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鬼節,中西方人都怕鬼,為何行為差異如此之大?

2020-12-19 騰訊網

心中有浩然氣,自然不用怕任何怪力亂神。不沾染邪性濁氣,自然平安。

原創/醉裡看賤 2020.09

鬼,神秘,恐怖。鬼在人間有種種說法,上到青天,下至黃地,風雨雷電,奇景虛幻,說古論今,處處皆有。鬼這東西,是個神秘而又恐怖的產物。中國的鬼偏向於想像力,西方的偏重於一定的事實根據。中國的黑白無常白骨精之類等等,種類特別多;而西方只有吸血鬼和殭屍。中國的鬼攻擊方法多,上天入地,隱身瞬移附身各種牛叉, 老外的鬼只有物理攻擊,藉助工具,牙齒爪子之類。

中西方因文化差異,自然會造成鬼形態上的差異。其實,中西方人對於鬼都是很害怕的,但因文化差異,其怕鬼造成的行為態度上的差異簡直有天壤之別。

01中國人敬鬼神而遠之,惹不起躲的起!

古人有種說法說「鬼」是逝去的祖先,又有另外的說法說是遷出祭壇的先祖被稱為「鬼」。到後來,有人又把「鬼」解釋為「歸」,說是人死之後回歸天地,魂魄消散天地並不是消失,而是升天或落地。後來因為這樣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各種祭祀。我國的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又叫「鬼節」。據說,在這一天,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爭先恐後地來人間逍遙,找些好吃好喝。因為大家怕鬼,所以一般認為中元節最好別出門,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民間習俗,中元節這天最好少出門,特別是不走夜路,如果外出,千萬不可去河邊、水邊這類的地方。因為怕鬼,中國人在中元節這天,採取的是迴避的態度,孔子也講「敬鬼神而遠之」。02

02西方人與鬼打成一片,怕你就扮成你!

奇怪的是,對於西方的鬼節「萬聖節」,為什麼卻要裝神弄鬼的狂歡和胡鬧呢?西方很多民族也會在萬聖節前夜搞慶典聚會,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聖夜看作盡情玩鬧。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

難道,西方人不怕鬼嗎?不怕鬼傷害他們嗎?其實,西方和中國人一樣也是怕鬼的。據說這萬聖節那天, 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 ,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

看來,中西方人都是怕鬼的,只是因文化差異處理的方式不同罷了。中國人怕鬼,是「敬鬼神而遠之」,怕它,就選擇了迴避;西方人也怕鬼,因為怕,所以他們裝成鬼,裝扮的比鬼還嚇人,從而嚇走鬼魂。同樣是怕,因為思維和文化差異,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總之,天下人都氣正心丹,心昭日月,鬼就從人的思維中溜走了,只要世上人不去鬧鬼,不鬼鬼祟祟,不心懷鬼胎,不做虧心事,天下人間還有什麼鬼呢!

相關焦點

  • 鬼都被西方人玩壞了,萬聖節為啥不像中國人鬼節那樣,敬重鬼魂?
    但對待死者問題上,中西又產生了巨大差異,中國對鬼更尊重和敬畏,西方則把鬼節當成過年。 一、鬼的出現 鬼,恩格斯下過定義: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構造,受夢中影響,產生了特定觀念……這就是靈魂不死,鬼(或者說靈魂)就是人死後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見,鬼就是一個被構思出來的概念。
  • 大王不高興:身為閻王卻怕鬼?這部漫改番為何如此飽受爭議
    還挺有意思的,以中西方神話故事裡的人物為原型,卻以一種新穎的吐槽方式展開敘述,那麼這部飽受爭議的動漫具體講了什麼,為何遭受如此多的非議,讓我們來進一步具體分析。然而作為閻王的她卻極其怕鬼?於是被鬼包圍的沙雕閻王的歡樂日常就此展開?但這被從西方地獄遠道而來的撒旦與路西法所帶來的陰謀打破了……被親父王丟到凡間去練膽的閻小羅,與為了自己的陰謀而行動著的撒旦與路西法,再加上其他相關的人物如閻羅殿眾人、鬥戰勝佛孫悟空、哪吒等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為什麼隆回人過鬼節要吃鴨子?這些禁忌好多人都曉不得!
    為什麼隆回人喜歡過七月十四? 如此習俗後來便一直延續下來,這就是隆回人七月十四過「鬼節」的由來。 在隆回,鬼節的那天晚上,有些人會買一些紙錢,然後到路邊或者是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在地上畫個圈圈,倒水飯,為死去的先人燒紙錢,以表祭奠(當然這種汙染環境的行為今年已經被禁止了)。
  • 農曆七月十五 鬼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
  • 2018鬼節禁忌介紹 在傳說中鬼最怕這些人
    2018年鬼節明天就要到了,這個節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它流傳到現在的禁忌事項也有很多,除了這些需要忌諱的事情鬼節還有很多的特色食物。   1、忌披頭散髮睡覺: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 cos的精髓是緊扣主題,所以那些萬聖節扮公主的都是loser!
    中國鬼節,你不一定會被鬼嚇到。西方鬼節,很有可能會被人嚇死。中國鬼節,朋友會告訴你:晚上別出門。西方鬼節,朋友會問你:今晚,約嗎?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同樣是過鬼節,為什麼西方玩得這麼嗨,中國鬼節卻這麼萎呢?
  • 鬼節說鬼,人鬼神之親,你知道誰永世不得超生嗎?
    七月半,鬼亂竄。今天是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今天是一年中人鬼相親的日子之一。——互相親近,不是人鬼戀愛。另一個人鬼相親的日子是清明節。兩個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是人去找鬼,中年節是鬼來找人。
  • 「學思平治」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
    中國古代哲學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中國先賢認為,同與異既是相對的,也是一體的,還是相互轉化的。老子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中國與外部環境的變化互動本就是一個相生相成的過程。只看到差異性,忽略統一性,是難以生存的。事物是按照「差異—趨同—新差異—再趨同」的規律發展的。
  • 中元節VS萬聖節:東西方分別搞的是什麼鬼?
    不論是從哪一個宗教角度去看,「鬼節」在中華文化中都是與祭祀已死去的祖先及亡靈有關,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至今,雖然人們過節方式已經與時俱進,不需再嚴格遵守舊時那般面面俱到的規矩和習俗,但「鬼節」在中國人的文化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嚴肅而莊重的節日。
  • 清明節:中國古代的諸多「鬼節」,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中華神秘文化#清明節就要到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古代的「鬼節」。所謂鬼節,顧名思義,就是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亡靈)的節日。全世界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鬼節。在中國,一年中的鬼節不止一個,今天大家比較熟悉的,主要是清明節和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關於清明節和中元節的形成,歷來有很多說法。
  • 大學英語教學中,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並運用
    因為英語詞彙的含義如此不同於漢語思維的直譯義,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把詞彙講解的重點放在詞彙的文化差異上。英語語言的諺語、成語、習語的熟練運用是一個人英語是否地道的重要標準,熟練的運用諺語、成語、習語也會使日常的交際和寫文章水平得到提高。
  • 中西方俠義文化的差異——梁山好漢與俠盜羅賓漢的差異性比較
    二者的差異1、群體與個人從兩本書名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2、"人治"與"人道"《水滸傳》中有不少關於血腥、暴力的描寫,使得小說內容充滿野蠻性、破壞性。 武松殺嫂、血濺鴛鴦樓、宋江殺閻婆惜都是一些極端血腥的復仇行為。 這種以虐殺反映了中國綠林英雄的局限性。而羅賓漢雖然也劫持有錢人、騎士和僧人,卻從不亂殺無辜。
  • 《大王不高興》開播,閻王怕鬼,地府招安,了解東西方地獄差異
    主人公閻小羅是一個新晉閻王,但是有個致命弱點——怕鬼,所以為了鍛鍊膽量,被老閻王送去人間練膽,然後一步步地破解路西法和撒旦的陰謀。這個故事跟以前的中國神話故事不同,凝聚力中西方的地獄神話故事,鋪展開了一個很大的,很有腦洞的地府世界。
  • 七月半為什麼會被稱為「鬼節」,「鬼節」的歷史由來
    七月半也被稱為中元節,道教中稱它為「鬼節」。為什麼要稱它為「鬼節」?難道真的有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鬼節的歷史由來。根據《易經》記載,「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秋收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人們舉行向先祖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新鮮的農作物供祖先享用,然後再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品嘗,並且祈禱來年能獲得好收成。
  • 看看中西方社會的人格文化差異
    中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主要是因為中西方的人所秉持的理念與操守不同,而不同的理念操守又因文化差異得以分化。現在,我們將以東方人的操守準則中的「君子」與西方道德理念中的「騎士」相比較並推論,得到東西方的人格文化差異。
  • 中元鬼節後續:鬼是怎麼吃飯的?鬼喜歡吃什麼美食?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這個時間也是剛剛過去,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大家都會想到的就是一個名詞:鬼。那麼大家知道鬼是怎麼吃飯的呢?一般鬼都喜歡什麼樣的美食呢?說起「鬼是怎麼吃飯的?」很多人會直接想到了《千與千尋》裡面的無臉男,或者是《聊齋》裡面挖人心肝的那些童年陰影。但是根據老人們的講法,鬼的飲食方式其實是吸收「精氣」,也就是抽離實體食物中的某些我們人類看不到的東西。老人們的說法總是更讓人覺得和生活離得很近的,雖然沒有太多豐富的辭藻和曲折的懸疑劇情,但是總能給小孩子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 農曆七月十五眾中元節,為什麼在民間又被稱為「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七月半,是我國的中元節,俗稱為「鬼節」,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節也是佛教舉行盂蘭盆會的日子。那麼鬼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節,你知道嗎?「鬼節」承擔的祭祀意義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 因為怕鬼,我被送進精神病院:怕鬼的人,潛意識都在害怕什麼?
    01你害怕不是鬼而是你內心的秘密其實,怕鬼只是表象,真正的恐懼藏著她的潛意識裡。心理學認為,我們日常「有意識」的念頭佔 5%,只是冰山一角,其餘 95% 都是隱藏在水下的潛意識。人性的秘密,大多都藏在潛意識裡。
  • 權力與妖魔:皇帝們為什麼怕鬼?
    大周如意元年(692年),七月,鬼節期間。這一年,是武則天廢唐立周,自立為皇帝的第三個年頭。在神都洛陽,大力崇佛的武則天,在這個七月,在洛陽城南,舉行了大型的盂蘭盆會。實際上,殺人無數、心狠手辣的武則天,也是禮佛最盛之人。
  • 為何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都在這一天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民間傳統鬼節、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這麼多節日都是在同一個日子——每年的七月十五。這不免讓人產生好奇,這麼多節日都在同一天,它們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嗎?從本質上來說它們就是同一個節日——鬼節,只是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性,才分別有了不同的名字,其中中元節與清明節、寒食節共同構成中國三大傳統祭祀節日。既然是鬼節,又關我們世人何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