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經教育部批准,由中央電化教育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副校長陳麗,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副館長楊非,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輪值總裁吳曉如,以及教育部相關司局領導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講話中強調,當前隨著深度學習算法在語音和視覺識別上的不斷突破和大數據的應用,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人工智慧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構建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終身化教育體系,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智能教育的核心,是推動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要總結經驗,補齊短板,腳踏實地地推動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發揮智能技術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獨特優勢,發揮教師在利用智能技術開展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真正提供更加適合的高質量教育。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講話中提出新技術賦能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正在轉換教育發展的動力結構,推動一場貫穿「教、學、管、評、測」全空間、全維度、全場域的大變革,實現對傳統教育的理念重塑、結構重組、流程再造、文化重構,逐步形成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新生態。準確把握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重點要抓好四個環節: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深入一線研究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致辭中展望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他指出未來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造力,但師生負擔過重,創造力無法解放。人工智慧過程化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智能推薦,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師生減負增效。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突破,諸如國際領先的OCR識別技術、中英文作文智能評卷、自然語言理解,助力實現以過程評價支撐教學改革、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材施教,以及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教育均衡。劉慶峰指出「未來不是屬於A.I。,而是屬於掌握A.I。的人類。」
主題論壇:教育未來因A.I。而能
面對新形勢,應對新需求,如何加快發展更高質量的教育、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更加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在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主持的「教育未來、因A.I。而能」主題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作了題為《教育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挑戰》的主題報告。顧先生就後疫情時代,未來教育的走向,學校和老師如何應對做出了闡述。他提出,首先,教育觀念要轉變,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其次,加強教育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改變;第三,吸取這次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經驗,真正把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第四,老師需抓住教育內容的重點,並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和心理。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和科學教育,改善學校管理。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吳曉如以《人工智慧助力「做最好的自己」》為主題,介紹了面對當前師生負擔過重、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學生難以得到個性化培養等問題,科大訊飛教育解決方案如何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識別人才、賦能老師、智能評價、助力學習,促進教育公平。以識別人才為例,通過問題結構、圖譜構建,形成深度知識能力畫像,再進行學科潛能和專業興趣雙核測評。基於深度畫像則可以幫助每一個孩子科學規劃最優學習路徑,實現個性化學習。
分論壇:新技術時代下的未來教育
教育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既從知識傳授轉變為以能力為本,讓每一個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擁有應對未來各種挑戰的核心素養。在5G、人工智慧、大數據蓬勃發展的新技術時代下,未來教育應該怎麼做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發表了題為《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常態》的主題演講,演講中提到,並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能夠在教育領域找到應用點的,抓到邏輯起點的。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它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技術的應用本質上是要落腳到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考慮技術在什麼樣的場景下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好的。吳穎惠院長呼籲稱,希望我們更多的人來研究智能化的評價工具,為過程性評價服務。
(文章來源:億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