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之輩》就像這個直觀的片名一樣,講述了一群無名之輩的故事,他們是生活中渺小的小人物,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卻總是被人忽視。故事本身很簡單,導演故意用了多線敘事的手法,將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分開,中間還採用了插敘,構成了所謂的非線性敘事,增加了電影前期的喜劇效果。但正如喜劇大師陳佩斯所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隨著劇情的展開,人物背後的故事被一一揭開,人物的行為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電影主題得到了升華,使其成為一出荒誕的黑色喜劇。
本片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電影,為了深化主題,電影的整體畫面偏暗淡,渲染了壓抑的氛圍。同時,電影還用了大量鏡頭語言來表達一些隱晦的含義。電影結尾煙花大會上,學生和討債人亂鬥時,用了一系列的遠景鏡頭從不同角度刻畫了場面的激烈。
用了大量搖鏡頭,體現出鬥爭的的混亂和危險,如煙火大會上,債主高明看到兒子被打,挺身而出卻被擊中頭部,高明並沒有立即倒地,頭部眩暈的他搖搖欲墜,此處鏡頭也隨著擺動。
除此之外,警察抓捕波仔時,導演用一組跟鏡頭描述了波仔在行動中的神情,表現了場景的緊張。
在電影的聲音藝術處理與畫面搭配的藝術效果上,《無名之輩》也做的可圈可點。電影在對白上採取貴州地區的方言,如「你懂啥子」,「我愛你媽賣麻花情」等,使人物形象更貼近現實,體現小市民特點,這也正是很多喜劇電影常用的聲音構建喜劇色彩的方法。此外,電影的鏡頭處理中,也運用了大量聲音剪輯技巧,如馬嘉祺失禁時,導演將其吼叫的聲音延續到下一個鏡頭,正是運用了「L剪輯」的剪輯手法。
劇情上,電影主要塑造了四個角色:喜歡當大哥講義氣,內心善良的胡廣生,因為進城打工後,感到周圍人都看不起他,決定做一件大事證明自己,出人頭地;膽小,喜歡霞妹的李海根,需要足夠的錢才能回老家蓋房子,迎娶霞妹,收穫愛情;窮困潦倒卻堅持追查搶劫案的馬先勇,內心一直深陷之前無法自拔,想要找回自己的體面;言語刻薄卻內心脆弱的馬嘉祺,因為殘疾身體不能自理,一心想要尋死,維護最後的尊嚴。原本毫無關係的他們,因為一場搶劫案聯繫在了一起。他們是誰?他們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是失敗者,是社會泥潭裡一群掙扎生存的底層的縮影。
《無名之輩》中有一句:「你說為什麼有橋,因為,路走到頭了」。電影裡,現實的壓迫讓他們沒有了出路,他們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為背後,只為了找回自己的尊嚴。那他們最後成功了嗎?也不盡然。物質上,胡廣生最後也沒有幹成一件大事,李海根也沒有拿到足夠的錢,馬先勇也沒能重回協警隊列,馬嘉祺也沒有自殺成功。《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說:「我們繼續奮力向前劃,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電影中的角色也是如此。但情感上,胡廣生和馬嘉祺最後兩個可憐人收穫了惺惺相惜,李海根收穫了霞妹的愛,馬先勇收穫了女兒的理解和前同僚的認可,這又使得電影並沒有淪為一出徹底的悲劇。
也許這真是《無名之輩》所要表達的:我們不被關注,總有人憤怒,無奈,不安,所有的渴望也只是渴望,一切都沒有改變,這才是無名之輩。但不同的是,電影中的人物沒有選擇,而我們有。歐陽超說過:「相似就是不同」,這話不假,而人生有趣的地方也正在於此,你可以去預測,去幹預,去想盡一切辦法朝你最希望的方向邁進,盡力而為,才能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