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南安市一小學六年級學生從教學樓4樓跳下,身體受傷嚴重,目前還在ICU治療。父親稱,孩子是在遭遇校園霸凌以後才跳樓的。當地警方已經著手開展調查,相信很快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其實,校園霸凌發生在很多看不見的地方,孩子們因此受到傷害,卻不被人所知。此前大火的電影《少年的你》反映的正是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這部電影上映時很多人會問,電影中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嗎?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的公開數據,5歲到12歲的學生中,有超過20%的人曾經遭遇過校園霸凌。此外,在一項調查中顯示,以多名男同學為實施校園霸凌主體的佔比最高,達到38.6%,純女性的比例也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佔比15.1%。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我們認為的很遙遠的校園霸凌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存在。其中,女性在霸凌者中的比重也顛覆了我們的思想認知。我們通常認為女性是弱勢群體,在校園霸凌中充當的大部分是被欺負的角色。但是實際上,仍有許多純女性霸凌者在校園裡橫行霸道,她們的性別以及形象給她們帶來隱蔽性,讓她們可以更隱秘地傷害他人。
校園霸凌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毋庸置疑,除了身體上的傷害外,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其實更為嚴重。肉體傷害可以進行治療然後痊癒,精神上的傷害很難讓人宣之於口,也得不到有效的紓解,最後演變成抑鬱症或者是其他精神類疾病,造成嚴重的後果。
曾有個叫做《和陌生人說話》的節目,其中的一個主人公王晶晶十年前遭遇過一場校園霸凌。「炫富、整容、男友無數」等負面標籤都貼在了這個無辜女孩的身上,人人都可以為了所謂「正義」欺負、辱罵她。沒有人站出來為她說話,也沒有人聽她的辯解。她最後只得轉學,性格也開始大變,還得了重度抑鬱症。
對於校園霸凌,其實很多人都有誤解,它不光是身體上的暴力傷害,還包括語言上的侮辱。現在還出現了更隱蔽的霸凌方式,比如網絡霸凌、社交霸凌等。
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在網上公開其他同學的社交帳號,對他人的朋友圈進行言語侮辱,就成了校園霸凌的一種手段。還有幾個人聯合起來孤立另一個人,雖然沒有任何言語或者肢體侮辱,給被霸凌者帶來的精神傷害,卻不亞於任何形式的侮辱。
那麼,當校園霸凌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避免和應對呢?
首先,父母一定先教會自己的孩子如何去尊重別人,永遠不要成為霸凌者或者霸凌者的幫兇,改變旁觀者思想。很多人覺得,我只要不參與霸凌就行了,別人霸凌與我無關。但是當你袖手旁觀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參與到這場霸凌當中來了,旁觀者的冷漠,一樣會成為傷人的武器。
第二,當孩子面對校園霸凌,要勇敢說不。第一次遭遇校園霸凌的時候,就要勇敢反抗,尋求解決辦法,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校園霸凌。
第三,如果自己解決不了,那麼要教育孩子求得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學生面對校園霸凌往往會感覺無從反抗。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的幫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們有更豐富的社會經驗,可以更好地處理校園霸凌。
第四,社會和學校要加強校園教育,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在學校中開展反對校園霸凌的活動,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校園霸凌存在的形式以及掌握應對方法。
避免校園霸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所有人都應該為此行動起來,為我們和諧乾淨的校園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