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體育,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增加學生的藝術修養,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思路肯定是正確的,方向也沒錯。
但採用應試模式,必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更大的可能是事與願違。反而讓學生更加厭惡這些,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近日,提升中考體育分值,最終和語、數、英齊平的話題引起了熱議。除此之外,音樂、美術也會在近期內納入中考的範圍。
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
這是教改的方向,就目前來看,已經不可能改變,至少在近期不可能改變。
那麼,這些改變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什麼呢?
1
體育進入中考帶來了什麼
體育早已經進入了中考。以上海為例,體育中考佔30分,分4大類,分別為耐力(長跑)、爆發力或者力量(短跑,引體向上等)、柔韌性(墊上運動,單雙槓等)和球類。
體育進入中考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加大學生平時的運動量,增強學生體質。對於這個目標,無論是學生和家長都不會有任何的反對意見,沒有什麼比孩子身體健康更重要。
如果一個學生,每天打一個小時籃球,他的運動量夠了嗎?顯然已經足夠。但這位同學如果長跑不行,那他一樣在體育考試中拿不到高分。
同樣,如果一位學生耐力還可以,也天天堅持長跑,他的運動量同樣也足夠了,但如果這位同學力量或者球類技能不過關呢?那他的中考體育成績一定不會好到哪兒去。
但現在的中考體育要求的是5項全能,只有學生在每個項目都很優秀,才能在中考體育上拿滿分。
顯然,體育的應試已經背離了將體育成績納入中考的初衷。單項體育鍛鍊可以達到鍛鍊身體,提高體質的目的,但應付不了中考應試。
只有在考試的每個項目上苦練,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現在體育佔30分,在體育考試前已經佔據了學生相當的時間用於短板訓練,如果提升到主課同樣的分數,會佔據學生多少時間用於苦練?
這種苦練能達到鍛鍊作用嗎?看看現在學校的安排就知道了。考試前一段時間突擊訓練,幾乎是每個學校都在採取的策略,而一旦考試結束呢?不會再有一個學生繼續鍛鍊,一切回到原點。
這樣的體育應試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開什麼玩笑,不過是給學生增加一個應試科目而已,特別是短期內高強度的訓練還對身體有害。
客觀地說,只要是應試,提高體育分值,除了給學生增加更大的負擔以外,起不到半點讓學生主動鍛鍊,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原因也很簡單,文化課的學習不會因為體育納入中考而降低難度。學生依然要在文化課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增加體育應試不但起不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反而加重學生負擔。
比較合理的方式是,保證學生每天有1-2節的體育課或者體鍛課,在學校加大學生平時的運動量,每天1-2節課適當的運動量已經足以保證學生正常的鍛鍊需求了。
至於體育考試,完全可以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項,且只考核學生擅長的科目,只要學生平時正常參與體育鍛鍊,就能夠保證合格。
這樣即起到了鍛鍊身體的作用,也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在運動時間上也有足夠的保障。
體育加入中考,是為了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不是培養5項全能。而現在的體育應試模式,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和原來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2
音樂和美術問題更大
無論是體育還是音樂或者美術,都相當看天賦。後二者相對而言更麻煩,畢竟體育多少還可以量化,可以用時間,數量來準確衡量。而音樂和美術根本無法量化。
你很難判斷一個人唱歌可以打幾分,畫畫又能打幾分,任何人給出的分數都含有相當的主觀意識。即使是電腦打分也是一樣,無非是個程序的設置問題。
音樂美術只要在中考佔分,必然還是要打分,只要打分,就逃不開應試模式。而一旦應試,就不可能培養出孩子的興趣,有的只能是機械式的學習。
有位江蘇泰州的媽媽,說自己孩子就是2019年第一屆考音樂美術,雖然只有10分,但可不僅是考唱歌和畫畫,更要考樂理知識和美術知識。
僅這兩項,要背的東西就非常多,學校突擊了整整2個月才完成相關的知識背誦。這不還是典型的應試嗎?
更有孩子鋼琴班和繪畫興趣班的二位老師,第一時間就把消息轉發到群裡和朋友圈。顯然這是最強力的興趣班廣告。
至於說這些音樂美術知識在學校裡都教的就省省吧,難道文化課學校都不教的?中考高考的文化課學校哪一樣沒教?那為什麼文化課的課外補習班紅紅火火呢?
更何況藝術類的課程,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大課的效果相當有限,一節課分到每個孩子身上,有沒有1分鐘呢?
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本身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孩子們的藝術修養,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而一旦這些東西納入中考,成為應試的一部分,只能起反作用。除了讓孩子更討厭這些東西以外,絲毫不會讓孩子對這些感興趣,除了浪費時間以外,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儘管這些東西在中考佔分不多,但中考屬於按比例錄取,只有50%的學生能上高中,關鍵時刻哪怕半分都能決定一個學生的未來。
為了擠入前50%,又有多少學生和家長有這個自信說,這些項目,這點分數我不在乎?更何況,這些項目納入中考,能減少學生花在文化課的時間嗎?大概率不能。
減負減了好多年了,中考的項目反而增加了。其直接後果是,家長花費的精力更多了,經濟壓力也更重了。
學生呢,要學的東西一樣沒少,反而增加了。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一點沒少,增加的項目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怎麼辦?只能壓縮睡眠時間了。
本來就睡眠不夠,本來初二,初三上課就容易打瞌睡,未來會怎樣?這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判斷能力就可以得出結論。
這對學生的健康有利嗎?
3
一些思考:
重視體育,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增加學生的藝術修養,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思路肯定是正確的,方向也沒錯。
但採用應試模式,必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更大的可能是事與願違。反而讓學生更加厭惡這些,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教改,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坐在辦公室看看數據,幾個所謂的專家開個會,討論一下就能得出理想結果的。
無論如何,應試只能使得事情變味。體育應試增強不了學生體質,音樂美術應試同樣也不可能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鑑賞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簡單粗暴的「一考了之」的方式,只能把這些變成負擔。
多多調研,小心求證,從根源上解決下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而不是通過僅僅考試的方式,不斷地把問題推給家長。
聲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分享的資源版權屬於原出版機構或影像公司,本資源為電子載體,傳播分享僅限於家庭使用與交流心得、參考和輔助購買決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業行為中使用,若喜歡此資源,建議購買實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