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8年4月8日,作為浙川新一輪扶貧協作幹部成員之一,林雷告別妻兒,來到四川巴中市平昌縣,踏上米倉山南麓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片土壤,開展為期三年的東西部扶貧協作。
平昌離青田一千七百多公裡。初到掛職地的林雷,便開足馬力投入到工作中。「8點出發去鄉鎮進行全天調研,中午鄉鎮就餐,晚上7點回辦公室整理調研材料,22點回宿舍。這是剛到平昌掛職的每天行程安排,用現在的話說比996還拼,因為我們前方工作組成員都希望用最短的時間了解縣情、社情,為兩地工作進一步開展協作工作,構建正向、有效的機制。」林雷笑著說。
麗水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平昌也是一方紅色的熱土。老區人民為了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當地百姓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普遍比較貧困,但是都很勤奮。林雷說:「他們有志氣,想幹好;有智力,能幹好。但是缺的是機遇和眼光。怎樣把浙江的先進經驗帶到四川,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是我最大的責任。」
作為援川的掛職幹部,林雷和援川的專技人員互稱「掛友」。可剛工作沒幾天,他和「掛友」們就不約而同總結了三大難關:飲食關、語言關、思家關。飲食方面的難關是預料之內,單位食堂裡燒的菜麻辣、多油,感覺菜都夾不下去。頭兩個月幾乎都是伴隨著腸胃炎症狀在過日子。第二大難關就是語言障礙,這是意料之外。這裡幹部、群眾平時交流亦或是會議,都是習慣用四川話來講,講快了根本聽不懂。他們風趣又可愛的說「講普通話多了會腰疼」,林雷和「掛友」們只能努力跟上節奏。
但是跟思家的情緒比,前面兩大難關似乎又算不了什麼了。思家的感覺,像是情緒無處安放般的慌亂。每當空落落的心情溢出來的時候,林雷就需要和愛人來一段「視頻療傷」,「聽著愛人訴說大兒子的學習進步、不到兩歲小兒子的可愛表現,電話那頭愛人總不忘鼓勵我繼續加油,努力克服各方面的困難,這時候我總感覺渾身又充滿了力氣。」
工作是排遣思家情緒的最佳處方!在家人的鼓勵支持下,林雷很快調整狀態,迅速走訪了全縣44個鄉鎮、街道以及發改、扶貧、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也分別在田間地頭、機關單位,向當地群眾和幹部進一步了解脫貧情況和產業發展現狀,扶貧協作的工作思路逐漸明晰。
定思路,明措施,說幹就幹,一幹到底。三年以來,林雷參與的青田前方工作小組在以產業項目扶貧為主體的格局下,充分發揮青田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突出綠色、有機、生態特色,圍繞產業合作、人才交流、商貿流通等10個方面深入開展扶貧協作,展現三大東西部扶貧協作模式,重點扶持平昌花椒、茶葉、鄉村旅遊「三大產業」,萬畝椒園、萬畝茶園逐步形成,帶動建成茶葉基地5萬畝、花椒基地6.7萬畝,惠及貧困人口2萬餘人;著力培育黨政幹部、企業家、新型職業農民「三支隊伍」,培訓幹部和人才3200餘人次,培育新型致富帶頭人200餘名,有效帶動1000餘個家庭增收致富;充分挖掘青田「僑」「商」潛力,辦好平昌青田農品雙創園(青花椒交易中心)、平昌青田進口商品城,捐資助學興建平昌青田伯溫小學 「三件實事」;通過平昌青田東西部扶貧協作,已助力平昌消除146個貧困村,3.9萬戶13萬人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5.12%下降至0.07%。青田與平昌兩地跨越千裡握手發展,通過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探索,東西部扶貧協作已逐步形成「輸血向造血」轉變的互利共贏的局面。
千裡巴江守,三年平昌春。林雷說,我們協作幹部正和當地扶貧幹部一道以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的工作姿態,譜寫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
人物名片:
林雷,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人,1983年9月生,浙江省2018年4月派駐四川掛職幹部。掛職任四川巴中市平昌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派出前為麗水市青田縣高湖鎮黨委委員、統戰委員、副鎮長。
信息報來源:麗水日報 文/丁罡 姚馳 劉奇
原標題:《扶貧協作 共奔小康 | 林雷:千裡巴江守 三年平昌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