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剛去上學幾天,就被學校老師說有問題,遭到退學怎麼辦?如果換成你,會不會對孩子失望?就此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哪裡出了問題?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子(書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小時候就是這樣,她在剛去上一年級幾天,就因為在上課時,無數次不停地開關課桌的蓋子,站在窗邊和路過的宣傳藝人打招呼,和燕子對話,結果被老師認為不能安靜坐下學習,會干擾到其他同學聽課,被勸退了。
但小豆豆的媽媽向老師了解情況後,並沒有因為孩子在學校的糟糕表現,就失望焦慮,而是在潛意識中,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哪裡出了問題,只是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需要想辦法找到一所能理解孩子性格的學校,讓她學會和同學一起學習就可以了。
懷著對孩子無限的包容和愛,小豆豆的媽媽,開始四處奔波,為孩子尋找一個適合她的學校。
最終她帶著孩子找到了巴學園,一所與當時大多數的學校秉持不同教學理念的小學,也為孩子找到了一個適合她個性成長的地方,讓孩子在這裡奠定了自己人生的基調,成長成為一個自信樂觀、友愛、懂規矩的孩子,也為她長大以後精彩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基礎。
一、在電車裡上課的巴學園
小豆豆第一天去面試,校長小林宗作陪她聊天四個小時。「在那以前及以後,再也沒有一個大人這麼認真聽小豆豆講話。」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認真聽她說話,哪怕她說得毫無條理,大人聽得一頭霧水,也是最有效的交流——孩子的表達欲得到滿足、大人獲得了解孩子的機會。而且這份尊重,使孩子深刻體會到自己值得被尊重,是自信的基石。
小班教育。巴學園全部學生才五十來人,按年齡從年級一至五分成五班。每個班十個學生左右,配備一個老師,分別在廢棄的電車裡上課。老師有足夠的精力關注每個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性。
開放教學。巴學園沒有固定的課程表。每天早上,由學生自己決定先從哪個科目開始。於是同一個電車課室裡,有的寫假片名、有的做物理實驗,互不幹擾——大家都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這鍛鍊了孩子的專注力和自控力,即使在嘈雜的人群,也能靜下心來專注自己的事。
形式豐富。如果學生們都完成了功課,老師就會帶他們到野外散步,實地認識花草樹木、歷史古蹟、村莊人煙。無意中,孩子們學習歷史、生物、理科等知識。此外,還會不時舉辦露營、溫泉之旅、找妖怪、茶話會等活動。充分釋放孩子的天性,寓教於樂。
注重實踐。小林先生請來真正的農民旱田,教孩子們莊稼知識,並讓孩子們親自到田裡去摸索、實踐如何種莊稼。教材結合實踐的形式,使孩子的認知更全面。
因材施教。巴學園有個不能站立走路的孩子高橋君,運動會上小林先生針對他的條件專門設計比賽項目,讓他不知不覺中獲得冠軍,幫助高橋君建立自信心,後來高橋君在工作中負責人際關係協調工作。
鼓勵探索。小豆豆的錢包掉進糞池裡,她把糞便一勺勺掏出來找錢包,被小林先生看到,他只是要求她事後恢復現場原狀,沒有責罵她,也沒有對她提供幫助。實質是鼓勵她自由探索,有效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滿足好奇。巴學園深夜要運來新的廢棄電車做圖書館,孩子們很好奇龐然大物電車怎樣搬動。小林先生允許孩子們在學校裡過夜,親睹電車搬運過程。好奇心得到滿足,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格。
稱讚表揚。小林先生從來不打罵學生,即使小豆豆做錯事,他也只是說「請為這件事道歉」。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教育辦法,教育孩子明辨是非。他平常說得更多的是「小豆豆,你真是個好孩子」。正面的鼓勵及認可,給予孩子極大地自信,使她更勇敢地展現個性。「或許正是這句寶貴的話,決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功不可沒的家庭教育
遵循孩子的成長個性。在小豆豆被老師投訴不遵守課堂紀律,嚴重影響其他學生上課建議退學的時候,小豆豆媽媽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又要為她找新學校了」,絲毫沒有責備小豆豆,也沒有要求她修正個性以適應學校紀律標準。反而怕小豆豆因被退學受挫,多年隱瞞這個秘密。小豆豆直至二十歲才得知自己曾被退學。
包容理解孩子的天性。小豆豆是個搗蛋鬼,她喜歡鑽籬笆,衣服常被籬笆割得一縷縷的。有次把媽媽最喜歡的小裙子也割破了,小豆豆害怕媽媽傷心,謊稱有小朋友用刀子在背後割破她的裙子。這不著邊際的謊言,媽媽一笑而過。
父母感情和睦。二戰爆後,百姓生活日漸困苦,漸漸連食物也無法保障。小豆豆的爸爸是著名小提琴手,如果他每天去軍隊拉軍歌,就可以換取一家三口足夠的食物,但爸爸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不肯去。媽媽也沒因此生氣,反而說「那就算了吧!吃的東西,總會有辦法。」父母人生目標一致、生活節奏合拍、感情甚好,這些都對孩子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良好的人際關係平臺。社交環境決定孩子成長的眼光和格局。在這方面小豆豆無疑是幸運的:爸爸是交響樂團的著名小提琴手、伯父是《日本新聞》紐約分社的社長、校長是具備前瞻性眼光的大教育學家、與她滑雪的舒奈爾德是著名的滑雪家。這種集藝術界、新聞界、教育界、體育界名人的家庭教育環境,給予小豆豆良好的成長土壤。
時至今日,她主持的談話節目《徹子的房間》已經持續播出四十年,創造了「電視談話類節目播出期數最多」的金氏世界紀錄。當年的「問題兒童」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1984年,小豆豆成為亞洲首位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任命的親善大使。
此後三十年間,她陸續訪問坦尚尼亞、尼日、印度等,足跡踏遍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她還用簡潔樸素的文字與震撼人心的圖像記錄下了沿途的經歷,娓娓講述與世界另一端的「小豆豆們」相遇的故事,將孩子們為飢餓、戰爭所苦的境遇傳達給世人,也將他們的希望與夢想傳遞給人們。
她還捐出將近78億日元(人民幣約5億元)的善款,救助了大量因為飢餓與疾病瀕臨死亡的兒童。
她說:「要知道救助一個兒童的生命不容易,但我想,哪怕只能救一個孩子,我們離絕望就遠了一步。」
最終,她將老師、媽媽和朋友們給予的愛,回饋給了這個世界。
在許多大人眼中,小豆豆是個「怪孩子」,但她同時也是個幸運的孩子。
來自母親的愛,來自校長的愛,來自身邊同學和朋友的愛,滋養著她成長為一個溫暖善良的大人。
長大後的小豆豆還和童年時一樣天真直率,正是這種天性,讓她始終保持一顆純潔而樂觀的心,勇敢面對人生中的諸多考驗。
我們每個人都曾像小豆豆一樣,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但天性中的純真與善良是最不應該被我們遺忘的東西。
也許我們不如小豆豆那般幸運,擁有一個美好的巴學園,擁有一段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但我們能成為下一個小豆豆的媽媽,下一個小林校長,學著用自己的善意和愛心去滋養更多的生命,讓更多的「小豆豆」能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尋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自信與勇氣。
「窗邊的小豆豆」,由「小豆豆」黑柳徹子和媽媽黑柳朝傾情書寫。這裡有小豆豆的校園故事、人生故事、與媽媽一同成長的時光,這才是愛的教育,是每個愛孩子的媽媽、家長與老師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