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案例:「也許是因為朋友的許諾,也許是因為我對朋友的信任,或許自己也想要有所轉變——我並不知道真正原因所是,我跟著朋友走進了五星級酒店的培訓課堂。每個老師激情滿懷地述說著自己助人自助的親身經歷,讓我倍受鼓舞,從此我開始了自己的傳銷人生,向每個我接觸的人傳播我們的理念,銷售著我們的產品。恍惚間,七個年頭已過,不僅沒有賺到錢,老婆和我離婚了,親人朋友遠離了我,孩子也不認我這個父親了,我現在一個人寄居在異國他鄉。我隱約感到了自己的人生因此幻滅了,我覺得自己已經燃燒殆盡。雖然想過收拾舊山河,從頭再來,可是我沒有了激情,整天活得沒有生氣,要麼悔恨當初,要麼憤世嫉俗,要麼呆若木雞。老師,幫幫我,讓我走出苦惱吧!」
也許你並沒有遭受七年之苦,或許你在那七年的時間感到滿足,你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思想投入到那些虛幻的希冀,你遵循著傳銷之路,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展開了激動不已的事業,指望著這麼做能夠帶來一些偉大的事情,幫助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的人生。今天,你似乎仍然不知道什麼原因,然而卻終於發現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徹頭徹尾的虛無——也許你並不感到虛無,還在想著要收拾舊山河,從頭來過,只是自己累了。可是,你已經沒有了一切,你所有的希冀和憧憬,你為之奮鬥的事情已經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了,你的激情也已經燃燒殆盡了。
讀者朋友,請你不要為來訪者的事情發笑,一笑而過並沒有解決問題。你難道不知道這些情形嗎?你難道不也是其中一分子嗎?你難道不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嗎?你難道不也似曾或正在追尋著某些信仰的道路嗎?你也把自己的熱情、精力、生命全都奉獻其中,或者體會到和來訪者一樣的感受,或者爾後你會感到幻滅,也會意識到自己蹉跎了人生歲月。也許你已經幡然醒悟,走向了創造的人生。不過,會有另外無知的傢伙將會效仿,他會繼續你所走過的路,他會給那一堆無價值的東西添加砝碼。如果他也筋疲力盡了,仍然會有再一個你接過你們手中的接力棒繼續下去。所以,問題是如何防止繼續有愚蠢之人落入到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中去?這裡所說的無意義,是指沒有深刻的、永恆的涵義,意味著沒有洞悉事實所是。
直到今天燃燒殆盡止,來訪者都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就去參加了那場培訓,可是他在課堂上卻備受鼓舞——不管課堂上的內容觸痛了來訪者內心的痛處,還是幫助來訪者虛設了夢想,反正來訪者一定是被現場的氛圍給感染了,點燃了他內心的貪婪。我們不用過多考慮現場情況所是。假如來訪者沒有為了獲得什麼,假如來訪者沒有渴望有所成就,假如來訪者沒有渴望變得如何,假如來訪者沒有去認同——這些都是貪婪的本質,並且顯然當來訪者內心是充實的,這是可以辦到的事情,那麼來訪者也許就能夠識破現場人為製造的痕跡,就不會甘願被欺騙,也不會自欺——也許來訪者對這種正在發生的過程完全無知無覺,然後再去欺騙他接觸的人七年了。
那麼,一個人什麼時候會欺騙自己呢?只有當有什麼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或者他人身上時,把某個經驗強加在別人身上,抑或自己去依附於那一經驗時,欺騙顯然意味這個。只要他通過依附、通過認同、通過想要說服別人的欲望而去對某件事情進行解釋,就會出現自我欺騙。你難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自我欺騙嗎?存在某個事實,你試圖對它進行解釋,以便符合自己的既定利益,符合自己的意願,於是便有了自我欺騙的過程。當你沒有去面對事實,當你根據自己的記憶去對事實進行解釋,立即就開始了自我欺騙的過程。當你有了某個自我投射出來的幻象並依附於它,當你對它進行解釋,在解釋的那一刻,欺騙就開始了。
時至今日,來訪者還在後悔當初,依然還在進行著自我欺騙,因為,後悔意味著來訪者活在自己以往的記憶裡,對現實的生活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意味著他沒有對自己現在的生活負責,所以,他依然在繼續地欺騙著自己——他的憤世嫉俗也可以佐證這一點,因為,他沒有去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憤恨情緒,而是拿著世俗做幌子,冠冕堂皇地逃之夭夭。當一個人處於這種狀態時,他的死寂還能獲得重生嗎?它能夠洞悉自己的情緒困擾,理解自己做過的事情,然後去追求更新嗎?這便是問題所在。
當一個人激情不再,熱情已經燃燒殆盡,活在記憶裡悔恨當初,已經憤世嫉俗,生命沒了彈性,已經垂垂老去,他能夠再獲得新生嗎?我覺得可以。假如他能夠敞開心扉去接觸自己的悔恨情緒,能夠認識到他就是悔恨本身,假如他甘願平凡,做一個無名小卒,能夠理解貪婪的本性,假如他能夠做到真正地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本來面目,能夠領悟自我欺騙的心理過程,假如他能夠靜靜地坐下來,探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全部涵義,假如他能夠意識到理想只不過是自己內心投射的產物,妨礙了他去認識事實所是,假如他能能夠明白這一切,不再朝著其它方向努力,既不去譴責、也不去認同、更不去辯護,而是與之共存,那麼他就將迎來新生。倘若他知道自己做一件嚴重錯誤的事情,若他真正地認識到了這個,那麼這種覺知顯然就是光明。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覺知的智慧,也沒有耐心,或者無法默默地、沒有任何怨言地去接受自己所做的事情。我們唯一知道的便是自己浪費了生命,渴望獲得新生,急切地想要抓住新事物去證明自己。當我們還沒有徹底地實現覺知,而迫不及待地去抓住新事物的時候,我們便會再一次地被裹挾而去,再一次的失落,重新走回老路。認識這整個過程,意味著耐心和覺知,這需要懷有深深地熱愛,這需要相當的智慧,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不要再有任何更多的嘗試。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展開正確的思考,我們才能展開正確的行動,我們才能帶著有創造力的心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綻放自己美麗的生命!
文章作者:Jen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