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以「捉鬼」為玩法的新遊《恐鬼症》(Phasmophobia)上線,和其它類似的遊戲相似的是,這款遊戲同樣借鑑了人的心理恐懼因素。而有關鍵的玩法是,該作結合聯機玩法,可組隊搜集鬼魂出沒的證據,最終將證據賣給「抓鬼隊」。
怎麼樣,聽上去是不是和90年代香港殭屍系列電影集搞笑、恐怖於一身。沒錯,這款遊戲的精髓的確如此,既讓你魂飛魄散,又哭笑不得。
根據Steam平臺統計,《恐鬼症》已經連續4周佔據Steam周銷量榜的第一,而截止11月9日Steam評測數量達94853(其中Steam售出的包括78313),好評率達96.97%,堪稱黑馬級恐怖題材遊戲,而該作開發商Kinetic Games目前僅在Steam發布這一款遊戲。
值得欣喜的是,《恐鬼症》雖然當前僅以「搶先體驗」模式發布,但它最開始就支持VR模式,「沉浸式捉鬼」或許更能體現優勢。
該作魅力在於支持4人聯機式的玩法,就像是線下版的鬼屋遊戲,多人互動的樂趣不言而喻。下面,我們來看一下Steam裡遊戲玩家的評價。
一款瑕不掩瑜的獨立遊戲佳作
根據Steam玩家Aurora的說法,這是一款「一款瑕不掩瑜的獨立遊戲佳作」。
遊戲創新:本作與其他恐怖合作類遊戲相比,最大的亮點就是本作採取的合作抓鬼模式非常獨特,恰到好處地抓住了玩家「欲退還休」的心理特徵,讓人在探索未知恐怖的同時始終充滿新鮮感與刺激感,而不是單一的利用環境音效與畫面來達到驚悚的效果。
推薦人群:本作總體來說還是對得起這個發售價格的,建模粗糙、操作僵硬等缺點甚至都被其新穎的玩法所被人忽視,但是!本作既然主打多人在線合作,如果你沒有朋友可以一起玩那就是原罪:有朋友的話它是歡樂沙雕遊戲,沒朋友就只能是經典的「WDNMD我柜子動了我不玩了」。遊戲聯機推薦使用同節點的加速器,基本無延遲與掉包。
沒錢屋小鬼不找
dogsama狗哥則談到:一句話總結:「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為脫貧去捉鬼。白日上班,夜裡探屋,才知屋大鬼才多。橫批:沒錢屋小鬼不找」
《恐鬼症》是一款標準的美式捉鬼的套路,利用工具等方式來進行鬼怪的捕捉。跟咱們這裡通過道法來捉鬼完全不一樣。
這款遊戲勝在題材的有趣,玩法一開始就是服務於多人的,把原來的一個人不敢捉鬼,變為了多個人敢在鬼屋裡來個探險。我突然就明白了,為啥作死的片子裡都是一小隊三四個人一起探險的。這樣明顯膽子就肥了起來,心裡想的八成是,就算是真有鬼,還有其他人給我墊底呢,我一定是最後一個死的!
這款遊戲除了出現鬼的時候比較驚悚外,很多的時候還是比較歡樂的。尤其是在11月大作即將來臨前,大家可以在晚上開個群組,聊著天把這個遊戲玩著,樂呵一晚上,今天也就算過去了。就算起夜也不用害怕,畢竟咱們去的都是別人家的鬼屋。自己家怎麼可能有鬼呢,有本事我喊三聲,誰敢殺我,你敢出。。。(學姐無頭.jpg)
建模垃圾、創意嘗試、單人嚇人、開黑歡樂
友坑表示:《恐鬼症》遊戲算是冒險解謎的類型,核心玩法與其說是捉鬼,這個遊戲更像是通過條件猜鬼的類型,並通過證據獲得更多賞金。鬼的種類比較多,但只是配置的幾種條件不同罷了,比如回復的條件、溫度會不會變化、emf有沒有5級、帶不帶靈球等。這些條件和實際玩法基本沒有聯動,也不會給玩法帶來什麼變化。這種設計更像是diablo的隨機怪物詞條,但實際體驗卻有些機械枯燥。
遊戲的缺點非常多,BUG眾多、模型粗糙、玩法單一。遊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和鬼對話,實際上無論你自己說什麼,遊戲的鬼只會簡單的回覆,比如hello、die,而且無論鬼的模型是男性、女性還是小孩,聲音永遠只會是成年男性,且一點都不像是鬼。
合作,這款遊戲的核心要素
玩家HydRogen表示:這款遊戲不到50元的售價,十分對得起他的遊戲性。無論是喜歡恐怖遊戲,又或者沙雕遊戲的人群,都值得一試。儘管遊戲本身的質量並不算太高,但可以理解,沒有充足資金的小工作室能做出這種水平已經很了不起。況且最重要的是遊戲性,而不是質量本身。我個人十分怕鬼,但在網友的陪伴下,也大膽嘗試了一把,事實證明,在沙雕網友面前,鬼什麼的完全不是事。不過,既然是多人遊戲,推薦還是有朋友開黑最好。無論是單純走流程抓鬼,還是與沙雕網友歡樂,溝通都是很重要的成分。與野隊遊玩,通常不會有太好的遊戲體驗,雖然個別mod房除外,玩家的創造力實在是太出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