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襲來,全國劇場關閉。喜歡看演出的人們過去常常抱怨的劇場位置遠、堵車、吃飯不便、票價貴等問題,眼下都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 疫情之下,演出(演藝)行業遭到重創。當前,疫情防控仍處於關鍵時期。與此相應,全國各大劇場3月的演出都已取消。 位於疫情漩渦中心的武漢琴臺音樂廳,其官網顯示最早的演出計劃是在6月7日。
武漢琴臺音樂廳官網截圖
劇院演出的活躍度是一個地區文藝生活豐富程度的綜合體現。「演藝產業」更是在以文促旅、消費升級方面起到關鍵而獨特的作用。疫情之下,演藝行業更需要為「宅家群眾」貢獻文藝的精神食糧。然而,劇院關了怎麼辦?
每當行業受到衝擊,也正式修煉內功,迎接新機遇的「轉折點」。在這段特殊的時期,劇院紛紛拿出契合觀眾需求的方案和作品,發揮文藝作品撫慰心靈的作用,為文旅行業增加產品供給,為觀眾提供人文關懷的文化。這個春天,演藝行業不懼焦困,努力戰勝這場戰「疫」。
劇院關了怎麼辦?| 觀眾需求
宅家看戲也滋潤 - 「劇院去不了無需頓足捶胸,在家看視頻也是個很好的選擇。雖然少了現場的參與感,但多了幾分冷靜,不用公交地鐵,也省了時間,而且精彩之處可以反覆看。」——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師李遠達
名家名團解憂愁 - 「跟北上廣相比,瀋陽的演出相對少,我非常希望能夠在線看到名家名團的演出。尤其疫情期間,心情難免受影響,覺得緊張、煩,這時候更需要名家、大家的陪伴。」 ——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瀋陽分公司職員張華
機械複製無新意 - 「在網上看話劇,加點彈幕不香嗎?讓主演出來互動一下不香嗎?實在不行,稍微剪短點,來個精彩集錦也行啊!你跟劇場裡一模一樣的,讓我一個人在家上網複習一遍,真看不下去好嗎?畫面黑咕隆咚的,完全不是那個氣氛了。」 —— 「新浪微博網友「不造謠的拔草機」
演藝培訓不耽誤 - 「我是舞蹈愛好者,平時報班學舞練舞的,疫情期間,培訓班只能暫停,我就特別希望看到優質的教學視頻,能跟著學、跟著練。舞蹈這種東西,一旦不練,退步很快,這不是看幾個名劇欣賞能夠彌補的。如果能看到舞蹈家來分享些經驗、示範,那就更好了。」—— 山東濟南某事業單位職員、舞蹈愛好者曉陽
劇院自救攻略 | 一線乾貨
雲劇場 - 名家名團「登」雲端:把演出搬到線上,讓名家名團坐鎮「雲端」,可能帶來線下觀演所不具備的觀感。
疫情期間,江蘇大劇院從以往演出中精選了10臺由名家名團擔綱、上座率高的音樂會,投入與「江蘇有線」共同打造的「愛藝在線」平臺,觀眾可以在電視上點播,同時還聯合視頻平臺,在專區上實現手機端觀演,上線第一天的播放量就突破了15.4萬次。
江蘇大劇院 · 雲劇場
雲見面 - 線上線下「強」互動:線上與線下都是為觀眾、為劇院服務的,二者可以聯動,互相支持。
2月22日晚,廣州大劇院的線上直播平臺上,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聲入人心》節目年度首席王凱與粉絲「雲見面」,聊聊抗疫生活,唱唱歌,半小時的直播吸引了320多萬人次圍觀。這是廣州大劇院在疫情期間策劃的新玩法,「雲見面」邀請到的都是今年將在廣州大劇院演出的藝術家,一來讓觀眾看到藝術家生活中的另一面,二來也為疫情過後的演出做預熱,一舉兩得。
王凱直播時演唱《我的太陽》
雲培訓 - 在線藝術培訓是吸引新觀眾、拉住老觀眾的好辦法。通過精心設計的內容積累粉絲很重要。
山東省會大劇院很早就開始了線上藝術培訓,疫情期間特別策劃「宅藝起」線上藝術課堂,主要開展舞蹈和合唱的線上培訓。「宅藝起」的內容經過精心設計,細分受眾,既有針對劇院學員的專業課程;也有針對廣大藝術愛好者的普及課程。
田浩講解《大跳音程的歌唱訓練》
雲銷售 - 衍生品不是博物館專利,劇院也可以從自身的演出、名家名作、主題活動等資源中汲取文化元素來開發周邊。產品設計是關鍵,豐富產品種類,打造產品矩陣。
百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店裡,公司董事長、越劇名家茅威濤從藝四十周年特輯《返場》CD以及唱詞冊,印有誇張的、漫畫化的江南民調新版《三笑》人物形象的保溫杯、T恤衫等衍生品均在展示之列。其中,《返場》CD銷量最高,好評率100%,粉絲留言:「我有點小貪心,兩套籤名版!可以開啟無限循環模式。」「很贊,超級喜歡!還有一個伴奏U盤,真的是太滿意了。」「百越文創」的這些衍生品並非將某個形象印在日用品上這麼簡單,而是緊扣茅威濤、《三笑》以及「百越文創」主辦的各種戲劇活動主題來設計。未來,產品矩陣還將進一步擴大。
雲收聽 - 與劇院擅長的現場演出不同,線上內容要想受歡迎,必須遵守線上的「玩法」和規則,要有強烈的策劃、包裝意識。
上海大劇院微信公眾號推出「在線一刻」品牌,每期大約一刻鐘,藝術名家為觀眾講授古典音樂、芭蕾舞,賞析名家名作,形成了《聲色古典》《王博士的音樂之旅》《古典芭蕾的繽紛世界》等系列。上海大劇院2006年就開創了公眾藝術教育品牌「上海大劇院藝術課堂」,也曾選擇觀眾反饋好、系統性較強的課堂內容錄製音頻,經過剪輯、加工,上傳到音頻平臺。疫情襲來,上海大劇院按照適合在線聆聽的節奏、時長,對這批音頻進行了篩選和再剪輯、再加工,專門製作開篇語,形成3個系列,從2月17日起持續上線。
雲運營 - 對於劇院來說,「玩轉」線上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鑄成的,關鍵在於注重日常積累,打造一支專業的策劃、執行、運營隊伍。
江蘇大劇院非常注重藝術傳播渠道的持續運營。目前,從演出版權洽談、教育活動策劃,到線上內容策劃、製作、發布、推廣,江蘇大劇院已經梳理了一條較為完善的生產流程,各個生產部門各司己職,組建了「雲劇場」制播團隊。同樣,廣州大劇院也從劇院開業之初,就組建了專門的新媒體團隊,從運營劇院官網擴展到運營維護微信公眾號以及其他平臺,擁有豐富的經驗。
提前想、日常做,很重要 | 專家思考
文化活動策劃人 曾偉:注重線上內容生產、傳播應該作為豐富劇院業態和內容輸出渠道的常態工作來抓。操作方法要變被動為主動,不能簡單地上傳了事,而要根據網際網路的特點,做專門的策劃,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獲取「用戶畫像」,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輸送,完成線下舞臺演出所無法實現的文化功能,這將為劇院、為文藝行業帶來諸多好處。譬如,中國的部分古典藝術從業者是把藝術當做一門活計,可以幹,但對其中的門道,未必了解很多。讓廣大古典藝術從業者多試水線上培訓、見面,教學相長,對提升從業者業務能力有幫助,長遠看,劇院、觀眾等都將從中受益。
中國舞美學會會長、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曹林:過去我們認為,舞臺藝術尤其是戲劇藝術,是一種面對面交流的藝術,必須發生在劇場中,從創意策劃到排練、合成、演出,每一個環節都有成規。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戲劇的創作、呈現可以有其他方式。文藝界應該以更長遠、積極的眼光從疫情影響中獲得反思,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前些年,中國戲劇界有些年輕人提出了直播戲劇人在規定情境下的生活片段等創意,這類創意融合了戲劇、影視、真人秀甚至行為藝術等不同概念,很有前瞻性和先鋒色彩,可惜由於資金等原因,未能落地。當藝術走在習慣的路上,創作者、觀眾、管理者都「懶得」考慮突破,也未必願意承擔突破帶來的潛在風險,然而疫情告訴我們,也許是時候做一些改變了。(來源:文旅中國客戶端羅群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