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為什麼總是那麼銷魂?

2021-01-11 好書天天伴

欄杆,古代也稱為「闌幹」,有縱橫交錯之意,縱木為闌,橫木為幹。它的結構很簡單,常見於建築平臺的外延、樓梯的兩側、水邊等處,一般有扶手欄杆、坐凳欄杆、背靠欄杆三種類型。

在中國文學中,尤其是古典詩歌中,「欄杆」是一個常常被提及的意象,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闌幹」、「憑欄」、「倚欄」等相關詞語,在《全宋詞》裡,就超過了1200次。

宋代詞人晏殊說:「憑欄總是銷魂處。」小小的欄杆,在中國文化裡,為什麼總是那麼讓人銷魂呢?筆者通過中國古典詩歌,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探析其蘊含的美學意象。

一、寄託思念:心理層面上,欄杆分隔了「自我」與「外物」兩個世界

欄杆的作用首先是安全防護。登上一座高樓,欄杆是最後的一道屏障,這樣,欄杆就分隔出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自我的世界,一個是外物的世界。

因此,它不僅從物理層面上,而且在心理層面上,將兩個世界分隔開來。

被欄杆分隔開的兩個世界,無法互通有無,因此,欄杆成為了人們寄託思念時最常用的背景。

比如,李煜《浪淘沙》: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後主寫這首詞時,身在他鄉,故國再也無法回去了。他憑欄遠眺,思念著故國的山山水水,心中無比悽楚。遠方是美好的故國,而自己卻身為臣虜,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兩個世界被一道小小的欄杆分開了,讓這首詞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

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悲劇故事,讓人心碎。在他們被迫分手後,陸遊寫了一首《釵頭鳳》給唐婉,唐婉看到後,也回復了一首《釵頭鳳》說:「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 難!」

唐婉在分手後,想寫下心中的思念,但欲言又止,只能倚著欄杆,流著眼淚,自言自語,讓人無比動容。

因此,欄杆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常用來表達閨怨。

身處深閨的女子,內心寂寞孤獨,只能登樓憑欄遠望,將思念訴說給永遠不語的欄杆。

比如李清照《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幹,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這是李清照懷念丈夫趙明誠所作,趙明誠有外任,李清照獨居青州,倚遍欄幹,卻只望見連天衰草,意境悽美。

欄杆這一意象,亦或是傳遞遠方的遊子對家人的思念。

如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詞人宦遊在外,倚闌思鄉,卻又想著佳人妝樓憑欄遠眺、誤認歸舟的情形。「闌幹」在這首詞中,已是一種彼此心心相印的意象。小小的欄杆,寄託著了詞人多麼深遠的思鄉之情。

二、抒發壯志:隨手可及的欄杆,成為了人們抒發壯志、排遣憤懣的對象

古代欄杆的高度一般是0.9-1.2米之間,這個高度十分人性化,是普通身高的成人可隨手觸及、倚靠的一個高度。

因此,正是這個特點,使得隨手可及的欄杆,成為了人們排遣憤懣的對象。通過欄杆,詩人們抒發著心中滿腔難酬的壯志。

比如嶽飛經典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又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早年曾參加過抗金的戰鬥,但此後一直被排擠,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他登上了賞心亭,看著落日,聽著聲聲雁鳴,拿著無法派上用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所有的欄杆。

除了「拍欄杆」,還有「捶欄杆」,比如南宋詞人吳淵《念奴嬌》云:

雲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欄幹捶碎,酒狂忠憤俱發。

詞人喝醉了酒之後,「捶碎」欄杆,報國無門的滿腔愛國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感到震撼。

同時,欄杆也成為了抒懷遣興的對象,詩人們或憑欄懷古,或借物言志,或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

王禹偁《點絳唇》:「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詞人遙望沖天遠去的大雁,想到自己宦海沉浮,懷才不遇,長嘆「誰會憑欄意」。

賀鑄《鴛鴦夢》:「莫倚雕欄,懷往事,吳山楚水縱橫。」

詞人勸誡自己不要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因為那重重疊疊的山山水水遮住了眼帘,對視圖的心灰意冷之情,都表達在「倚欄」的這一意象中。

欄杆,它的隨處可及,與人們如影隨形,人們或是憑欄長嘯,壯懷激烈;或是倚著欄杆,愁緒萬千。因此它成了人們排遣憤懣或抒發情感的對象。

三、表達雅趣:精緻華美的欄杆,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審美意象

李後主的絕命詞《虞美人》曰:「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其中的亡國之痛,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同時,從中也可窺見古代欄杆的精緻華美。

傳統建築分為屋頂、屋身、臺基三部分。作為臺基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人也常常將欄杆雕刻得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古代欄杆的細部雕刻很精緻,比如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築中,雕刻一般有雲龍、雲鳳、彩雲、蓮花、石榴、獅子等,顯得十分華麗。

如李白《清平調》: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這首詩描寫了唐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的情形,花在欄外,人倚欄杆,情景交融,雅趣橫生。

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亭臺樓閣一般都有精美的欄杆。並且古人常設置曲欄杆,曲徑通幽,給人帶來美妙的享受。靠近水邊的曲欄幹上常有木製座椅,被人們稱為「美人靠」。可以想見,悠悠水邊,一位古典美人,倚在「美人靠」上,靜靜發呆,讓人無限遐想。

在古詩詞中,這種曲欄杆,不再只是寄託相思,常成為一種審美意象,成為了文人士大夫流連忘返的場所。

比如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蝶戀花》:「獨向滄浪亭外路,六曲闌幹,曲曲垂楊樹。」一個夜晚,王國維遊覽蘇州滄浪亭時,看到彎彎曲曲的欄杆邊種滿了柳樹,感到十分愜意,以致於覺得自己只知讀書,辜負了如此良辰美景。

美人靠

結語

欄杆,一方面,憑藉其獨特的防護功能,使得它有了一種分隔物我的審美特徵,成為了古人藉以表達愁苦、憤懣、孤獨的意象;另一方面,其精美的形態與休閒功能,也使得它成為了文人們的心靈港灣。詩人們通過欄杆這一意象,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傾注其中,有了說不盡的詩意。

相關焦點

  • 一種有質量有意味的生活,總是與詩歌有關
    但媒體也告訴我,有人已經發明了寫詩的軟體,這說明有些人還是拿寫詩當回事的,否則費那麼大勁設計那個軟體幹什麼!媒體在談到詩歌接受現狀的時候,出發點往往是讀者,但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要說,詩歌存在的好與壞以及它未來的可能性,責任主要在寫作者身上,但媒體幾乎不發表關於詩歌寫作現狀(而不是接受現狀)的內行的討論,而寫作者,當然同時也是詩歌讀者。那麼不寫詩的人是否就與詩歌無關了呢?不是。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1915年,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翻譯了一本名為《華夏集》(Cathay)的中國古典詩歌文集。這本詩集出版以後,在英語世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它的出版立刻在英美詩壇掀起了翻譯中國古詩的熱潮,甚至它使中國古詩一度淹沒了英美詩壇」。
  • 一篇文章告訴你中西古典愛情詩歌的主要差別
    西方愛情詩中這種熱烈的追求,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十分少見,我們大多是閨怨詩、送別詩與悼亡詩。歸結其原因,大概是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在成婚前,可能連面都沒見過,談何愛情?即便成婚,丈夫又大多要參加徭役、上京趕考、外出經商,留得妻子獨守空房。唯獨在對方死後,才覺得人生中失去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寫幾首悼亡詩來紀念對方。
  • 汨羅「詩歌周」|吉狄馬加: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中國的詩歌傳統
    「大家都知道,汨羅和偉大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密切的聯繫,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偉大的中國詩歌傳統,因為汨羅是詩歌很重要的源頭,我想所有的中國詩人來到汨羅都有一種憑弔的心情,去感受偉大的詩歌傳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切。」
  •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建立文/張興泰(鴻碩)二、關於新詩形式問題既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音步整齊系統發展到五、七言近體詩,音步不整齊系統發展到詞和散曲須知,古詩也有韻律,只不過沒有近體詩那麼嚴格,那麼規範。沒有韻律的詩不是詩。自由詩給人的印象就是不要韻律,沒有韻律的自由詩當然也不是詩。「詩須廢律」(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形式都有它的約束力。中國的自由詩畢竟是中國詩,「自由」不等於不要格律,只不過格律不宜過嚴罷了。在這方面,魯迅先生曾指出:「白話要押韻而又自然,頗不容易。」
  • 詩人西川:不得不說,一些人憎恨詩歌是被網絡小編們帶偏了
    但媒體也告訴我,有人已經發明了寫詩的軟體,這說明有些人還是拿寫詩當回事的,否則費那麼大勁設計那個軟體幹什麼!媒體在談到詩歌接受現狀的時候,出發點往往是讀者,但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要說,詩歌存在的好與壞以及它未來的可能性,責任主要在寫作者身上,但媒體幾乎不發表關於詩歌寫作現狀(而不是接受現狀)的內行的討論,而寫作者,當然同時也是詩歌讀者。那麼不寫詩的人是否就與詩歌無關了呢?不是。
  • 花下銷魂,月下銷魂!70句銷魂古詩詞,是快樂還是憂傷
    憑闌總是銷魂處。湯恢:悵年華,不禁搔首,又在涯,彈淚送春歸。銷魂遠,千山啼禰,十裡荼種。薛紹蘊:記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門外卓金輪,日斜人散暗銷魂。龔自珍: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兩般春夢,櫓聲蕩入雲水。張翥:碧雲紅雨小樓空,春光已到銷魂處。夏完淳:多情皓魄,怕明宵、還照舊釵痕。登樓望、柳外銷魂。
  • 了解中國詩歌史的波浪曲線,搞懂為什麼清代詩詞會出現中興
    詩詞是文學,文學是文化的一個方面,而文化的起落在中國歷史傳承中跟隨王權的更迭起起伏伏,創造不同的高峰和低谷。中國詩歌史上有公認的的三個高峰,唐詩、宋詩、清詩。為什麼達不到?因為儒學哲學在明朝同樣乏善可陳,僅有王陽明一家獨大。而另一方面就往山水田園上走,抒發小情懷。詩的出路到底在哪?明朝文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總是在唐宋風格之中左右搖擺,找不到自己的路子。但是,在技法、理論、方向上,明朝詩人已經是作了無數次試錯,為詩歌的下一次爆發積累了巨大的經驗。
  • 吉狄馬加: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中國的詩歌傳統
    大家都知道,汨羅和偉大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密切的聯繫,到汨羅來就是來追尋偉大的中國詩歌傳統,因為汨羅是詩歌很重要的源頭,我想所有的中國詩人來到汨羅都有一種憑弔的心情,去感受偉大的詩歌傳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切。"這幾年,汨羅市委市政府致力推動詩歌的發展和繁榮,將詩歌引進公眾生活,詩歌已成為人們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 風騷原來不放蕩,銷魂一詞多主張
    在漢語言的詞語中,有很多比較有意思的詞,靜下心來慢慢推敲,你會感受到語言的內涵。歷史朝代不斷更替,文人學者著作逐漸增加,這樣就使得很多詞語的原意,在這些著作中慢慢發生了變化。而流傳到今天,有很多已經完全找不到原意的影子。比如「風騷」一詞,在古代就不是指放蕩,而「銷魂」卻是反義同詞。
  • 尋求二十一世紀詩歌發展的切入點:從探討現當代優秀詩歌流派出發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卞之琳卞之琳,漢園三詩人之一,曾是徐志摩和胡適的學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現於詩壇。卞之琳的詩受新月派的影響,又汲取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營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淺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文/高登權藝術品特別是詩歌作品主要是以審美意象為中心,從意象到意境,是每個詩歌創作者和閱讀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詩歌是中國最早的傳統藝術之一,它是一種語言藝術,而且是一種抒情的語言藝術。
  • 牽牛花為什麼總是逆時針旋轉
    牽牛花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中國人種植觀賞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宋代詩人危稹曾在其詩歌《牽牛花》中讚嘆道:青青柔蔓繞修篁,刷翠成花著處芳。詩中的一個「繞」字,形象地描繪出牽牛花成長時的樣子——一根又細又長的莖,纏繞著其他物體不斷向上生長。實際上,牽牛花作為藤蔓植物,它跟其他纏繞莖植物一樣,在生長過程中都會按照一個固定的方向呈螺旋狀纏繞向上。
  • 《掬水月在手》:詩歌衰落的時代,把古典詩詞的火種保留下來
    作為海內外公認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家,「唯一一位從民國傳承下來的詩人」,葉嘉瑩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研究、創作和教學,用一生的跌宕起伏,作為詩詞的註解,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她談詩論詞,以心印心,上溯詩詞創作之初的興發感動,以直悟配合詳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家。
  • 白浪情.詩詞講座第二課: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與詩歌語言(上)
    此課由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與詩歌語言兩部分組成。試圖通過解讀、剖析、點評、朗誦(MTV)、互動、思考題等形式,力求達到所預期的目的,使之基本理解此課的主題。第一部分: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現代詩歌有三個要素:語言,意境和韻律。
  • 上古天文常識——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華麗優美辭藻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者上帝(本意是指道教的昊天上帝,是中國神話中天的尊號,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此稱謂是舶來品,周朝便已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地地道道的國產稱謂)。在上古的文獻裡,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
  • 松峰仙河酒業之「松仙源杯」古典詩歌酒文化大賽徵稿啟事
    董事長張貴雄先生世代從事釀酒事業,採用「純糧、蒸釀、原漿」等傳統工藝,在傳承中精益求精,以「良心造良酒、好酒待好人」為創業精神,以「堅持品質、誠實守信、顧客至上」為經營宗旨,打造出一系列的良心好酒回饋社會。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
  • 中山市阜沙鎮公園仿木欄杆工程
    《整治方案》中提出,對無欄杆的臨水臺階,如其沒有水上交通功能,則在臨江側統一安裝固定式欄杆,特殊情況下可改為在堤頂設置,應閉合。  《整治方案》徵詢意見內容  方案一:加裝不鏽鋼護欄  對於中心城區人流密集的臨水臺階,建議加裝防護欄杆,欄杆高1.1m。優點是可與周邊景觀協調一致,且安全美觀、耐久性好。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粗覽其作品,覺得楊牧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講究詩歌意境美,其語言溫柔優美輕緩,情感含蓄細膩深沉。詩人以梅喻人,通過「屋裡有燈」「像臘梅的香氣的聲音」「翻書的聲音」,從側面烘託出屋中人美好的形象。與「屋中人」相對的是則是「四處一片寒涼」,既說明外在環境惡劣,又更加凸顯「屋中人」如梅花一般高潔的品格。詩歌的最後「若是 你還覺得冷」則重申外在環境「寒冷」,批判意味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