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

2021-01-12 歷史芷天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

在中國這個文明的社會,我們可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俗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它講述的可能是生活哲理,也可能是對人性的剖析,亦或是對世人的警醒。總而言之,俗語都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一句俗語,它的原話是「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這句話的歷史淵源。

戰國時期齊宣王整日遊手好閒,不理國事,齊國處於一種內憂外患的狀態而不知。就在此時,一名名叫鍾離春的女子挺身而出,後因其字無鹽,又相貌醜陋,被世人叫做「無豔。」

鍾無豔與齊宣王分析當前齊國所處的環境,更說道若齊王不奮發圖強,齊國滅亡是必然。齊宣王聽後,悔不當初,發誓從此勵精圖治。因鍾無豔在軍事和政治上有著超高的才能,齊宣王很多事情都要向她請教,這才封了鍾無豔為後。

齊宣王雖然敬佩她的才能,但卻心有所屬。對於美貌的女子,男人都會更加喜愛,齊宣王也不例外。他喜歡的是一個叫做夏迎春的女子,雖然不像鍾無豔那般富有才華,卻長得極為美麗,且擅長唱歌跳舞,因此很得齊宣王的喜愛,被封為西宮娘娘。

鍾無豔與夏迎春兩人,一醜一美,分別是兩個極端。每當國事上有問題的時候,齊宣王就會去找鍾無豔。但若是不需要鍾無豔,他就滿心歡喜地去找夏迎春。這也正是這句俗語的由來,意思是說一個人需要你的時候就過來找你,不需要你的時候就去找他真正想見之人。

一般來說,這句俗語經常用在男女交往的感情之中。若兩個人交往的時候,一個人對你,想要得到的是除了感情以外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金錢、地位等,那麼這段感情並非是出自真心。同樣的,在兩個人的交往過程中,若是過度在意外貌,對於對方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句俗語也是道盡「男人」本性。就男生角度來說,大部分男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兼具美貌與智慧,畢竟對於美好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嚮往的。所以,在基本的樣貌上沒有得到滿足時,那他們所追求的可能就是另外的東西了,比如另一半能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或者是金錢。但其實這樣的感情是不純粹的,它摻雜了許多情感以外的東西,失去了其本真。

現代社會當中,許多男子結婚以後,會覺得妻子整日圍著孩子和生活轉,再也沒有了昔日的美麗動人。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想要在外面重新尋找一個美貌的女人,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只是想想,倒也罷了。但若是付諸行動,對於家中的妻子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以小編之見,相貌雖有加分功能,卻並非自己可以選擇,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才能。男女交往之中,更不該拘泥於相貌,而是一種真正的心靈上的契合。不能像齊宣王那樣,有事的時候呼喚別人,沒事的時候就將她拋諸腦後,不把別人當做工具,這才是對兩個人最大的尊重。

相關焦點

  •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什麼意思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什麼意思?好女人如何制約男人的劣根性?鍾無豔和夏迎春是影視劇中的兩個女人,歷史上有鍾無豔這個人,是戰國時期齊宣王的王后,原名鍾離春,字無鹽,因為長相醜,被民間叫做「無豔」。夏迎春是電視劇編出來的人物,代表了齊宣王后宮佳麗。因為鍾無豔有軍事政治才能,所以每當齊國遇到國家大事困難,齊宣王就會找鍾無豔幫忙;而當事情平息後,齊宣王就會找夏迎春這樣的後宮佳麗尋歡作樂。
  • 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啥意思,這樣的人你身邊有多少?
    很多俗語還引經據典,初看不解其意,但是了解了時代背景和歷史人物之後,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很多人就不解其意,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啥意思?背後的道理其實就是在說人性,讀懂後引人深思。
  •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養了一隻「綠茶貓」,是什麼體驗?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典故: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只有貓咪需要你的時候,才願意走到你面前,對你表現出親暱;而當貓咪不需要你的時候,立馬把你拋在腦後,無論你怎麼叫喚它,它都不願意搭理你。
  • 貓神賽季末登場的原因找到了,網友: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而這一切黑鍋,都扣在了貓神身上,只因為貓神沒有登場之前,eStar還能幻想進入勝者組,而貓神出場後,直接連敗掉到了第十名,如果不是之前的底子好,淨勝分高一點,甚至季後賽資格都有可能被
  • 香港三大女神一臺戲,《鍾無豔》戲謔之下的諷刺意味
    「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想必是電影《鍾無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對不少女人來說,這也是一條發人深省的警示。這部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賀歲喜劇,嬉笑浮誇之下討論的卻是一個嚴肅的話題,那就男女之間的感情婚戀觀。香港影壇三大女神共同出演,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鄭秀文飾演鍾無豔,梅豔芳反串出演齊宣王,而張栢芝則扮演狐狸精。
  • 《王者榮耀》鍾無豔為啥顏值不高,看看歷史怎麼說
    《王者榮耀》是一款moba5v5競技遊戲,裡面有很多漂亮的女英雄,包括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楊玉環、王昭君等人都在其中。其實裡面還有四大醜女,那便是四大醜女之一的鐘無豔。鍾無豔鍾無豔是無鹽(山東東平)人,複姓錘離,本就無顏又姓錘,怪不得王者中是個拿大錘的女漢子呢!言歸正傳,或許因為長的醜,當地人都稱其「無鹽(顏)女」。因為長相醜陋,四十歲還未能出嫁。
  • 王者榮耀背後的故事—鍾無豔也是一個可憐人
    今天給大家講一下歷史上的鐘無豔啊,歷史上的鐘無豔她不拿錘子,它是一個類似軍師地位的人物。鍾無豔本名叫鍾離春,注意哦她不姓鍾,她姓鍾離是複姓。那為什麼叫鍾無豔呢?然後鍾無豔因為長得不好看,導致他四十歲都沒有嫁出去,但是他很有才華,那他是怎麼嫁給齊宣王的呢?還成了齊國的王后?很有意思,大家應該都不敢想像,當時的齊宣王是很墮落的國家,就是很沒有前途的樣子。鍾無豔就是大膽進諫,把齊宣王罵了一通,最後的大概意思就是你這個混子,你再不改,國家就要沒了。
  • 鍾無豔這個叫「春」的女子,樣貌奇醜卻讓帝王離不開,師從鬼谷子
    根據出關於鍾無豔的相貌描寫是:額頭雙眼均下凹顯得黯淡發乾,她的臉部上下比例失調,鼻子朝天也就是朝天鼻,脖子又很粗顯得喉結比較的明顯,額頭是一個中間凹陷的,像是一個凹字,因為女性大多數人的骨架都是偏小,而顯得個人非常壯,就像是男人一樣。
  • 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什麼樣的女人才合乎標準
    「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是少不了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娶妻要娶怎樣的妻子?想必這是不少男人共同的疑問。其實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世上有五種女人一定要娶。究竟是哪五種女人?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何意?古人處世之道!
    而在過去由於社會生產力之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然而我們古人又是聰明無比的,在長期與自然爭鬥的過程當中,通過自身經歷從而總結出了應用於生活的語言文字,使得後人受用終生,這樣的語言叫做俗語。
  • 梅豔芳之後,再無《川島芳子》,許多人不知道這部電影有兩個結局
    梅豔芳在香港影壇,稱不上頂級美女,但她的氣質無與倫比,印象中她有過兩次反串,分別是《鍾無豔》和《川島芳子》。《鍾無豔》中扮演「第一渣男」齊宣王,對著夏迎春一口一個「美人」,萬分疼愛;對著鍾無豔則一口一個「醜婦」,完美的詮釋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 有哪些歌詞是你後來才聽懂的
    總有一些歌,起初聽是被它的旋律所吸引,後來聽懂了歌詞;總有一些歌,不經意間牽動起心底隱藏的那些故事,記憶翻江倒海湧起,覺得歌詞裡的那些話,說的就是自己;總有一些歌,會在某一段時間單曲循環咪咕小咪鴿:鍾無豔對齊宣王說:「你始終是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
  • 在女人眼裡有這4種備胎,把你當備胎會有這3種表現,男人要看清了
    先說說在女人眼中的男人有四種類型:類型一:可以發展長期戀人關係,可能會和這個男人有更多的故事。類型二:藍顏知己,可以沒事就訴訴苦,發發牢騷,分享些不能和別人說的事情。類型三:保持關係,但不能升級關係,可能在生活中工作中有交際,所以屬於面子上的關係。類型四:路人甲,沒有興趣和這個男人說話。
  • 古人常說:「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何意?
    今天咱們介紹的是古人常說的一句俗語:「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法不輕傳從狹義上來說,此處的「法」指的是傳說中的法術,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豬八戒的三十六變等,但法術根本不存在。從廣義上來看,「法」指的是超凡脫俗的本領,比如雕刻師的高超手藝、木匠的手藝、武術大師的武功絕學等。
  • 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淫」為何意?為什麼就是萬惡之首?
    常常會聽到老人說:「萬惡淫為首」,這句話究竟是出自哪裡的?萬種罪惡,要讓我們來看都是不能被認同的,沒有高低輕重之分,惡就是惡,但是古人偏說萬惡淫為首,難道其中還有深意,字面上理解,淫是什麼意思,大多是指男女之事吧,那為什麼會被排在萬惡之首呢?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淫」為何意?
  • 古人說:「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何意?老祖宗預測收成的辦法
    由於咱們國家陰陽曆結合方式紀年,使得生活和生產方式上會有一些變化,畢竟驚蟄節氣會出現在數九天期間,會反映春節冷暖早晚。例如「二月有九」,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因驚蟄節氣也出現於農曆二月仲春期間,一般代表這時天氣回暖、春雷開始,冬眠的昆蟲也開始活動,同時,此時也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時節,人們會在春暖花開時陸續開展春耕。
  • 古人為何說「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有何來頭
    我國有很多俗語,道盡了人間冷暖。然而,卻也有很多俗語極盡古人智慧,向現在的人們傳遞知識與信仰,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受益。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它背後又有哪些深層次的東西值得人們去揣摩呢?要知道自古以來「勤能補拙」、「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而睡覺向來是被看作是懶惰的代名詞,如此大張旗鼓推崇好吃懶做,貶抑勤奮和努力,豈不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顯然是不能單從字面上去理解的,即便是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開始多元化,「睡後收入」成為一種新的收入類型,卻終究難逃前期人們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