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9月4日電(記者 韓朝陽)面對鄉鎮(街道)、村莊(社區)人手不足、管理粗放、服務滯後的難題,河南蘭考「減上補下」充實基層人手,網格管理「捕捉」群眾需求,打造「一中心四平臺」促進高效治理,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讓基層觸角更靈敏,讓中樞大腦更高效,讓人民群眾更滿意。
「減上補下」充實人手 讓基層觸角更靈敏
亂貼小廣告、路基路面損壞、垃圾亂堆亂放……自2019年3月上崗,蘭考縣蘭陽街道城西社區的大小問題很難逃過網格員李穎的眼睛。
40歲的李穎原是蘭考縣農技中心的自籌編制人員,但「有編制、無崗位,有單位、無保障」的李穎已有10年時間脫崗自謀生計,「沒有歸屬感。」
2019年年初,借著蘭考縣「減上補下」充實基層的東風,一批像李穎一樣在縣直機關工作的差供、自籌編制人員被選派為社區網格員,社區網格成為他們幹事創業的「新天地」。
每天步行萬餘步,在社區「捕捉」問題、收集民意,為居民排憂解難是李穎的基本工作,工作一年半,她從未請過一天假。社區瑣事多、任務雜,大事小情都得管,但李穎卻樂此不疲。城西社區藍貴園小區是無物業小區,居民常發生糾紛,李穎走訪居民,了解訴求,幫他們選出樓棟長,平息糾紛。為了豐富社區老人的文化生活,李穎等人聯繫戲劇團,在社區舉行義演活動,為老人搭建娛樂交流平臺。
「矛盾糾紛必到,群眾訴求必到,突發事件必到。」李穎定下「三個必到」原則,她說:「我找到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有幹勁,有盼頭,獲得群眾信任、認可的滿足感無法言說。」工作一年後,李穎以街道年度考核第4的成績轉為全供編制人員。
目前,蘭考通過人員選派、幹部下沉等形式,向全縣557個基礎網格下沉幹部2700餘人。蘭考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慄書凱說,通過充實基層人手,徹底改變過去「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的狀態,讓大家紮下根,俯下身,找問題,解難題,真正做到讓群眾少跑路,讓問題不出村。
打造平臺分級處置 讓中樞大腦更高效
基層觸角更靈敏只是蘭考社會治理改革的第一步,為群眾排憂解難的網格員也並非「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碰到難題怎麼解?遇到大事怎麼辦?蘭考依託縣、鄉兩級綜合指揮中心,建設綜合治理、雙向交辦、便民服務、綜合監督「四平臺」,形成網格採集信息、平臺分發處理、中心協調處置的事件分級處置體系,使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分級處置,提升效率。
今年年初暴發的疫情是蘭考社會治理改革後碰到的第一次「大考」,蘭陽街道辦體會到「一中心四平臺」的高效。15萬人口的蘭陽街道有5.5萬餘流動人口,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人員排查成了大難題。
「我們通過平臺下發任務,網格員迅速扎進網格。」蘭陽街道辦事處主任劉廠說,挨家挨戶摸排,及時匯總進度,不僅把外地返鄉人員摸排清楚,而且趁著居民都在家,還把社區住戶的基本情況摸了底。網格員們還手繪樓棟、房屋、人員分布圖,做到畫圖定位,按圖找房,以房找人。
關鍵時刻真管用,水磨工夫在平時。「上情下達」時,蘭陽街道網格員用3天時間就把5300餘名退伍軍人的信息統計清楚,做到「上級吹哨,落實高效」;「下情上傳」時,蘭考縣葡萄架鄉一個月處理上報事項1000餘件,做到「基層吹哨,處置高效」。
蘭考縣「一中心四平臺」運轉以來,累計辦理事件118.9萬餘件,有效處置率達99%以上,其中70%的事件網格員能自己處理,20%的事件由鄉鎮處理,僅10%的事項需要縣級層面協調處置。
精細治理主動服務 讓人民群眾更滿意
門上貼一張,廁所貼一張,身上帶一張,不經意間,桐鄉街道玉蘭社區網格員王富元的名片成了「搶手貨」,該社區原是中原油田的職工社區,退休老人較多,「有事找小王」口耳相傳。
為了方便服務老人,王富元在社區租了房子,成為玉蘭社區的一員,他的「未雨綢繆」發揮了大作用。2019年9月15日一大早,王富元接到崔昌啟老人的緊急求助電話。原來,崔大爺的老伴身體偏癱,早上在衛生間不慎摔倒,崔大爺慌忙扶老伴時腰椎骨折,因子女不在身邊,網格員成為第一求助對象。接到電話後,王富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送醫照料,老人得到及時治療。
事後,兩位老人逢人便說「小王救了我一命」,王富元的名片成為他們隨身攜帶的必備品。崔昌啟老人的女兒在感謝信中說:「非常感謝設立了這麼一個為百姓辦實事的平臺,希望這樣的平臺長久存在。」
「我們正圍繞老年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群體,探索開展精準服務。」桐鄉街道政法委員陳斌說,得益於責任網格化、平臺信息化,服務更精準,治理更精細。事實上,網格員還成了融洽居民關係的「潤滑劑」,他們正把陌生人社區變為熟人社區。
「沒人管的事有人管了,有人管的事管得更好了。提升了辦事效率,拉近了幹群距離,提高了群眾滿意度。」當了35年黨支部書記的蘭陽街道城東社區黨支部書記黃愛國這樣總結新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