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拆解分析」解決問題

2021-01-07 悅文天下

今天由於各種原因,沒辦法正常更新了,跟各位還看我文章的朋友們道個歉。所以就把自己之前做的一次分享拿出來編成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上,6000字超長預計。

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分享,該如何運用「拆解分析+微創新」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方法,來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不著急,保持冷靜,想出解決對策。

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部分:

1.什麼是問題?

2.解決問題的兩種常見方法?

3.「拆解分析+微創新」這個方法為啥非常重要?

4.2個例子幫大家梳理該如何運用這個方法解決問題。

Part1. 問題是什麼?

這是一個看似都非常容易理解的步驟,但很多人,在實踐的時候其實都特別容易做的不是那麼好,甚至有時候遇到問題,發現好像自己不知道怎麼用這個方法。

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在於,在運用這套方法之前,你得先知道,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問題可以簡單分類成兩大類: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

所謂簡單的問題,就是有明確的方向,有能讓人放心的答案,解決了就可以宣布勝利的問題。

比如我們爬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登頂,中途凡是阻礙的都是「敵人」,我們只要克服他們,打敗他們,努力向上堅持到底,就可以解決問題。

同樣的,我們想要考清華,也是個簡單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明確目標之後只要朝著目標努力就好了。

所謂複雜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的方向,這是兩難的選擇,你必須在多個方向上 之中做出「取捨」。

複雜問題最主要的表現是,你可能會面臨多項決策,甚至可能只是知道一個大概和模糊的目標,卻並不清楚到底要如何進行決策和分析。

所以,在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優先完成對任務的拆解,從而將其切割成簡單問題,最終回歸到簡單問題的軌道上進行解決。

如果無法切割成簡單問題,那麼我們則至少需要一套思路來慢慢逼近問題的本質,至少能讓我們【開始嘗試】,並在嘗試的基礎上進行試錯,繼續驗證和繼續優化。

絕大多數問題,都處在簡單和複雜之間——比如我們如何寫好一篇文章,如何提高轉化率,等等,都可以歸結到簡單問題上。而像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選擇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則可以理解成複雜問題。

在解決任何問題之前,都需要問自己一句——我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因為只有明確了問題,你才能被問題驅動的去思考,才能依據我們所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解決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都依託於兩套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Part2. 兩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先說自上而下法。

簡單講,就是藉助【知識體系】來定位問題並解決問題。

這類問題都可以藉助一套相對成熟的結構,流程,甚至是體系來解決——你可以簡單理解成數理化的那種公式化拆解。

這是一種典型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策略——很多的學科,領域已經構建起了非常全面且權威的【知識樹】體系,因此,你大可不必費盡周折的去大批量的讀該領域的專業數目來吸收你可能吸收不掉的知識。

比如我想要系統的學習攝影技術,那麼直接看一本【美國攝影指南XX】即可,根據書中的大綱框架,建立全面系統的【全局感】。

當你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能夠快速定位問題的具體位置,然後對照著對應的skill來學習,並不斷地把這個【骨架】做的有血有肉。

而當你真的在一周內不斷實踐,不斷填充,相信80%的場景問題,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解決。

比如你想了解「行業研究報告」該如何入門?

我個人尤其推薦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Insights & Publications)發布的研究報告,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The Economist)的行業分析。從這兩個網站搜出最近五年所有與你關注的行業相關的文章,花一到兩天時間全部通讀一遍,你應該就能把握住這個行業的脈搏。

這裡其實就是藉助了「自上而下」的邏輯——因為這些頂級期刊所發布的研究報告,本身就是一套「研究結構」,你可以直接提取出結構,然後做你想要做的行研。

做活動也是如此,當你掌握了一套結構和流程之後,你要做的其實就是依照步驟和流程逐步拆解,完成定點擊破。

再說自下而上。

也就是「拆解分析+微創新」——他的適用範圍就在於,當我們很難找到知識體系的時候,或者要解決更微觀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自己歸納和分析,來找出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接到一些陌生新任務,手忙腳亂的時候,可以幫助你快速梳理出邏輯來指導自己「開始工作」

簡單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我想知道【社群運營】到底是怎麼做的,從而能夠幫我產出一門社群運營的課程,或者說規劃社群運營的工作清單。

這個時候,運用自下而上的學習陌生領域知識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非常重要了:無他,瘋狂吸收這一個領域內的【核心關鍵詞】,通過信息諮詢的收集,篩選,整理,搭建框架的方式,來完成對這個領域的認知。

於是,我就在鳥哥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虎嗅網等論壇,下載了至少30篇關於【社群】【微信群】等的文章,然後一篇篇的慢慢看。

梳理出這些文章的結構,對社群分析的角度,通過一些細碎的,詞語的,分散的重點,來找出那些共性的,他們都在反覆強調的東西,並根據這些反覆強調的關鍵詞,來構建一套符合MECE原則的知識框架。

【收集】+【拆解分析】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依據可落地性,邏輯順暢性,三節課的做課原則等,進行微創新和調整。

其實整個過程沒啥取巧的,當你不熟悉一個領域的時候,你要做的不是質量,而是數量。當你看到足夠多,見到了足夠多好的和不好的,你心理就有感覺了。

而當你自己有了這個標尺之後,才會有「質量」產生,然後你看到一篇文章,甚至一個活動的時候,你就很輕鬆的判斷出來,這個案例和case,他到底好還是不好。

就像很多人初見某些裂變活動的時候,感覺好厲害,但在高手看來(拆了和見了足夠多數量的活動),流程和體驗可能處處都有bug和問題。

總之,到這裡,至少能夠幫助自己走下去而不至於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束手無策。

Part3. 拆解分析+微創新為何重要?

剛剛接觸這個方法的時候,可能大多數人都感覺,這有啥厲害的,不就是我們經常幹的搜集資料,然後分析一下嗎?

確實,但這裡是有區別的:如果你在搜集和分析的能力上足夠優秀,甚至可以完成大量分析且能從中得出一些洞察和觀點,那確實對你而言這個能力其實已經不用學了,因為你已經內化了。

但如果你在分析上只停留在「為了分析而分析」,或者說其實並不太理解為何分析,分析之後能幹嘛,那其實你並不完全Ta的價值和意義。

簡單講,在沒有涉及到商業模型設計的層面上(CEO級別和高管級別),分析並提煉的能力,確實決定你的工作能力。

首先,是萃取。

什麼叫萃取?就是你吸收別人的經驗並方法論化,或者自身工作方法論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增長高手,她其實並沒有上過什麼系統的增長課程,但她的核心操盤方法論,其實來源於萃取別人的成功案例,然後不斷打磨這套方法論,逐步形成自己的邏輯判斷和操盤手感。

整個過程其實就變成了:萃取他人模式——自行實踐——打磨——萃取自身方法論

在極度非標的網際網路世界裡,你能接觸到的信息,別人也一樣也可以接觸到,但你的分析能力,基本上決定了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最大的分水嶺。

其次,是熟悉和還原。

有人問:面試的時候怎麼了解一個之前不熟悉的行業?——其實依然是需要拆解,來幫你熟悉行業。

如果大家還記得我的自我介紹,你會發現我比較擅長流程化和項目管理。

剛剛入職一家公司,大家對你的期待是希望你對業務能夠快速熟悉和了解,這樣溝通才能同頻。

如果每次同事跟你聊A,你都要問一句,「A是啥?」,說實話,很讓人揪心的,是不是?大家可以帶入感受一下。

這也是我為啥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搞清楚整個業務流程的原因。

那麼, 你該如何快速熟悉業務呢?

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一個懂的人給你講(收集)一遍,然後你還原他,並自己操作一遍,同時為了防止自己忘了,畫出業務流程,針對一些繁瑣的地方,進行自己的理解和優化,最終文檔化(參考上一篇文章你就知道為啥要文檔化了)。

除了自身業務之外,如果你要求職,對方除了關注你做了什麼之外,也會關注你對你想要求職的崗位和公司理解多少。

最後,是邏輯輸出。

你怎麼拆,以什麼維度拆,以什麼樣的邏輯去還原這個活動,都體現你的思考深度。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和「見」其實是沒用的,真正的功夫其實就體現在「案例復盤」上。

你是需要線性呈現出來的,而你展示的其實就是你的思考邏輯和思考維度。不同的思考深度,看待同樣一場活動,所看到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

比如,那些能夠通過案例來輸出優質文章的,其本身對活動的思考,對業務的思考,就會更深刻。

因此多看多拆,還可以很好的訓練你的邏輯能力和思考的深度。輸出倒逼輸入,總是沒錯的,而能不能輸出,就要看你輸入的多不多了。是不是?

Part4. 兩個例子

我們看第一個例子:該如何寫好一篇文章?

首先,我們先要看看那些寫的好的人,都是怎麼寫的,然後我們可以模仿著寫。

第一步:收集——找到那些寫的好的文章。

如何判斷文章質量呢?——比如閱讀量,在看率,或者評論量,是否刷屏等等來綜合評估,這裡就不展開了。

第二步:就是拆解和分析——下面就是大範圍的【拆解練習】了。

我最初訓練自己文章的結構感的時候,平均一篇文章要拆2個小時:

最開始拆的時候,很多文章其實結構都並不相同,甚至拆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就做笨功夫:高考的那種閱讀理解,逐段拆解,先詳拆,再回到大綱去看整體的行文邏輯,然後總結一下。

當你拆的足夠多的的時候,基本上你會找出一部分文章的行文共同點,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大綱】,至少可以拿著這個總結提煉出來的內容開始寫文章了。

比如,當我拆了很多文章的時候發現,他們特別喜歡用一個【知乎體】來簡短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結構其實就可以拿來自己復用,多元化自己的【段內邏輯】。

最後,就是不斷的實踐——然後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拆解大綱】。

我一般習慣於用四種大綱來判斷我所拆解的文章的大綱類型:WHY型;How型;What型;以及Why-What-How型。

絕大多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這四類(其實也就是總分總,或者總分,或者起承轉合罷了)

只不過對於我來講,上述的四類我更能理解。

我們看第二個例子:如果接到一個複雜任務,該怎麼思考?

隨著對業務的深入,我們都會開始接觸一些更複雜的工作任務。畢竟你想要升職加薪,總得證明些什麼,對吧?

比如,老闆想讓我做個教學模型的優化,讓我負責新上線的一門課程的售賣策略,讓我負責整個作業設計的方法論生產,等等如此。

聽到之後是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謂?我也一樣,初拿到這些問題,很宏大,很模糊,很不知道方向感,那怎麼辦?

其實簡單說,就是明確問題是什麼。任何一個任務,都是在解決關鍵問題,一旦關鍵我問題解決了,那麼其他的附帶問題和環節也就都迎刃而解。

其實步驟大家挺熟悉的:

1.明確目標是什麼。

2.拆解任務。

3.找到關鍵問題。

4.解決關鍵問題。

拿作業設計的方法論來講,你先要搞清楚這個任務的目標是啥。

你以為的可不是老闆以為的,這一點我就領教過。最初我設定的目標是能夠順利讓作業更好的進行迭代與更新,然後按照這個目標去拆的。但老闆想要的並不是這個,而是想要培養更多的人學會如何迭代作業。

前者的目標是具體的作業,而後者的目標是人。一個是操作指南,一個是培訓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目標。

如果是操作指南,你只需要把你自己的方法還原,提供給大家即可,而如果是培訓,那麼你要考慮的是:為什麼他們現階段缺啥?

你看,目標不同,後面的解決方案也就完全不同。

其次就是拆解任務。

拆解任務,就是把一個非常模糊的任務放到一個合適的公式裡,通過公式來肢解他,逐層展開裡面的各種脈絡和節點。

拿設計教學模型來講,首先要做的就是還原整個模型,上到生產端,下到學員端(完整的供應鏈);

拿課程售賣策略來講,首先要做的其實就是找到原來公司在宣發新課程要做的流程是啥,然後還原。

通常來講,拆解任務有三種方法:公式拆解法,流程拆解法,和要素拆解法。

公式拆解法很好理解,就是拿著實現目標的公式去還原任務。然後公式上的每個因子就成了你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了。

流程拆解法就很簡單啦,大家也很熟悉啦,我就略過了。

要素拆解法相對比較考驗經驗,就是把一個事物依照MECE的原則進行拆分。這裡的難度在於怎麼找維度。比如你想要拆用戶的要素,你依照性別可以拆男女,依照地域可以拆省市,等等。

因為我更擅長流程拆解法,所以基本上我都會以流程來拆。

拿作業設計來講,通過要素拆解後就變成兩個模塊了:方法論和能力提升(培訓)。在解決方法論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流程拆解,其實是對作業邏輯和課程邏輯的交叉匹配(過於術語,大家知道就行),從中找到關鍵問題。

這裡其實也非常考驗大家的經驗,因為很多模型其實就是現成的拆解維度,比如AARRR模型,用戶RFM分層模型,產品生命周期模型等等。你掌握的模型越多,其實在拆問題的時候,越容易「開始」!

在這一步,大家可以帶入一下自己高考時候的幾何「輔助線」。

想必大家都可以有這種感覺,幾何作業,畫一條輔助線,就居然能夠解題了。是的,拆的核心就是你能不能找到這條輔助線,這真的是很考驗能力的。

作業迭代方法論之所以可以產出,其實核心就在於找到了「匹配邏輯」這個輔助線——當然,如果你深入了解整個作業產出的流程和步驟,你也可以找到。

然後就到第三步了,拆完任務之後,你會發現你有一堆的節點等著你去做,但你優先要做的,是找到關鍵問題。

簡單說,我們通過拆解,有可能1生2,2生3,3生萬物,但你在實踐中,不可能拆出來的所有節點全都去解決,時間和精力都不會允許,因此只能找最關鍵的那個。

到這裡,我都沒有開始解題,而是在「分析」,當你無法確定你的問題到底是啥的時候,你就完全無法進入解題過程。

比如,當你拿到任務:做教學模型的設計,然後你就開始去收集和分析人家的教學模型是咋做的,那你99%要跑偏且浪費資源。因為你壓根不知道你分析了人家的模型到底咋用。

而如果我確定了某個環節,打個比方產研環節是核心要素,那麼當你重新進行案例分析的時候,你就會更聚焦在,人家是如何做學科研究的,你才能更接近於解決問題。

一句話總結:解決問題的前提,一定是要自己想清楚,問題到底是啥。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5分鐘幫老公克服演講恐懼,要解決問題,先拆解問題!
    但其實,只要你懂得將大問題拆解,細分成可解決的微小問題, 只要5分鐘,困擾就能迎刃而解。1. 解決問題:你需要通過大問題拆解,了解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但其實,老公從公司回來的路上到家,糾結了好幾個小時;而我們倆對話加上整個分析過程,卻連5分鐘都沒有用到!這就是我所說的通過拆分法解決問題。這種解決問題思路的好處,就在於能夠幫助我們快速釐清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將其分解為可解決的微小問題。
  • 如何拆解別人的PPT作品
    分析文案內容,了解整份 PPT 的邏輯框架,結構順序是否正確。他們的標題,是如何優化與統一的,內容精簡的方式,不同主題語句語序的優化,數據的提取等。E. 分析字體效果,拆解整份 PPT 作品的字體使用。
  • 通過拆解分析動力電池成本及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我們與業內專家P3 Automotive 以及UBS Evidence Lab共同完成最新的電池拆解分析,再度聚焦該領域,現已覆蓋主要廠商生產的全部7種電芯。
  • 推理大師的三個寫作建議:如何通過拆解,掌握小說的寫作技巧?
    通過對這些優秀作品的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作品成功的因素和套路。比如,我在研究中國戲曲的故事情節設置的時候,就發現古代的劇作家很喜歡用「道具信物法」來設計偶然性的劇情。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湯顯祖的《紫釵記》,範文若的《花筵賺》,甚至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多次使用「道具信物法」來埋伏筆,暗示彼此之間的姻緣關係。
  • 實操案例拆解:如何使用模型/理論進行數據分析和戰略定位
    編輯導讀:案例拆解是運營er們常常會用到的方法,當活動缺少新想法時,就會試著去關注一下相關的案例,進行拆解,進而復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運營人如何做案例拆解?需要用到哪些理論模型呢?本文作者從具體案例出發,對相關模型進行了講解,一起來看看~
  • 如何拆解一篇人物稿文章
    因為我本身喜歡看人物傳記,再加上有些想學習公眾號十點讀書如何寫人物稿。所以最近開始著手拆解人物稿。今天就借著藍藍的東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拆解一篇文物稿的。2、這個金句,我們可以如何自我練習?訓練金句,以備用於我們自己的文章大標題、小標題亦或文中論點、金句。二、開頭新媒體文同現在流行的短視頻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在開頭就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新媒體最重要的是前200個字,短視頻廣告為前3秒。
  • 如何有效拆解目標
    說起目標我們都不陌生,我們不管做啥都是有目標的,目標完成如何,那是有多方面因素的。目標分解都是任務,但是方式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目標拆分是加減法,目標拆解是乘除法。目標拆解是乘除法,我們就想答題一樣,它是環環相扣的,每一步都是要經過推敲和驗證的,不對。我們的答案就會有錯。比如同樣是明年的目標也是一千二百萬,就會考慮淡旺季,淡季少一些,旺季多一些。旺季如何多完成目標,我們就會提前考慮和計劃。對於目標的分解,我們是要有考慮清楚的,短期的,中期的,長期的。
  • 分析上市公司的核心邏輯,只有六個字:拆解、比較、預測
    在進行上市公司會計分析時,一般通過製作結構報表和趨勢報表,快速識別佔比較大及變動趨勢較大的報表項目,然後通過報表注釋數據分析,來判斷原因和變動趨勢。分析上市公司的核心方法,只有六個字:拆解、比較、預測報表項目注釋就是對報表項目的拆解說明,通過重點報表項目注釋數據的橫向或縱向對比,有大致判斷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理性,也有利於更加準確的進行財務預測。報表項目注釋內容繁多且需要一定會計基礎,走馬觀花瀏覽,意義不大。
  • 「E拆解」:AMOI夏新 F9真無線耳機拆解,看看國產的耳機如何
    無線耳機的拆解通常都屬於無法復原的,夏新 F9是入耳式耳機,耳機體積非常小,也意味著拆解相對容易些。耳機拆解耳機外殼是通過卡扣固定,用撬片就可以將耳機外殼分離。拆開後可以看到,在外殼觸控區域處貼有銅箔,這樣可以增大觸摸面積。
  • 簡單五步,讓你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這是結構化戰略思維的綜合運用,也是跨界解決問題的萬能框架。新麥肯錫五步法分為:定義問題、結構化分析、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交付。明確解決問題的制約因素,才能選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⑤ 相關人員和責任人:明確相關人員和責任人,才能在後續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容易追蹤問題解決的進展。⑥ 能調配的資源:資源分為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只有明確了哪些資源是可以使用、如何使用,才能充分利用資源、解決問。
  • 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中央大腦」大數據分析……智能加持 廣州...
    原標題: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中央大腦」大數據分析……智能加持 廣州垃圾分類更高效   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垃圾焚燒發電效用大……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 「俯瞰視點、SCQA框架、MECE分析法」,高效分析問題的3種手段
    我們只有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方法,才能高效的解決問題——毛澤東分析問題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橋梁職場上,很多人都說「發現問題是能力,解決問題是水平」,但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橋梁,那就是分析問題。
  • 華強北絡達1562A,降噪耳機,最詳細的體驗和拆解分析
    如需觀看 評測視頻 請滑到文章最底部視頻評測有1、ANR1562A市場調查各版本2、真假絡達ANR1562A拆解比對一款是真正的1562A,一款是中科藍訊8892A,從兩款的充電觸點上我們可以看出1562A和Y裝的是一致的,銅腳觸點,金黃亮澤開口精準,中科藍訊的充電倉觸點處,開口比較大,同時銅腳觸點發暗,下方的尾插也有所不同,真正的1562A尾插觸點是向上的和Y裝的一致,中科藍訊的尾插觸點則為向下,與原裝是相反的,這也說明兩款的殼科用的不是一家的,其中市場有用1562A一樣殼料的中科藍訊版,所以這只能做為參考,並不完全能通過看這兩個點
  • 數據分析案例及新手如何學習數據分析
    通過對訪客數據的分析,分析兩個產品的關聯情況。在訪客詳情中,詳細的記錄了訪客的訪問頁面和時間,所以,決定從這裡開始入手分析。此處只是舉例,不同指標可通過運算變成一個新的指標來衡量問題。 拆分也是用到較多的一個基礎性分析思維。商家可以通過各種拆解來細化數據,挖掘問題。從整個店鋪來說,店鋪的流量可以分為搜索渠道和非搜索渠道,每一個渠道的流量數據管家都有詳細的記錄,商家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做一個結構化的拆解數據圖。
  • 一個有效解決問題的正確套路
    不信你去真正看那些高層人士,或者說那些家庭背景一般,靠自己一步步上位的高層,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都很強,而且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下面我分享一個我最近結合自己過往和他人所教,包括自己傾聽以及書籍理論,還有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套路。
  • 產品分析:因「狼人殺」而拆解一款產品?
    本文是因為本人迷上一款遊戲後,進而分析的一款娛樂社交類產品「玩吧」。先囉嗦幾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何打怪升級自身屬性(能力:深度、邊界)?產品分析從宏觀→中觀→微觀的不同視角說明:11.1 宏觀=戰略布局起始於「誰是臥底大師」,鳥瞰整個發展史,玩吧最開始的戰略布局是達不到現在這個程度的;一定是在1.0~2.0版本迭代的過程中通過數據分析、用戶反饋為基礎進而優化戰略方向。此處提一點,關係位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形成了現在的一個核心盈利能力。
  • 活動拆解:10元風暴活動拆解及技巧分享
    本文作者通過親身的體驗,對10元風暴活動進行了拆解,為我們分析了為什麼要做掌上風暴活動?掌上風暴和各個崗位運營有什麼關係?這個活動的巧妙之處在哪裡?以及對於運營有哪些啟發?招商銀行掌上風暴,2010年首次活動,到今年已是第11年了。為了年底KPI的達成,關鍵指標的衝刺,招商銀行已經將「掌上風暴」打造成現象級的營銷活動。
  • 速賣通如何通過關鍵詞分析提升流量
    這篇文章主要是圍繞搜索之關鍵詞分析、關鍵詞的甄別與篩選以及關鍵詞分析的要點與應用技巧這三個重點來開展的。 二、關鍵詞的甄別與篩選 1)搜索下拉框 通過輸入核心詞,關聯長尾關鍵詞 匹配度高 精準貼近消費者搜索習慣和熱度 補充關鍵詞
  • [教師也創客]拆解法:學科學像解謎一樣有趣
    在解碼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不斷進行猜測和解答,逐步理解我們所要傳達的科學原理,這就是學生建構起自己知識的過程。什麼樣的玩具適合「拆玩具,學科學」的活動呢?鐵皮青蛙的拆解並不難,但我們不要讓學生太快地把鐵皮青蛙拆得一乾二淨,拆解的目的是為了研究,不明不白地將鐵皮青蛙拆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邊拆解,邊提出問題,邊研究解決問題。怎樣做到邊拆解邊研究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拆開了鐵皮青蛙的外殼後,擰一擰旋杆,觀察內芯中有哪些結構運動了,又是怎樣運動的。
  • 宿言:送你營銷人必備的3大分析模型和2大分析工具!(收藏)
    如何才能讓消費者愛上你的產品?如何才能讓你的產品有競爭力呢?今天把自己這些年收藏的和常使用的3個分析模型和2個分析工具分享出來,經常使用這幾個模型及工具絕對會讓你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前提是你得去用),建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