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曉磊實名舉報「大衣哥」人設崩塌問題,也已經過了好些天了,但關於兩人的口水官司,熱度卻一直未褪去。舉報人,有裡有面;被舉報者,矢口否認,指責其造謠。
想來一個事情的發展總是有因有果,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事情會慢慢地水落石出。
兩人的交集
據大衣哥自己說,張曉磊是在自己成名以後認識的。究竟是在什麼樣子的成名之後認識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倆人認識很長時間了。
兩人是同鄉,而且那個時候的張曉磊還在電視臺工作。認識之後,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或者是什麼樣子複雜的感情也好,緣分也罷;兩個人也有過一段蜜月期,也就是他們共同認可的,張曉磊在某些事情方面對於朱之文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建議朱之文的人設:大衣哥、農民等等一系列符合自己的角色。
從他們的合影當中,可以窺見當年也算是志同道合者。從張曉磊在那之後的微博當中的內容也看得出來,他倆關係說不上是好朋友吧,但交情也還是有的。
至於為什麼事情鬧翻,張曉磊並沒有明講,但朱之文已經說了,是關於一些關於自媒體等等空白合同的籤署問題;也有人說,是因為張曉磊跟另外一個人搶著要當朱之文的經紀人,最後,朱之文誰也沒有用,結果二人直接跟朱之文翻了臉。
有人說,這是因為朱之文的農民意識在作祟,其實這話有失偏頗。在自己的利益問題上,不管你是不是農民,是個人都會認真思考,只不過是精明算計還是粗枝大葉罷了。顯然,朱之文並不會處理太過複雜的人事關係。別說是兩個人爭著做,就是一個人做,他也得想想自己是不是能聽得了他的話。換句話說,如果有個人要掌握你的演出活動,讓你變成了給他打工的話,你會不會考慮這個問題:當老闆還是打工者?
所以,不管從什麼角度看,朱之文當時有顧慮是一個人正常的反應。所以,有些緣分,該散的遲早得散。
本以為,朋友鬧翻了,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有交集,可事情偏偏不是這樣的,所以風波乍起,還真不知道結果如何。
張曉磊
這個人的作風,從網上的資料看,有些不夠地道。
雖然自稱是資深媒體人,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媒體人就不得而知了。網友的說法是,這個人從事過跟宣傳有關的工作,熟知如何炒作,而且相當地有功力。但以媒體人來說的話,就被很多人瞧不起了。
有人專門列舉了,他直接搬抄別人文章的東西,涉嫌洗稿等等。當然,近年來,網絡打擊洗稿、抄襲的力度加大之後,他還會不會搞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曾經他是那麼做了的。所以,網友對於他的原創文章,就不得不提出質疑。
其實,在過去的那麼幾年,這些行為不會被平臺打擊,也就是他只是利用了規則漏洞而已,被抄襲者也只能憤怒而已,還是傷不了他的一根毫毛。
如果說這些,也只是個人的所謂賺錢手段,那麼造謠、惹事生非就顯得要嚴重的多。
比如,他曾經寫過「古天樂捐款1000萬,用於武漢救災」,差點讓古天樂名譽掃地。而該條消息,直接成為爆款,他可以說是賺的盆滿缽滿。
作為資深媒體人,意思就是深諳媒體規則,肆無忌憚地惡意詆毀他人。或者說是有的沒的,隨意就打一竿子,有棗兒沒棗兒,總會有東西掉下來的感覺。也許吃準了,不管你朱之文有沒有稅務問題,只要查一查,總會有點什麼吧。
對於只顧著賺錢,從來不考慮良心何在的人,心早已沒有了,還談什麼情分呢?
不管把自己標註的多麼地高大上,也推不開那個眼紅別人掙大錢的病。
所以,他的話究竟水分有多大,還得看時間和事實的來驗證。
「大衣哥」朱之文
這些年來,關於大衣哥的爭論好像就沒有停止過。不是他家的門被踹了,就是他的吃喝拉撒睡都被人直播了,更有甚者,還有自媒體專門盯著他了。於他們而言,朱之文就像是一個可以隨意去用的一點免費資源,既可以賺流量,還可以賺粉絲。
所以,朱之文的一舉一動都會牽扯自媒體人的神經。
而網絡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好的地方不見得怎麼報導;不好的地方或者是毛病,倒是能引起眾人的興趣,所以,各種造謠詆毀的段子層出不窮。不是因為朱之文也算是「心大」,恐怕一般人還真的難以接受這種生活。
朱之文曾經說過,有個理財業務員要自己理財,自己沒有理會,結果沒過兩天,就有傳言,朱之文存款1500萬。而眾人之所以相信,是因為那個理財員有他跟自己的合影。
然後,又是網絡一貫的手法,「空穴來風」。總之,越是雲裡霧裡,大眾越是較真。只要是你雲裡那點灰渣渣漏出來,那就是你敗露的徵兆,眾人就越相信那是實錘。
所以,一般人還真的是有口難辯。
「造謠」的代價
說著「造謠」,很多人都知道它可怕。但是有人專門踩法律底線或者是被造謠者的底線,並且通過這種方式吸引眼球,賺取關注。
前段時間,嶽雲鵬的假老婆,不也是曾霸佔了熱搜好一段時間嗎?最後的結果:造謠者賠禮道歉,當事人為了表示大度見她道歉就算了;作為始作俑者,她或許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所以,說句空話,演的像那麼回事兒就行了。
這樣的說法,是大家都是受益者,都得到了關注,該博同情的博同情,該賺流量的賺流量。
正是因為事情往往都是這樣來處理的,所以很多人把這些事情都看開了,調動的只是公眾的情緒。
所以,本來以為他們是「造謠」和「誹謗」,但沒想到的是,當事人相互和解。雖說是,有爭端和解是最先採取的手段,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從另外的角度助長了這種風氣,在大家看來,這只不過是利益的交換而已。
正是因為代價很小,收益還很大,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特殊的隊伍裡。為了利益,覺得要不要臉,有沒有良心一點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