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舊時一些農村俗語,從空間上來說,因具有地域習慣的特點,放到其他地方就不好理解,「麵條不是飯」就是這樣。還有一些農村俗語,從時間上來說,具有時代特點,不同時代的人,對不同時代產生的俗語,也不容易理解,「女人不是人」就是如此。不過,這句農村俗語整體意思還不是字面意思,是傳統俗語中慣用的比喻的手法。
1、麵條不是飯
麵條不是飯,那麼麵條又是什麼呢?答案非常明確,舊時,在一些農村地區,麵條是招待客人的一道菜,也就是說,麵條是用來當菜吃,而不是用當飯吃。
這些農村地區,有的人說是南方地區,這隻說對了大部分,準確地說,應該是水稻主產區,這個範圍相對南方這個概念來說就要寬一些。出於習慣,本文行文時還是統稱為「南方」。舊時,這些地方的主食是大米,吃慣了大米的農村,讓他們吃麵條、饅頭、包子之類的麵食,等於只吃了一點零食,心裡總是想著還沒有吃飯。
過去,水稻主產區的人,參軍時最喜歡打聽去哪裡,如果說是部隊在南方,就很高興,因為不用吃麵食,如果說是去北方,心裡有點發愁,也不知對吃麵食習慣還是不習慣。南方學生考大學報考時,很多人也有這種考慮,有些吃不慣麵食的學子,成績再好也放棄報考北方的名校。
這麼說,南方人是不是不吃麵條?當然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麵條在農村,相對於大米來說,還是一種比較珍貴的東西。比如,農村人家平時很少吃麵條,只有當家裡來客人時,才下兩碗面當作一道菜來吃。北方逢生日時,要做碗面給生日的人吃,叫「長壽麵」,南方則煮雞蛋給生日的人吃。
麵條既然是一道菜,那農村紅喜事送的禮物中就少不了麵條,比如嫁女、結婚、祝壽、進新屋等等,都帶有一筒一筒的麵條,外面貼了一小圈紅紙表示喜慶。酒席上也少不了麵條這道菜。舊時,南方一些酒席,除了葷菜外,有三道菜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會被認為是不豐盛,一是麵條,寓意為長壽健康,二是粉絲,寓意為紅火或興旺發達,三是海帶,因產地為大海裡,寓意為福如東海。
事實上,這三種菜只有農村才重視,南方的城鎮早就把麵條或粉絲當成飯了。這主要是農村和城鎮的生活習俗不太一樣。比如說,在民國以前,城鎮居民一年四季每天只吃兩餐飯,而農村除了冬天外,幹農活的季節都是一日三餐,農村有俗諺云:「日圖三餐,夜圖一宿」。
城鎮居民早飯和晚飯為米飯,中午只吃麵條或粉條墊一下肚子,俗稱為「過中」。也就是說,麵條或粉條實際上是城鎮人的午飯,但城鎮人也不認可,認為麵條或粉條不是飯,是零食,一天之中只承認早飯和晚飯兩頓。這些說法,都記載於南方各地方志中,如縣誌和府志,例如湖南《永興縣誌》和《衡山縣誌》就有詳細記載。
不過,過去的北方農村,同樣是比較珍貴的食物,在舊時貧困時期,農村家庭對吃麵條和白饃同樣是一種奢求,很多人家也只是在逢年過節時才做。與南方不同的是,在北方農村,麵條是正宗的「飯」。
現在的南方農村,麵條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一種「飯」,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商品流通順暢,麵條在農村不再顯得「珍貴」,紅喜事中把麵條當作禮物也不多了。再說,因受到城裡人生活習慣的影響,除了農忙時依然一日三餐吃米飯外,農閒時,農村也把麵條當早餐,有的人為了養生,也是為了省事和快捷,也把晚餐改成吃麵條。
2、女人不是人
女人不是人,這種說法主要來源於古代的兩個方面。
一是古代的戶籍制度。宋代以前,如隋唐時期,因要收取人頭稅,朝廷對每個家庭的人口都要進行登記,包括婦女和女孩。到宋代,廢除了人頭稅,仍然徵丁口之賦,官府的差役,都是按丁抽派,丁,這裡指成年男子。因此,那時只計男子人口,而不計女子人口。也就是說,宋朝的戶口簿冊上,沒有女子的戶口,不把女子算入家庭人口之內。這就是歷史上「女人不是人」的來歷。
不過在宋代以後,男女老少都統計在家庭人口之內,女人不是人的這種說法已經形成,難以改變。事實上,這種說法也體現了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很低微,也說明了那時女子人身依附關係。
二是來源於舊時民間男女有別的禁忌。舊時,民間的交往最忌男女之間的單獨接觸,因此,丈夫不在家裡,妻子不得與外面的男人交往,尤其不得與外面的男人交往。比如,舊時,丈夫外出後,女人在家要把院子的大門關起來,不得隨便讓其他男人進入院子。如果有男人敲門,院子裡的女人就連問都不用問來者是誰,直接說,家裡沒有人。意思是告訴敲門的人,自家的男人不在家裡,不方便接洽,讓他走人。
一般來說,一些知趣隨即應聲道,沒有人在家就算了,下次再來。意思是說,你男人不在家裡就算了,下次等你男人回來後,再來拜訪。
當然,農村也有一些男人不知趣,甚至有的還是故意引院內的女說話,於是趁機說道,沒有人在家,難道裡面說話的人不是人嗎?裡面的女人應道,女人不是人。其實這話並非女人說自已不是人,說的是一種農村常見的反話,意思是說院外的男人不識相,明知自己的男人不在家,還要沒話找話,其中也暗含罵外面的男人不是人的意思。農村傳統習慣,有些人看似自己罵自己,卻是指桑罵槐。
農村這種對話場面多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農村一種笑談,譏諷那些愛纏有夫之婦的男人,嘲笑他們死皮賴臉和不識相。
3、「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整句話的意思
這句農村俗語,與我國民間多數俗語一樣,蘊含了農村傳統文化因素,都是用打比方的手法來說明一些道理。
「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是南方農村一句諷喻之語,意思是說,麵條雖然很好吃,但不能當飯吃,別人家的女人雖然很好,但畢竟是別人家的女人,不是自家的女人。
這句話的重點還是落在後半句,即「女人不是人」。舊時農村常用來奉勸一些心術不正的男人,別總在別人家的女人身上打主意,不要存非分之想。
從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角度來看,這句農村俗語,不僅舊時很有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具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