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2020-12-25 關山聽風

我國舊時一些農村俗語,從空間上來說,因具有地域習慣的特點,放到其他地方就不好理解,「麵條不是飯」就是這樣。還有一些農村俗語,從時間上來說,具有時代特點,不同時代的人,對不同時代產生的俗語,也不容易理解,「女人不是人」就是如此。不過,這句農村俗語整體意思還不是字面意思,是傳統俗語中慣用的比喻的手法。

1、麵條不是飯

麵條不是飯,那麼麵條又是什麼呢?答案非常明確,舊時,在一些農村地區,麵條是招待客人的一道菜,也就是說,麵條是用來當菜吃,而不是用當飯吃。

這些農村地區,有的人說是南方地區,這隻說對了大部分,準確地說,應該是水稻主產區,這個範圍相對南方這個概念來說就要寬一些。出於習慣,本文行文時還是統稱為「南方」。舊時,這些地方的主食是大米,吃慣了大米的農村,讓他們吃麵條、饅頭、包子之類的麵食,等於只吃了一點零食,心裡總是想著還沒有吃飯。

過去,水稻主產區的人,參軍時最喜歡打聽去哪裡,如果說是部隊在南方,就很高興,因為不用吃麵食,如果說是去北方,心裡有點發愁,也不知對吃麵食習慣還是不習慣。南方學生考大學報考時,很多人也有這種考慮,有些吃不慣麵食的學子,成績再好也放棄報考北方的名校。

這麼說,南方人是不是不吃麵條?當然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麵條在農村,相對於大米來說,還是一種比較珍貴的東西。比如,農村人家平時很少吃麵條,只有當家裡來客人時,才下兩碗面當作一道菜來吃。北方逢生日時,要做碗面給生日的人吃,叫「長壽麵」,南方則煮雞蛋給生日的人吃。

麵條既然是一道菜,那農村紅喜事送的禮物中就少不了麵條,比如嫁女、結婚、祝壽、進新屋等等,都帶有一筒一筒的麵條,外面貼了一小圈紅紙表示喜慶。酒席上也少不了麵條這道菜。舊時,南方一些酒席,除了葷菜外,有三道菜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會被認為是不豐盛,一是麵條,寓意為長壽健康,二是粉絲,寓意為紅火或興旺發達,三是海帶,因產地為大海裡,寓意為福如東海。

事實上,這三種菜只有農村才重視,南方的城鎮早就把麵條或粉絲當成飯了。這主要是農村和城鎮的生活習俗不太一樣。比如說,在民國以前,城鎮居民一年四季每天只吃兩餐飯,而農村除了冬天外,幹農活的季節都是一日三餐,農村有俗諺云:「日圖三餐,夜圖一宿」。

城鎮居民早飯和晚飯為米飯,中午只吃麵條或粉條墊一下肚子,俗稱為「過中」。也就是說,麵條或粉條實際上是城鎮人的午飯,但城鎮人也不認可,認為麵條或粉條不是飯,是零食,一天之中只承認早飯和晚飯兩頓。這些說法,都記載於南方各地方志中,如縣誌和府志,例如湖南《永興縣誌》和《衡山縣誌》就有詳細記載。

不過,過去的北方農村,同樣是比較珍貴的食物,在舊時貧困時期,農村家庭對吃麵條和白饃同樣是一種奢求,很多人家也只是在逢年過節時才做。與南方不同的是,在北方農村,麵條是正宗的「飯」。

現在的南方農村,麵條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一種「飯」,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商品流通順暢,麵條在農村不再顯得「珍貴」,紅喜事中把麵條當作禮物也不多了。再說,因受到城裡人生活習慣的影響,除了農忙時依然一日三餐吃米飯外,農閒時,農村也把麵條當早餐,有的人為了養生,也是為了省事和快捷,也把晚餐改成吃麵條。

2、女人不是人

女人不是人,這種說法主要來源於古代的兩個方面。

一是古代的戶籍制度。宋代以前,如隋唐時期,因要收取人頭稅,朝廷對每個家庭的人口都要進行登記,包括婦女和女孩。到宋代,廢除了人頭稅,仍然徵丁口之賦,官府的差役,都是按丁抽派,丁,這裡指成年男子。因此,那時只計男子人口,而不計女子人口。也就是說,宋朝的戶口簿冊上,沒有女子的戶口,不把女子算入家庭人口之內。這就是歷史上「女人不是人」的來歷。

不過在宋代以後,男女老少都統計在家庭人口之內,女人不是人的這種說法已經形成,難以改變。事實上,這種說法也體現了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很低微,也說明了那時女子人身依附關係。

二是來源於舊時民間男女有別的禁忌。舊時,民間的交往最忌男女之間的單獨接觸,因此,丈夫不在家裡,妻子不得與外面的男人交往,尤其不得與外面的男人交往。比如,舊時,丈夫外出後,女人在家要把院子的大門關起來,不得隨便讓其他男人進入院子。如果有男人敲門,院子裡的女人就連問都不用問來者是誰,直接說,家裡沒有人。意思是告訴敲門的人,自家的男人不在家裡,不方便接洽,讓他走人。

一般來說,一些知趣隨即應聲道,沒有人在家就算了,下次再來。意思是說,你男人不在家裡就算了,下次等你男人回來後,再來拜訪。

當然,農村也有一些男人不知趣,甚至有的還是故意引院內的女說話,於是趁機說道,沒有人在家,難道裡面說話的人不是人嗎?裡面的女人應道,女人不是人。其實這話並非女人說自已不是人,說的是一種農村常見的反話,意思是說院外的男人不識相,明知自己的男人不在家,還要沒話找話,其中也暗含罵外面的男人不是人的意思。農村傳統習慣,有些人看似自己罵自己,卻是指桑罵槐。

農村這種對話場面多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農村一種笑談,譏諷那些愛纏有夫之婦的男人,嘲笑他們死皮賴臉和不識相。

3、「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整句話的意思

這句農村俗語,與我國民間多數俗語一樣,蘊含了農村傳統文化因素,都是用打比方的手法來說明一些道理。

「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是南方農村一句諷喻之語,意思是說,麵條雖然很好吃,但不能當飯吃,別人家的女人雖然很好,但畢竟是別人家的女人,不是自家的女人。

這句話的重點還是落在後半句,即「女人不是人」。舊時農村常用來奉勸一些心術不正的男人,別總在別人家的女人身上打主意,不要存非分之想。

從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角度來看,這句農村俗語,不僅舊時很有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具有警示作用。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妻子顴骨高,殺夫不用刀,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妻子顴骨高,殺夫不用刀,意思是妻子顴骨高的話,會出現克夫的現象,對丈夫極其的不利。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難道這是真的嗎?在古代人們對於面相非常的講究,講面由心生,通過一個人的面相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和命運。
  • 農村俗語「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分析,小編發現,農村的一些俗語大部分上都有一些告誡和鼓勵意味:告誡、警告我們什麼事不能做,鼓勵我們什麼事做了就可以交好運,交財運。感情色彩大於科學依據,因此,大家最好是可以帶著辯證的眼光去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話就是:「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面生活都會比較寧靜和平淡一些,因為農村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娛樂和休閒活動。當在農村還是有一個樂趣的,那就是聽農村老人們說一些老話,這些老話就是農村俗語,都朗朗上口沒特別有趣、其中一些俗語還帶著著一些特別有趣的故事,蘊含著一些道理,到現在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些農村俗語其實都是農民老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生活經驗的一個總結,對與生活上遇到的一些事情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俗語其實也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男怕磨,女怕泡」,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裡有很多的老話,往往通俗易懂,並且是話糙理不糙。今天要了解的這句俗語「男怕磨,女怕泡」,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男怕纏,女怕磨」。下面一起來看看吧!農村俗語「男怕磨,女怕泡」,是什麼意思?女怕泡:有句話叫女怕三撩,意思是說,一個女人即使定力再好,也架不住一個男人瘋狂的攻勢。尤其是已婚女人,當在自己的男人身上得不到情感心理需求的時候,如果有另一個男人出現在她的生活裡,並且無事獻殷勤,經常給予關心個幫助,那麼這個女人很難不被感動。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怎麼看?
  •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在農村裡是有很多老俗話的,而這些農村俗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時節的、還有關於生活的等等,無論是那一方面的俗語,都對我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
  •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俗話說:「林子大了,啥鳥都會有的」,同理,「而人多了,什麼樣的面相也是有的」,而這一點並不奇怪。我們走在大街的時候,也常常會看到各種形態的人,有的人長得慈眉善目,有的人長得則是尖嘴猴腮,有的人有一對招風耳,還有的人鼻子露著天。
  • 農村俗語人勤出寶地,人懶地長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人勤出寶地,人懶地長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有不少人的生活都變好了,而且有些人還買起了房子或者是開起了小轎車,而且現在很多人的思想也開放了很多,不像以前那些人那麼封建迷信,以前因為國家落後,讓不少人都非常迷信,相信很多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比如說農村有些俗語就是比較封建。
  • 農村俗語「男怕三搖頭,女怕大步走」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的很多老話俗語都是和人的一些習慣有關係的,通過這些習慣,會根據經驗總結出擁有這類習慣人的一些脾氣習性,雖然說不能是百分百的準確,但很多時候還真的是很管用很靈驗的,這也是多年的經驗累積所留下來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句俗語「男怕三搖頭,女怕大步走」,看看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男人易笑必痴,女人易笑必賤」啥意思?有道理麼?
    在農村有很多關於日常生活經驗的俗語,這些俗語大多以精悍短煉的語言表達出通俗易懂的道理。今天我們要說的「男人易笑必痴,女人易笑必賤」這句俗語則是關於人的日常言行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吧!農村俗語:「男人易笑必痴,女人易笑必賤」啥意思?
  • 農村俗語:「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的含義博大精深,以前通過口口相傳祖輩傳父輩,父輩再傳子輩。只不過後來隨著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農村俗語被記錄在書本上。以前農村大多數是目不識丁的莊稼漢,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將某些現象聯繫起來,起到做人做事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還有教育意義。就像「買豬看圈,娶媳婦看院」的農村俗語,表面上是買豬,卻延伸為娶媳婦的人生大事,本來是不相關的兩件事,組合在一起,用一個看字說明養豬和娶媳婦都需要仔細觀察。
  • 農村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人的生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在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大關口」,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在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大關口」,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當中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講究,其實很多地方風俗在城市裡已經很難看到了,真正堅持傳統的還是只有農村當中。而農村裡也同樣代代相傳著不少老話,這些話我們將它們稱作是「俗語」,而在諸多的農村俗語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為何會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其實在很早期的農村生活人們還十分的喜歡狩獵,那就是打野兔和抓野雞,這些野味都是當地人特別受歡迎的食物。每當有客人和重要節日的時候,他們便會拿上各自的工具上山捕獵,滿載而歸之後就又是一頓豐盛的晚餐。
  •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買房或者建房的時候,總會講究一些規矩,會講究房屋坐向、戶型大小以及周邊的環境設施等等,更有些慎重的人還會找一些先生看一下風水。而在農村對於建房更是講究甚多,因為農村建房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都想要建造出來的房子能夠有利於後代居住,能夠帶來好運氣。
  • 農村俗語「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看似毫無根據,但是都是老人對於生活經驗的總結,充滿了智慧,像「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這句話就經常聽老人們提起,那麼這就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是什麼意思呢?以前農村裡面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都會在院子的外側築上一道圍牆,這樣可以防止晚上心懷不軌的人進入偷盜,是為了安全起見的一種方法。
  •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這是什麼意思?天底下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即便是雙胞胎也不同,每個人的手掌也是如此。在農村俗語中,有很多與手相關的俗語,比如「大手抓草,小手抓寶」,「男人手大抓錢,女人手小命好」。再加上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手指短而粗,終身必忙碌」,說的意思對嗎?其實未必,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還是要辯證地看待關於手指長短的問題。
  • 農村俗話「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今年是大年初七了,按照法定節假日的話,今天正是上班的時候,相信不少人都已經踏上了返城的道理了吧。不過在農村就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七不出,八不歸,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農村俗話「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天晴要備落雨柴」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天晴要備落雨柴」是什麼意思?在農村,有許多不成文的俗語,都是在農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真理」。由於農民文化水平有限,沒有將它用文字記錄下來,僅以口頭相傳相下來的。農村俗語是簡單,通俗易懂,且蘊含豐富常識的一種農村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