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長江之濱的北固山,甘露寺始建於東吳,因建立於東吳甘露元年(256年),故名。因三國時期劉備入吳求娶孫權之妹而聞名。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讚嘆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圖為甘露寺全景。
甘露寺鐵塔,位於北固山主峰東南面,始建於唐寶曆元年(825年)衛公李德裕建,為石塔,原名曰「衛公塔」,宋代重鑄為鐵塔。全部以鐵仿木構樓閣式塔鑄制,殘身約高8米。甘露寺塔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冶鐵鑄造技術水平和佛教藝術,也反應傳承著中華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物及佛教研究價值。圖為甘露寺的鐵塔。
定慧寺位於江蘇鎮江市焦山南麓。焦山又名「樵山」、「獅子山」、「雙峰山」、「乳玉山」,位於鎮江東面的長江之中,素有「中流砥柱」之稱。因東漢末年隱士焦光避居此地,故名「焦山」。定慧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將春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圖為定慧寺道德經幢。
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禪寺廟中有著顯赫地位。定慧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曾有「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圖為定慧寺瘞鶴銘殘碑。
定慧寺大雄寶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築,仍保持明代風格,屋頂雕龍描鳳,圖案精美,國內外罕見。殿堂金碧輝煌、巍峨壯觀。殿內有一盞長明燈高懸在半空,清康熙皇帝所寫的"香林"兩個大字閃爍於燭光香菸之中,充滿著莊嚴肅穆的氣氛。圖為定慧寺大雄寶殿。
定慧寺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蓮花寶座上,面容和藹慈祥、莊嚴肅穆。。定慧寺大雄寶殿的內景。
金山寺位於今江蘇鎮江市區西北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勢,使山與寺融為一體。寺內主要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創建以來,經歷代修葺,古蹟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壽塔、法海洞、妙高臺、楞伽臺(又名蘇經樓)、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等。圖為金山寺全景。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明帝時,即公元323年~325年間。宋代元豐七八年間(1084年~1085年),明僧佛印住持期間,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規模宏大。南朝、唐朝時,寺名均叫金山寺。圖為金山寺藏經閣和慈壽塔。
北宋真宗年間,因真宗夢遊金山,便賜名為龍遊寺。宋徽宗時(1101年~1125年),因崇尚道教,改稱神霄玉清萬壽宮。宋欽宗、徽宗被金兵俘虜後,又復名龍遊寺。元代起,又稱金山寺。圖為金山寺藏經閣屋頂。
清康熙南巡時,給金山寺題寫了「江天禪寺」的匾額。1948年發生大火,燒毀大雄寶殿、藏經樓和方丈室等二百餘間房間。 60、70年代時亦有所損壞,已修復。1983年,金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圖為金山寺慈壽塔細節。
慈壽塔高約36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矗立於數重樓臺殿宇之上,為金山標誌。最早的慈壽塔建於南朝齊梁時期,原為兩座,南北對立,後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修復,重建後成為一座八角七層塔。明隆慶三年(1569年),明了禪師重修;如今的慈壽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圖為金山寺的香海亭及慈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