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這部電視劇裡面,主要就是圍繞著宅院裡女人們的成長與婚姻展開的,向我們全方位展現了,在封建社會,女人們想要獲得幸福,是多麼地艱辛與不易。在封建社會,男子不管嫡庶,都可以去考功名闖社會,但是女子就不同了,她們依傍的是嫁一個好人家,在婆家能與丈夫舉案齊眉。她們一輩子的幸福,都維繫在她長大後,嫁了一個什麼樣的婆家,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丈夫,遇見好的還好,遇見不好的,也必須忍耐,萬一被休,自己沒有活路,娘家也被連累的面上無光。
可見封建社會,對女性有多麼的苛刻殘酷,再對比今天,女性的地位已經天壤之別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另外一部電視劇《大宅門》,在這部電視劇裡,也深刻體現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迫害與殘忍,這部劇裡面,最悲情的女性人物,應該是楊九紅了,她從小就被奸惡的哥嫂賣進了窯子,倚門賣笑多年,成了青樓的頭牌,一朝遇見了白景琦,被他身上那狂傲不羈敢作敢當的氣魄所吸引,用自己積攢多年的體己,替自己贖了身,主動追隨了白景琦。
看似她的人生終於柳暗花明,而實際上,是走入了另外一個囹圄。在白家,她不僅被搶走了女兒,始終得不到宅門的承認,還時時刻刻忍受別人歧視的目光和自尊被踐踏,最後她什麼都不求了,只希望女兒白佳莉喊自己一聲媽,但是等到白髮蒼蒼,等到女兒帶著外孫女遠走他鄉,都沒等來這一刻,最後她絕食而死,異常悲涼。
她的婆婆白文氏,能對敵人以德報怨,能對被休被糟蹋的小姑子體貼照顧,也對所有夥計僕人寬和體恤,唯獨對楊九的態度紅比刀還要狠厲,一踩到底,對她尊嚴的踐踏,人格的侮辱,骨肉親情的斷離,使得剛開始那個鮮活爽朗的楊九紅最後變得尖酸刻薄乖戾異常,逐漸偏執極端,最後悽涼的死去。
以前覺得白文氏,強行抱走白佳莉太狠毒,太不近人情,但是看了《知否》之後,漸漸明白,在封建教育下成長的白文氏,這麼做也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吧?那時候社會分三教九流,而娼妓是最末流,如果讓別人知道孫女是跟這樣一個媽長大的,那麼白佳莉長大後,到了擇親的年紀,哪家敢來求親呢?原本白佳莉就不是正妻嫡出,是小妾庶出,況且楊九紅當時連妾都不是,只能算是一個外室,還是暗門子出身的。
在《知否》裡面,嫡庶尊卑有別,高門大戶結親,不僅看嫡庶,還看姑娘是出自貴妾還是賤妾。明蘭雖然是庶出,但好在是在身為永毅後獨女的祖母身邊長大的,她母親也是家世清白的妾,所以擇親的時候,開明的人家,也會高看明蘭一眼的,對於明蘭的終身大事來說,這是一個加分項,很可能決定明蘭下半生幸福與否。
在《紅樓夢》裡面,探春精明強幹有決斷,理家能力強文採又出眾,她從小就養在祖母和正室太太王夫人身邊,與倒三不著兩的親娘趙姨娘生疏冷淡,但她暗地裡也長長自傷自憐自己是姨娘養的,鳳姐也激賞探春的才幹,看到她理家時候除弊興利的種種手段,忍不住讚嘆「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她不錯!」但隨即,鳳姐又替她傷感惋惜,說:「可惜她命薄,沒託生在太太肚裡。」而趙姨娘還不是外面來路不明的妾,她是賈府的家生子,算是良妾的。
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名門望族對女子的出身有多看重,而白文氏生在封建社會,又是一個有決斷有遠見的人,更是深諳此理,白文氏也是心疼孫女,在為孫女的長遠做打算,她強行抱走白佳莉,還給她改了名字,不純粹是為了打壓遏制楊九紅,更是為了白佳莉的未來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