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老苗手打原創,拒絕侵權抄襲轉載。
在最近的一期《女人30+》節目中,馬伊琍談到「卵子的使命不是成為受精卵,它可以只是一顆卵子。」被問到認為女性的價值是什麼的時候她回覆:「女性活在社會上的價值不是為了成為母親,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作為流量明星,兩個孩子的母親,這番言論一出,引發全網爭議,有6.5萬人參與了討論,話題閱讀量達到了3.4億。
反對和嘲諷的聲音甚囂塵上:網友認為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這麼說是故意凹「獨立女性」的人設,有博眼球、雙標的嫌疑。支持的一方認為,馬伊俐是不同生命階段的想法,是指女性可以不被婚姻、生育綁架,可以有多元化的生活、有選擇的權利,沒必要一直槓。在這點上,我認為,應該簡單化概念,多元化選擇、獨立化精神。
簡單化概念:卵子不等於受精卵,生娃不等於不獨立
這件事情,老苗覺得應該客觀的來看待。首先,馬伊利提出的「卵子成為它自己」,實際上是指卵子可以有選擇受精與不受精的權利,卵子不等於受精卵。就像她補充說的「它可以僅僅成為一粒普普通通的卵子,而不需要做出什麼改變。就行每一位獨立的個體一樣,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為了完成某種使命,去成為一些事物的附庸品,而是為了成為那個最獨一無二的自己,為了自己而活。」
我們就概念本身來看,卵子是未受精的細胞,實際上是保存母體成熟的可用於繁育後代的生殖細胞,和受精卵,和將來可能的寶寶,沒有必要劃等號。同樣的,生孩子本身就是生育,和婚姻、和女性是否獨立、是否女性被生育綁架等,都沒有必要劃等號。每個事件之間有一定內在聯繫,但聯繫不具備必然性。
如果以簡單化角度看待卵子的概念,既它就是女性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繁衍下一代的可能性,一個成熟的女性,有選擇自己卵子存在方式——即是否成為受精卵的權利。
多元化選擇:生育並不是女性必然選擇
誠然,在新時代下,獨立女性往往跟「獨身不婚」、「無暇生育」等詞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生育已經不是女性的標配之一,女性絕不是一個家庭的生育機器,但我衷心希望,每個女性都能有選擇生育的權利。就像龍應臺寫給孩子的信裡所說的一樣,我希望每個女性對生活永遠有「選擇的權利」;可以在自己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之前,不為了完成使命將就結婚,可以在沒有辦法做到兼顧工作和生活的時候,選擇暫不生育。
像馬伊利說的「20歲之前為父母而活,30歲為孩子而活,40歲為自己而活」,「取悅自己」已經成為很多新女性的重要認知,生活有都多元化的眾多選擇,每一個女性都有權利去嘗試、去開始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不一定局限於傳統的工作——結婚——生子的既定軌道。
獨立化精神:做好媽媽,也要做好自己
其實,「獨立」並不流於一種形式,並不是不結婚、不生育,選擇和傳統的要求想背離的道路。如果僅僅追求表面的形式,與其說是追求獨立,不如說是標新立異,甚至叛逆。對於很多女性來說,獨立的核心在於獨立的精神和思想,獨立的經濟能力。很多媽媽,在生育了寶寶之後,全身心的投入到婚姻世界裡,生活中沒有了自己,圍繞著孩子、老公、雙方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工作、社交、愛好,慢慢地,就失去了獨立性。所以,即使成為了媽媽,也要在愛孩子、愛家庭的同時,留出一部分精力來,愛自己、做自己。
今日話題:對於馬伊利的「卵事」說法,您是怎麼看呢?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炸眼的男性護士長,任何孕育問題都諮詢我,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