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線製衣、人形塑像、三維山水風景畫……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紙」串起了聯繫。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正在舉行一場為期一個月的紙藝術展覽,120件作品遍布3層樓,由一張張紙通過剪、刻、揉、撕、雕、塑、染、燒、拓、卷、織、貼等方式展現。原來紙還可以這樣玩兒!
「媽媽你看,這裡好漂亮啊!」走進二層展廳,佔地面積150平方米的絢爛《花海》瞬間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當蔣女士被兒子拽著靠近這片五彩斑斕的世界時,她才發現這片「花海」,竟是用「武器」創造的。
「這是P92手槍,這是AK47步槍,中間像荷葉一樣的花其實都是子彈做的。」只見藝術家李洪波將面前的「風琴」式立體小花摺疊,立即現出原型。「這是由1萬顆『子彈』、4000把「槍」組成的花海,這些『武器』都是紙做的,這是『紙雕』。寓意絢爛的外表下可能隱藏著危險,也有觀眾解讀為收起武器便會開出和平之花。」李洪波說。
藝術工作者天穎特意跑來觀展,在展廳裡看到了一件「瓷器」,直口,豐肩,斂腹,平面砂底,附寶珠頂高圓蓋,這是典型的將軍蓋罐,外表烤漆色澤亮麗還反射著燈光。可一看說明,居然是白糖、蘿蔔和糯米紙製成的。「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太好了,沒想到可以做出這樣的形狀,真開眼!」
讓天穎震撼的,還有一個叫做《北京晚報》的作品。這是一塊從屋頂懸垂下來的巨幅「幕布」,箭頭紋路清晰,乍一看好似棉麻質地,針腳又細又勻,絲毫看不出和《北京晚報》有何關係。展示在牆上厚厚的一沓《北京晚報》的報頭揭了秘,這片幕布竟是用2018年全年的《北京晚報》撮繩編織而成的。
北京林業大學雕塑專業研三學生西西沉浸在展廳中。利用紙的厚度和燈光明暗勾勒出的明星肖像,利用衛生紙筒勾勒出的白樺林,把紙變成紙漿再與雕塑結合成像,還有的作品利用了宣紙的特性,打造出亂石的肌理,呈現出與眾不同的三維「山水畫」……大量宣紙、報紙、雜誌、A4紙、像紙、糯米紙、麻紙、紙漿等製成的藝術作品,讓他看得津津有味。「這還是我看過規模最大的紙藝術展,真過癮!」西西說。
紙經過千年的發展,功能與過去已大不相同。「過去窗戶是紙糊的,透著光,貼上剪紙是給生活上色;如今透過高樓和玻璃就能看到絢爛的世界,誰還會貼上窗花去遮擋視線呢?不久之前我們仍然依賴紙張描摹寫字,但如今也被電子時代衝擊。所以時代的發展對紙的影響很大,紙到底能做什麼?智慧可以賦予它別樣的生命。」策展人,吉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委員李洪波說。
據了解,這120多件作品來自於58位藝術家,其中一半展品是首次亮相,展期至8月3日結束。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曲經緯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