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什麼叫「不合邏輯」,對學習邏輯很有幫助。麥克倫尼在《簡單的邏輯學》一書中用很大篇幅探討「非邏輯思維」的成因、表現形式。其中,「不合邏輯」的情形包括但遠不止下文提到的五種。本文只涉及了較為常見的五種「不合邏輯」情形。
1.偷換概念
不同的兩個概念,替換之後造成邏輯錯誤。這種替換往往不起眼,有矇混過關的嫌疑,所以叫偷換概念。
據說,作家歌德有一次遇見一個敵視他的人。
那人說:「我不願給傻瓜讓路。」
歌德說:「我正好相反。」(我願意給傻瓜讓路)
兩人雖然都在說「傻瓜」,但「此傻瓜」非「彼傻瓜」,同一個詞,含義已不同。歌德以偷換概念的辦法,回擊了敵視者。
2.對人不對事
對人不對事、對事不對人,在生活、工作當中很普遍。
比如,兩個人吵架,往往因一件事引起爭執,逐漸拋開事實,升級為人身攻擊。這是對人不對事。
再比如,我們常說「愛屋及烏」,對某人有好感,就覺得他什麼都好。這也是對人不對事。
對人不對事作為處世方式無可厚非。但從邏輯的角度看,往往不可取。比如在辯論中,辯論的一方忽略論證而散布對手負面信息,以此博取關注。如此操作,即使贏了辯論,在邏輯上也是失敗的。
3.濫用專家意見
「因為某專家說某個項目很好,所以這個項目很好。」
這樣的因果論證,顯然不合邏輯。但類似的慣性思維,有不少現實版本。
比如在學校教育中,如果學生認為老師說的都對,而不去想為什麼對,那教育成果就要打折扣了。
我們應該重視權威意見。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明白這意見是如何來的。這才符合邏輯和理性。
4.以出身論英雄
公司招聘職員時,在名校和普通院校之間,優先考慮前者,這是普遍的操作。
如果面試官要從一個名校畢業生、一個普通院校畢業生中選,怎麼選?如果僅因為前者來自名校而錄用,那就是「以出身論英雄」的思維。
我們不否認出自名校的畢業生多為優秀者。但符合邏輯的考量是,將「出身」作為考察因素之一,繼續考察其他因素,綜合評估得出結論。
5.兩難陷阱
脫口秀演員周奇墨講過一個段子:
他去藥店買感冒靈。
店員拿出一盒很貴的藥,說,你吃這個吧,這是特效藥。
周奇墨說,我就想買感冒靈。
店員又從櫃檯拿出另一盒很貴的藥給他。
這讓周奇墨很為難……
這個店員就是在設置「兩難陷阱」:提供A、B兩個選擇,極力營造「非A即B」的選擇假象,只為達到目的。
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應突破「兩難陷阱」的束縛。解決問題時,學著擺脫「非A即B」的窠臼,去尋求最好的「C」方案。
系列文章:
邏輯教會我們的事①以事實為起點,以真相為終點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