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很多俗語,道盡了人間冷暖。然而,卻也有很多俗語極盡古人智慧,向現在的人們傳遞知識與信仰,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受益。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它背後又有哪些深層次的東西值得人們去揣摩呢?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千個人掙錢,不如一個人睡覺。如果真的如此去理解,那麼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自古以來「勤能補拙」、「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而睡覺向來是被看作是懶惰的代名詞,如此大張旗鼓推崇好吃懶做,貶抑勤奮和努力,豈不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顯然是不能單從字面上去理解的,即便是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開始多元化,「睡後收入」成為一種新的收入類型,卻終究難逃前期人們付出的努力。
比如投資股票,倘若不是前期選擇了一支潛力股,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睡得安穩?還有寫作,若不是在成名之前辛勤耕耘,雕琢思想和詞彙,哪能在浮躁的社會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
顯然「睡後收入」也是努力後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這句俗語是行不通的。
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句俗語背後是關於我國千百年來的風水和喪葬之禮文化。
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社會發展程度遠沒有現在如此發達,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對於自然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正因為如此,在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之時,會將其訴諸於神明。
發動戰爭之前要佔卜,天氣大旱祈求天降甘霖也要佔卜;學子求取功名之前佔卜,男婚女嫁也要佔卜。事實上,除卻這些,當古人去世,舉行喪葬也非常有講究,甚至重視程度要勝過前者。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禮論》一書中寫道:「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這足以見識到古人對於喪葬的是非認識,在這一點上,人們也不再難理解為何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前為何大修陵墓,並且要求活人殉葬。
除卻如此,根據病故的人的身份,墓地的類型、大小、墓碑的形狀也有不同的講究,在當時,摯友皇帝的墳墓才能被稱作「陵」,王公貴族只能屈居被稱為「冢」,而普通官員、地主的墳墓被稱為「墓」,平頭百姓的只能被稱為「墳」。
當然,在埋葬之時,選擇的地方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有地位和有錢人會選擇風水寶地埋葬自己,以期蔭庇子孫,並給後代帶來福祉。
了解了這些,剛才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就不難理解了:一千個人掙錢,掙的都是辛苦錢;不如一人睡覺,指的是已故的先人,即不如有個「福星」在陰界庇佑。
結語
儘管這多多少少瀰漫著「迷信」色彩,但是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它仍然被很多人看中。事實上,這與我國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又不謀而合,而這又為其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辯護。
但是,我國還有那個詞語,叫作:過猶不及,凡事適可而止即是最好的狀態,倘若弄巧成拙,必然會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