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聽】靜靜地活著 作者:王文中 主播:張丹鳳.m4a
07:30來自青海公安
一隻鷹,在蒼穹裡慢慢盤旋。之後振翅向更加高遠的天空飛去。那是生命的孤獨之美。
一匹馬,在秋季的草場上安靜地啃食著牧草,時而抬頭向遠處發出咴咴嘶嗚。那是生命的蒼涼之美。
在清晨的薄霧中,挺立於山坡上隱約的樹木;在蒼茫的暮色裡,綿延於地平線上的山峰;在皎潔的月光下,淙淙流淌的河流;在燈火依稀的冬夜裡,被大雪覆蓋著的原野。無不給人滌蕩心靈的寧靜之美。
寧靜,是一種美,是一種境界。我們思想中一閃念的火花,常常是在與寧靜的磨擦中產生的。我們對人生哲理的幡然省悟和參透,甚至於對自己的反思和自省,都得之於寧靜的幫助。達摩面壁,高僧坐禪,都是在寧靜中的一種修持。人往往在安靜的時候,才能想到平時難以想到的問題。才能使自己思考的方舟,漂泊的更深更遠。
寧靜的天敵是浮躁。但這只是個表面現象。鼓動著浮躁的,卻是它背後的欲望。欲望跟佔有緊緊地勾結在一起,用各種堂而皇之的手段實施著看似合理但實質上是掠奪式的佔有。即使是再沒有能耐的人,那怕是殘羹剩菜,也想著多得到一份。更何況面對金錢和錦衣玉食的誘惑。於是就產生了卑劣的手段和罪惡的目的。既然在真刀真槍的對壘中不抵對方,便採取迂迴戰術,採用暗箭傷人或者搖尾乞憐的伎倆,不擇手段地達到目的。所以,欲望是一個魔鬼。越貨殺人,坑蒙拐騙,皆因欲望而起。自從它的身影走出牢籠,人們的欲望開始膨脹,心靈就失去安寧。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人想要保持善良的本性和固有的道德精神,保持心靈的一片寧靜,就應當減少不必要的物質欲望。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譫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此之後,「寧靜至遠」作為警句格言,被懸掛在不少人的居室中。當然在更多人那裡,它只是一個抽去了意蘊,故作風雅的補壁之作而已。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在這個晝夜製造著喧囂、利慾和誘惑的年代裡,要想保持一分淡泊寧靜的心態,又談何容易。我們似乎每天都在重複著一種不良的心態,在相互猜忌和互不信任的泥沼中掙扎著,苦惱著和敷衍著。我們本該鮮明、芬芳的生命之花,在一片呆滯和暮氣的氛圍中,早已凋謝了。沒有了平心靜氣的心態,自然就談不上有效率的工作。浮躁不安的情緒中,不知荒廢了多少珍貴的日子。
為了安慰自己的心靈,也為了舒展一下時常處於鬱悶的心情。人們便躲開喧鬧的城市和噪雜的環境,出門旅遊。豈不知所到之處的景點上,仍然是人頭躦動,人聲鼎沸。一次遠距離的旅行,換來的並非是心靈的洗禮,而是身心的疲憊。對更多的人來講,它只是由趨眾心理產生的一次盲從行為而已。在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行旅中,可能只是記住了一些地方的名吃和時髦的符號。於自己的心靈,卻沒有得到任何的領悟。正像餘秋雨先生所說的:「山水景物,村邑城池的千年蘊含,不是憑著一時的耳目所及能夠領悟的,而無所領悟的到達,無論如何是一種浪費。既浪費了自己又能浪費了景物」。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錢財固然可貴,浪費的自然生態就永遠難以恢復。
我想,一個心態平靜的人,絕不在於遊歷了多少名山名城,經歷了多少異域他鄉。而在於心靈的獲得和感悟。就像一個痴迷於讀小說的人,並不在於他讀了多少名著,看了多少其中的熱鬧。而在於自己的頭腦裡灌輸了點什麼,心靈上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就像艾青的《旅行日記》,它不僅僅記載了遙遠的南美洲途中的異域風情。更重要的是記載了他對這些地方的所見、所聞和所感。精確的說,那是詩人心靈的一次自由放飛。所以說,智者的旅遊,是一種心靈的旅遊。當他想著啟程的時候,心靈就已經在地極八荒的途中了。在由歷史堆積的瓦礫和斷簡中顧盼,在弱水三千的荒林中獨行,在古往今來的煙塵中思考和嘆息,在一身風塵的疲憊和勞頓中收穫。那是歷史饋贈給一個寧靜的思考者獨有的厚禮。
幾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在北山林場的一間平房裡,見到了剛從法國研習油畫回來的朱成林先生和同樣主攻油畫的林德玉先生。他們正在自己的畫架前專注地修改著寫生回來的畫稿。連續幾天的秋雨,使整個林區以及他們作畫的那間小屋裡,充滿了暗淡而潮溼的氣息。涼溲溲的秋風,讓樹上剛剛泛黃的葉子落了一地。我曾經在省內的畫展以及相關的雜誌上,不止一次的看到過朱先生用神奇的點,組合起來的畫作。也知道他在省垣畫界的名氣。如果說張揚和炒作的話,他是有足夠的身份和資格的。但他卻迴避了很多的慶典活動和媒體的關注。選擇了一種遠離城市喧鬧的寂寞和寧靜。伴隨著那片原始的山林和簡陋的平房,伴隨著早晨和傍晚由他們自己點燃的炊煙,在那裡一住就是數月。
我在想,有時候,一片尚未被汙染的山林,並不僅僅是因為遊人的光顧而幸運,卻是因為有了懂它、愛它和欣賞它的藝術家而變的更富有詩意。朱先生的心裡不僅裝著對繪畫藝術的執著,還裝著這一片自然的山林,加上他不被世風所染的心靈之平靜。這是常人很難企及的一種境界和智慧。正如一位作家所說的那樣:「這個世界真奇妙。許多境界高的人爭著平凡;而許多境界低的人,只要有了一些權位,就爭著偉大」。真是一個透徹的總結。君不見,在我們周圍,一些平庸甚至愚蠢的人,極力在表現著自己的「聰明」。而真正的聰明人甚至智慧者,則只好裝作很「愚蠢」。
保持心靈的一片寧靜,並非是與世隔絕,與人不相往來。而是在滾滾紅塵中,經得住種種利益的誘惑,耐得住寂寞,不張揚,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自甘寂寞,靜下心來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保持心靈的一片寧靜,就是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時間,不荒廢自己短暫的生命。
我常常想,人生多像一條淙淙流淌的河流。只有當河水平靜的時候,才能映照出藍天,也才能照得見自己的影子。渾水是照不見自己的。所以人就往往容易產生妄自尊大,無所顧及的情形。因為他從來就不知道自己的嘴臉如何,心靈如何!還是莊子說的好:「水清猶明,而況精神。」作家陳魯民先生恰好有一篇文章叫做《靜靜地流淌》。他在其中借用了二月河的一句話:「我不想洶湧澎湃,我只要靜靜地流淌。」陳魯民在這篇文章中說:「靜靜地流淌是一種大智慧。生命有限,時光難留,聰明人就最善於珍惜時間。細細地品味生活,靜靜地享用人生。一磚一石的積累成功。」靜靜地流淌,並非是尋求安逸,放任自流,而是在默默地學習思考中聚集力量。「閉其門,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才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裡,不浮躁,不迷茫。
靜靜地活著,靜靜地思考著。那是一種參透世態之後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心靈之美,境界之美,也是生命過程中本該保持的真實之美。
作者簡介
王文中,青海公安文聯會員,省散文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散文集《記憶中的河流》等,2009年獲青海省文學藝術創作獎。
主播簡介
張丹鳳,青海公安文聯會員,西寧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在《雪蓮》《黨的生活》《青海公安》等刊物發表。現就職於西寧市公安局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