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是每個人都有的。但在生活中,不同關係的人則對你有著不同的稱呼,初次見面可能就是「你好」,再就是溫柔有禮貌地稱呼你的全名,再是小名,最後混熟了,什麼「狗子」、「二蛋」全來了。但這僅僅屬於朋友關係。
而若是同事,或是在領導面前,是絕對不可如此稱呼的,即便關係再好,也不可這樣。
同事,則同在一起共事嘛!之間玩笑調侃是能有的,當然這也得取決於是否聊得來,是否有共同語言,普通同事之間還是相敬如賓的,但越是相敬如賓的感覺,就越讓人不自在,總覺得中間隔了層什麼,難以逾越。孫悟空與豬八戒與沙僧之間,便有上述所言的這幾層關係。
孫悟空與豬八戒,兩人是同事,共同保護唐僧西行取經,但在生活中,他倆又是非常愛開玩笑的朋友、死黨,甚至為了玩笑別人,還費勁一番心思地挖苦、捉弄,所以,他倆之間的稱呼,便有意思了。
豬八戒稱呼孫悟空為「猴子」、「遭天殺的弼馬溫」,心情好了或是落難時則稱呼「猴哥」,說是如此說,但那一次孫悟空被紅孩兒的煙一燻,又被冷水一嗆,差點就魂歸地府了,是豬八戒玩了一手推拿,將孫悟空從地府拉了回來;孫悟空稱呼豬八戒為「呆子」、心情好了稱呼「八戒」,別看猴子常年說他呆子,好似看不起他,但八戒有難,孫悟空必然前去搭救的。
八戒悟空兩人吵吵鬧鬧,但其實非常和睦,倒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表面上是君子,相敬如賓,背面卻是小人,各種算計。
孫悟空與沙僧之間有啥故事呢?
為啥孫悟空總是稱呼沙僧為「沙師弟」,如此有禮貌,而沙僧總是稱呼他為「大師兄」,而不去說一些套近乎拉感情的「猴哥」之類的話?
原來,沙僧永遠記住了觀音菩薩跟他說的這句話。
菩薩道:「……我今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
在流沙河,觀音菩薩跟沙僧講得非常明白了,只要沙僧願意皈依佛門,給東土來的取經人做個徒弟,與他一同上西天拜佛求經,那麼,就可官復你的原職!
還不明白嗎?觀音說「給取經人做個徒弟」,做徒弟,做徒弟,做徒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沙僧只需認唐僧為師,做唐僧的徒弟,即可, 其他的事,與他何幹?他既不需要像孫悟空那樣,肩挑重任,需要打殺多少妖魔,化多少齋飯,才能完成業績,也不需要像豬八戒那樣,挑著重重的擔子,完成功績。沙僧只需拜唐僧為師,然後同他一起上個靈山,就可以了。
這樣簡單的事,誰不喜歡幹呢?於是,沙僧牢牢記住了觀音說的這句話,在取經路上不聞不問,反正不關老子的事,誰愛管誰管去唄!
既然只是做個徒弟,那麼沙僧做到了,又何必討好孫悟空與豬八戒呢?他與孫悟空只是師兄弟的關係,僅僅稱呼為「大師兄」即可,而稱呼「猴哥」,未免有拉攏之嫌疑,何苦放低身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