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紅妝愛武裝

2020-12-24 中國軍網

編者按 「女民兵海霞面對複雜情況毫不畏懼,最終揪出了暗藏的特務,打垮了來犯的敵人,擊斃了匪首陳佔鰲,徹底粉碎了敵人侵擾海島的罪惡陰謀……」這是上世紀70年代電影《海霞》的劇情,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影片女主角海霞的原型就來自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連長汪月霞。

在海防線上,隊員們傳承著「愛島尚武、勵志奉獻」的海霞精神,續寫著「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的新篇章。今年6月20日,是該連建連60周年的日子,記者走進海上花園、百島洞頭,近距離聆聽老中青三代「海霞」人的心路歷程,猶如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三代女民兵共同的家國故事。

「守島即守家,國安才能小家安」

初夏的洞頭,海浪拍打著礁石,浪花在陽光下溫柔閃耀,天邊的一抹彩霞綻放著絢麗的色彩。

「民兵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最初扛著漁叉的漁家姑娘到現在匯聚各行各業的知識女性,『海霞』這面旗幟始終飄揚在東海上空,永不褪色。」今年已是84歲高齡的汪月霞一頭短髮,衣著樸素,說話仍舊中氣十足。伴隨著夏日的蟬鳴聲,她從箱子裡拿出一張張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本本手寫的筆記本,帶領大家開啟回憶之門,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上世紀30年代,汪月霞出生在溫州市洞頭縣北岙鎮一戶普通漁家。當時洞頭島是漁霸、土匪的地盤,漁民出海都要過「三關」:牌照關、海匪關和風浪關。「東海水,水連天,人民生活苦黃連,腳踏船板三分命,十家九戶斷炊煙」,這是當時洞頭舊社會的真實寫照。

苦難的日子讓漁家姑娘懂得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窮苦百姓,只有解放軍才是最親的人。1952年,解放洞頭的第三次戰役打響。戰鬥中,海島姑娘們自發組成了支前隊伍,汪月霞也是其中的一員。這次戰役中,女子民兵連的雛形悄然形成。而這一年,汪月霞只有16歲。

1953年,洞頭北沙鄉成立了武裝工作隊,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擁軍熱潮,人人爭著為部隊、為人民子弟兵辦好事,男的參加國防施工,開山築路,挖戰壕,修坑道,肩扛手提,揮汗如雨;女的幫助官兵洗衣做飯,養豬種地,個個爭先恐後,風風火火。這些出身貧苦的漁家兒女,把對舊社會的恨,對新社會、對人民子弟兵的愛融入高漲的工作熱情中。

「1958年,我們10個婦女組成了『十姐妹』班,生產、訓練樣樣往前衝,只要聽說部隊有事情,我們都不甘人後。」汪月霞回憶道。

有一次,聽說在虎頭嶼孤島打坑道的部隊戰士已經斷水好幾天,汪月霞就帶著幾個女民兵,頂著海上七級大風,給荒島上的戰士送淡水。為了防止船上的淡水被打翻,女民兵們硬是趴在淡水桶上撐了幾個小時……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這一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大辦民兵師」「全民皆兵」的號召,每個村都成立了民兵連。女子民兵單獨成立了一個排,汪月霞任排長。隨著女子民兵排的成立,女民兵的力量加強了,聯防聯訓、工作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大家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精力投入這項工作上。

身為排長的汪月霞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女民兵幫助部隊洗衣服、種地、養豬,有時還要和戰士們一起挖戰壕、站崗放哨。

「這張照片是1960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民兵代表大會時照的。在那次會上,我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汪月霞指著一張老照片回憶。

1960年4月,汪月霞作為民兵代表,出席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在大會上發言的民兵代表並不多,汪月霞是其中之一,她講了洞頭開展軍民聯防的做法、講了洞頭民兵巡邏值勤……

「當時去開會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期盼毛主席是不是能接見我們。」汪月霞說起這段經歷時,仍十分激動。

「那一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在懷仁堂等待毛主席的到來。毛主席不但接見了我們,還跟我們拍了集體照,我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在毛主席旁邊。」

「只見毛主席側過頭,對我們說:『你們都是武裝民兵,我這麼大了,到你們那裡去,你們收不收我呀?』這時,我們所有人已什麼話也說不出,只是一個勁地鼓掌,我們大家都是萬分激動……」

當汪月霞從懷仁堂出來的時候,一大群人圍了上來,要她談談感受。「感受確實很多,我是一個不懂事的漁家女,是解放軍救我跳出火坑,是共產黨給我新的生命。沒有毛主席和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那一夜,汪月霞激動得一整夜沒睡覺。

也就是在那次會議上,國防部以毛主席的名義授給民兵代表每人一支半自動步槍、100發子彈。「全場的人都鼓掌啊,比給什麼都高興,這支槍,當時部隊還沒配發。」

從北京回來後,汪月霞提出建立女子民兵連的設想。同年6月,女子民兵排擴編為北沙女子民兵連。連隊成立後,她們配合駐島某部海防六連搶修戰壕4500米、掩體51個,並連續18個晝夜堅守陣地,組成東海沿線的一條堅固的軍民聯防線,一心一意保衛祖國的東大門。

解放初期,海島女民兵不僅要承擔種地、養豬等生產勞動,還要參加軍事訓練,和戰士們一起挖戰壕,站崗放哨。海島社情不穩,汪月霞就鼓動女民兵,配合部隊開展巡邏,帶隊參加施工建設。「只要部隊有事情,我們必定自告奮勇。」回憶往昔,汪月霞臉上始終洋溢著熱情。

洞頭兒女奮戰一線,熱血故事不斷流傳。1975年,以汪月霞為原型的電影《海霞》放映後,洞頭海島女民兵的事跡更是傳遍全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女青年保家衛國。

「民兵也是兵,是兵就要練精兵」

1963年出生的王翠香,是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的第二任指導員。1978年的夏天,王翠香剛初中畢業,正在考慮是繼續升學,還是拜師求藝。正在這時,時任女子民兵連指導員的陳玉蘭找上門來,問她要不要參加女民兵。

王翠香當時沒有回答,畢竟當民兵的事過去想都沒想過。王翠香的母親卻非常樂意,連聲代女兒回答:「怎麼不想呢?當女民兵好哩。你要是不來,我還要送她去呢!」王翠香的母親是女子民兵連的第一代民兵,當民兵的歲月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歷史,這位平凡的母親對她的後代寄予莫大的希望,希望女兒能接過她手中的鋼槍,英姿颯爽地守衛海島,為國防建設作貢獻。就這樣,年僅16歲的王翠香成了女子民兵連的一名隊員。

進了連隊,便是訓練,女子民兵連的訓練非常嚴格、十分艱苦。為了母親,也為了女民兵的榮譽,王翠香豁出勁拼了。

「射擊中有一項速射項目,1分鐘內連續射完40發子彈,平均1.5秒射1發,中間還要側身裝壓30發子彈,動作稍不到位,或者是用力不夠,就會出現卡殼現象,那麼整個成績就泡湯了。」王翠香回憶,這個項目的訓練,單是練壓艙技術就累得筋疲力盡。為了儘快掌握要領,她常常在半夜裡偷偷練,練得手指流血、指甲撕裂。最後往往是連長下命令強迫睡覺才入眠。

那些日子,她很想家,但為了學好本領,很少回去。除了練射擊,她還參加了遊泳訓練。那時的洞頭,女同志遊泳還不被人理解,面對家人的反對,社會輿論的壓力,敢為人先的女民兵勇敢地邁出了闖海的第一步,王翠香是女子民兵連第一批被選中學習遊泳的。

訓練的條件很差,沒有教練,沒有救生器材。女民兵們動腦筋、想辦法,把兩根長長的毛竹綁起,一來做救生用,二來當訓練器材,下水時趴在毛竹上,雙手緊緊抱住毛竹,兩腳「撲嗵撲嗵」打起水來。也不知咽下多少苦澀的海水,曬脫了幾層皮,王翠香和姐妹們終於學會了遊泳,掌握了海上作戰的基本本領。

王翠香在女子民兵連迅速成長,入連一年後擔任班長;又一年,被提為排長,成為響噹噹的神槍手;幾年後,她被推薦任命為指導員。

有一次,女子民兵連參加原南京軍區比武,預選賽中遇到了強手。比賽項目是對抗賽50米、150米、250米不同距離,分別採用臥姿、跪姿、立姿3種姿勢,每人5發子彈。比賽到了最後關頭,雙方還有一個靶,也只剩下一顆子彈。而這時,對方已在速度上佔了先。如果雙方都射中或都射不中,對方將憑藉時間優勢取勝。洞頭女子民兵連最後一個出場的是王翠香,全連的希望都在她這一發子彈上了!

這場比賽,不僅是比軍事技術,更是比心理承受能力。這最後一槍,並不是孤身獨彈,她的身後,是整個女子民兵連!她飛速而又沉著地瞄準,仿佛溶進了母親的期待,連隊姐妹的囑託,觀禮臺首長的期望。

槍響,靶落。「中啦!」人群中一陣歡呼,而對方的最後一發子彈卻沒射中目標。觀戰的人們頓時議論紛紛,說:「還是洞頭女民兵厲害!她們的指導員射中了靶子。」

取勝並非偶然。這優勝的獎旗,凝聚著王翠香和連隊姐妹的心血和汗水。王翠香說:「海島女子個個英勇善戰,民兵也是兵,是兵就要練精兵。」

2007年,王翠香轉崗到北岙街道工作後,她的「王翠香便民接訪服務室成了群眾的「貼心娘家」,鄰裡糾紛、夫妻矛盾、生活瑣碎等大事小事,她總是耐心接待、認真解答。每年由她接訪的事情逾百件,每一件來訪都有回應和處理結果,群眾滿意度達到98%以上。如今,「王翠香便民接訪服務室」已經成為「海霞」文化建設的一個品牌。

「海霞展新顏,巾幗戰旗代代傳」

曾經,洞頭海灘並不繁榮;如今,黃金海岸風景如畫。島區在發展,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也在發展。該連已從過去一支普通的民兵連轉變成一支新型民兵支援保障力量,新一代女民兵正以昂揚英姿書寫新歷史。

汪月霞老連長的事跡,是每個在洞頭長大的女孩從小聽到大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現任連長陳盈盈也不例外。

從小聽奶奶講「海霞」故事長大的陳盈盈,17歲走出校門便加入了女子民兵連,一幹便是19年。

這些年,她帶領「海霞」姑娘們參加了各種封閉強化訓練。2011年,她和連隊其他15名女民兵到安徽參加3個月「班用輕武器應用射擊」強化訓練,她們是唯一一支女民兵隊伍,這是她記憶中最苦的日子。

「當時我們這些女民兵就是和男兵一起訓練,早上4點多起床,晚上9點多才能睡覺。」起初,總能聽到男兵們的質疑:「一群民兵,還是姑娘,能行嗎?」

這群20來歲的姑娘,每天在泥沙地裡摔打不下幾十次,身上處處是擦傷、淤青。別人都休息後,陳盈盈還要準備教案,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短短23天時間,體重就減了10多公斤。

「事實證明,我們這群姑娘真行!」男兵們的態度慢慢轉變,更多的是敬佩,陳盈盈說。

「連隊算得上是半個家了,只要連隊需要我,只要我還幹得動,我想一直幹到退休為止。」陳盈盈面露笑意,但話語鏗鏘有力。

現任女子民兵連指導員楊燕輝,是個皮膚白皙、幹練知性的85後女青年。2005年考入浙江警官職業學院,畢業後在溫州市洞頭區公安分局工作。2016年,洞頭區開展了一次民兵整組,從小就有參軍夢的她,毅然加入到了這個光榮集體。「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人,但能有機會穿上綠軍裝,也算是圓夢了。」楊燕輝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2016年10月,連隊組織封閉集訓後,楊燕輝主動向溫州軍分區請纓,帶領19名女民兵骨幹跨省到某部特戰訓練基地跟訓。時間短,任務重,高強度的訓練,加上一開始的水土不服,大家沒過多久身體都出現了各種不適。

面對艱巨的訓練任務和各種懷疑的目光,楊燕輝暗下決心:無論吃多少苦頭,都不能給「海霞」這面旗幟抹黑。為此,她帶頭自我加壓,一次次狠狠地摔打著自己,一次次在微弱的燈光下加練……在手槍特種射擊、踩繩攀登等課目訓練中,女民兵發揚吃苦耐勞、勇爭第一的連隊傳統,每天摔打幾十次,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但全程無人退縮。最終,19名女民兵全部通過特種部隊聯合考核。擔任女民兵特訓教官的班長張小洋說:「苦練特戰硬功不只是為了證明『海霞』不是花拳繡腿,更是為了讓自己守島履職更有底氣。」

去年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襲,風力強、雨勢大,對洞頭區造成嚴重影響。楊燕輝與連長陳盈盈帶領女民兵抗臺搶險,並投入到社區、村居的災後自救、重建工作。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楊燕輝至今還感到有些後怕。「當時狂風驟雨,許多商鋪廣告牌都被吹落砸在地上,我們一行12名女民兵正趕往海霞村村口救援,突然間一棵大樹被連根拔起,砸在我們身前的一輛停靠的轎車上。」「就在眼前啊,如果步子快點就是砸在我們身上,後果不堪設想。」陳盈盈說。

這些年,在楊燕輝的帶領下,女子民兵連還經常與地方單位開展共建活動,不僅如此還以「海霞」志願者、黨員志願者身份參與環境整治、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等志願活動。連隊黨支部先後獲得「百島先鋒」「甌江先鋒」、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2017年上半年,溫州志願服務「大數據」公布,女子民兵連志願服務活躍度排名全市第二。

庚子新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女子民兵連醫療救護分隊隊長陳虹,向所在洞頭區人民醫院第一個遞交請戰書,緊急馳援武漢。1月28日,幾經輾轉,陳虹抵達武漢已是深夜。次日接受為期4天的嚴格崗前培訓後,她被安排到武漢天佑醫院的隔離病房。

抗疫的日子裡充滿了離合悲歡,辛酸勞累見證的是人情溫暖。「9床患者情況危急!」一聲令下,陳虹馬上衝進了病房。這位肝癌晚期又不幸感染新冠的危重症患者,手術部位不斷滲血、滲液,血壓驟降,陳虹與當班同事立刻為患者開通了2條靜脈通路,快速擴充循環血量,並用沙袋為患者的傷口加壓止血。「你要鼓足勇氣,我們在你身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救治,患者生命體徵暫趨平穩。

一個星期後,患者病情持續惡化,不幸離開了人世。雖然見慣生離死別,但陳虹仍滿懷歉疚,「忘不了他那渴望生命的眼神,也許我還可以做的更好。」

「我們都是『海霞』人,愛崗盡責是本職,愛民奉獻是宗旨,我們會始終堅持下去。」這也是女子民兵連官兵的共同心聲。

歲月如歌,絢爛依舊。新一代「海霞」人永葆本色、牢記初心,勇挑重任,讓「海霞」精神代代相傳,讓先鋒戰旗在東海之濱高高飄揚。

攝影:時 慶

製圖:張 銳

相關焦點

  • 河南網紅少林俠女:不愛紅裝愛武裝
    不愛紅裝愛武裝 習武源自李連杰版《少林寺》粉絲量破百萬,迅速成為「網紅女俠」後,網友留言像雪花一樣,紛紛稱讚她「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拼實力」。為什麼延妍「不愛紅裝愛武裝」呢?家裡人一開始擔心我可能吃不了練武的苦,但是也比較尊重我的興趣,而且我父母也很喜歡武術,就想著先練練,說不定我會知難而退,誰知道我竟然堅持下來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習武之人都明白這條路意味著什麼。延妍也不例外,回想當初,延妍說:「確實很辛苦,無數次想過放棄,但是我也是很要面子的人,當初那麼堅定最終放棄感覺很丟人。
  • 「正劇花旦」羅憶楠巾幗不讓鬚眉 不愛紅裝愛武裝
    羅憶楠實力演員羅憶楠,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03級,一路走來,羅憶楠出演過不少正劇,飾演了許多革命人物,每一個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鮮活深刻的印象,每一次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為了塑造好這些歷史人物羅憶楠暗暗下了很多的苦工
  • 莊河女特警,不愛紅裝愛武裝!
    一晃已到知天命之年,感慨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在這大雨滂沱的午後,任思緒淺舞天涯,我習慣了在公安的工作中,做到對黨的忠誠與熱愛,對工作的敬業與奉獻,對群眾的關懷與溫暖,對違法犯罪的英勇與無畏,希望青年民警也能將這樣的公安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在滿含正氣的氛圍裡,不忘初心,夙夜在公,砥礪前行。
  • 不愛紅裝愛武裝:大唐霓裳羽衣中的一股清流,胡服傾唐
    唐代的昌明昌盛不在於他強悍的開疆拓土能力,也不是萬國來朝的恢弘霸氣,而是允許女扮男裝這種「異端」存在,這才是大唐包容萬象的開放精神之最好體呈現。霓裳羽衣舞2、不愛紅妝愛戎裝,是唐女們渴望自由獨立,想與男性比肩的心理反射在胡服騎射影響下,「女著男裝」成為中唐時期的流行風尚
  • 不愛紅裝愛武裝,歷數那些巾幗英雄!
    不愛紅裝愛武裝,歷數那些巾幗英雄!在熱搜上看到這條消息,一群20歲的女兵們,在經過了訓練之後成功駕馭了重達40噸的遠程火箭發射車。在視頻中,這些年輕姑娘們眼神堅定,行動利落,在參軍之前她們有的是主播,有的是萌妹子,但是參軍後,通通變成了堅毅勇敢的軍人,問起她們的想法,無一不是「我們想報效祖國」。真是應了那句詩「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 漫畫比動畫精彩,武裝少女裡你所不知道的世界,最愛的還是病嬌
    導讀:說起《武裝少女》這部動畫,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不太好,確實動畫截取的片段是漫畫裡在女子學院裡的劇情,而且對漫畫裡的很多內容都刪減了,所以整體故事很莫名其妙,現在談起來也只記得那幾個性格各異的帶刀少女了。
  • 《武裝神姬》中主題曲製作人員中你最愛誰?
    《武裝神姬》中主題曲製作人員中你最愛誰?武裝神姬,由KONAMI在2006年9月7日首次發售的可動式人物模型,基於MMS可動式人物模型素體。至今已發布十六彈。織田哲郎作曲、編曲織田哲郎,日本著名流行作曲家,兼擅音樂製作和創作演唱。
  • 印度反政府武裝、反殖民武裝、封建武裝、宗教武裝、極端武裝組織...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以便刪除) 以下印度各類武裝組織為筆者所搜尋到的資料積累整理,可能有些武裝組織現在已經消失或者合併,但每年還有新的武裝組織在產生,各武裝組織的人數是動態的,很難準確地統計,因此,印度的各類武裝組織始終是個動態性質的。
  • 不愛紅裝愛工裝?這位電網「女醫生」不尋常
    一旁胡海寧的同事告訴記者:「她就是這樣一位不愛紅妝愛工裝的團隊帶頭人。」胡海寧說,對於孩子的童言童語,她只能忙完工作再慢慢解釋,有時候解釋沒用,還得事後「補償」,但就算要帶孩子出去玩,她也不敢提前承諾,生怕在女兒心裡更加沒有「誠信」。 雖然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很大,但胡海寧從未想過退縮。
  • 你願意被武裝美少女們支配嗎?「武裝少女」宣布動畫化!
    你願意被武裝美少女們支配嗎?「武裝少女」宣布動畫化!動漫   黑神遊夜原作,神崎 かるな繪製的「武裝少女
  • 新兵同志,你不了解的兵種都在這裡!
    新兵同志,你不了解的兵種都在這裡! 她們不愛紅妝愛武裝 擒拿格鬥、攀爬索降、小組戰術樣樣精通
  • 不愛紅裝愛武裝——古希臘斯巴達婦女
    由於斯巴達男人長期待在軍營,斯巴達婦女自然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這點是同期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斯巴達人相對「晚婚」,女子大概要18歲以後才出嫁,這比同期其他國家至少要晚三到五年。最後,新娘一個人在不點燈的屋子裡等待著新郎的到來。婚禮當天,新郎仍然像平時一樣在公共食堂吃飯,晚飯後才能偷偷溜到新娘的房間,在短暫相處後,還得回營房和戰友睡在一起。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至少要持續到新郎30歲以後,以致大部分斯巴達男人可能還未在白天看過妻子就已經做了父親。據說這種秘密約會能讓夫妻雙方總是保持愛的火花,如果他們極度渴望對方的話,將會生出更加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