情的鼓掌與歡呼,同樣相呼應形成鮮明對比。銀幕上也多次出現白色背景前賈伯斯的半張臉,仿佛在暗示「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既然是以對白為主,演員在本片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駕馭大段大段爭執臺詞,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不僅臺詞要記牢,憤怒的情緒更是要到位。其中,飾演賈伯斯的麥可法斯賓德參與了每場戰爭,幾乎出現在每個鏡頭裡。無論是高談闊論自己的成就,還是對別人的話進行反擊和挖苦,及對下屬塗抹狂噴的訓斥,有時同一時間要對很多人發號施令,法斯賓德像一個停不下來的陀螺,一直在影片中高速運轉著,始終處於亢奮的狀態。本片也可謂他個人表演生涯上最語速最快的一次演出,嘴皮子練得與《社交網絡》中的傑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有一拼,真實呈現出賈伯斯平日的忙碌與憔悴。觀眾看著都覺得這樣的人活得很累,甚至開始明白為何他會英年早逝。在反感賈伯斯霸道與難搞的脾氣同時,觀眾也對他充滿同情。影片讓人看到作為一個領袖,他到底有多少事要處理。就算是發布會前短短的十分鐘,都要見那麼多人,處理那麼多煩惱,真是操碎了心。
本片令一些人畏懼也是將令人敬佩的地方正是,它毫不掩飾地直面賈伯斯的才華與缺陷,讓人們看到了他人生中輝煌背後的各種矛盾與爭議。最終留給觀眾的感受與索金的《社交網絡》十分相似:敬畏與嘆息並存,認識到了天才也有混蛋的一面,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就算成為億萬富翁,其實活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