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新聞中心 上海財經大學
編者按
在學校發展史上,「十三五」時期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階段:學校迎來新百年,順利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一流學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國際知名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勝利召開第八次黨代會,提出新時代建設鮮明財經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願景和「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通過「十三五」時期建設,學校發展躍上新臺階,駛向高質量發展新航程。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學校「十四五」發展。
在「十四五」規劃編制之際,官微特別推出「十三五成就巡禮」專欄,全面回顧學校改革發展成就,生動展示「十三五」時期建設成效,鼓舞全校師生凝心聚力謀發展,奮發有為開新局。本期主題為人才培養。
「十三五」時期,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立德樹人,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按照「複合型、外向型、創新型」的培養規格,努力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具有全球視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創造力、決斷力、組織力和堅韌力的卓越財經人才,促進學生「素質、知識、能力、體格」全面發展。本科「3×3」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分類培養取得重大進展,育人育才能力顯著增強。生源質量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畢業生就業質量保持高水平穩定,社會聲譽穩步提升。學校立德樹人中心工作開創新局,具有鮮明上財特色的多層次、全方位、高水平的卓越財經人才培養體系已經形成。
內涵發展 著力穩定規模優化結構
學校堅持精英教育,穩定辦學規模,優化學生結構。截至2020年6月30日,學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基本保持穩定,控制在16000人以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016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438人,留學生(學歷學位生)536人。繼續教育在校生(本科生)3090人。堅持需求導向,優化人才培養層次結構、類別結構和專業結構,本科生與研究生之比進一步降至1.12:1,學術學位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控制在3:7左右。留學生生源國別進一步豐富,平均每年有120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校就讀。
立德樹人 構建協同育人創新體系
啟動「課程思政」專項計劃,積極打造課程思政示範課。學校實施思政課綜合改革方案2.0,打造「富財經特色、融上財精神、傳匡時文化」的課程思政類金課,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融合貫通,形成協同效應。學校將課程思政納入每年校級常規教學項目立項建設,通過中央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和學校課程教材建設專項給予經費支持。啟動校級本科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建設,迄今已立項建設40門,其中,全英語課程思政項目5門,11門課程納入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名單。經濟學院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學院。到「十三五」末期,全校本科近1000門課程均完成課程思政改革,做到「門門有思政,人人講育人」。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已立項20門課程,其中9門課程已通過結項驗收。通過實施課程思政項目工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
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提高思政課程質量。搭建書記談心系列平臺,助力思政育人全覆蓋。其中,舉辦「書記備課會」活動32次,舉辦「書記講習所」活動23次,涵蓋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學生,切實做到把思想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在全國高校引起熱烈反響。二級單位紛紛制訂適應本單位的書記談心系列活動方案,真正做到深入基層,深入學生,進一步推進書記談心系列活動落實落細落小,開創全校思政育人新局面。創新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課程質量。以「三教」(教師、教材、教學)改革為舉措,以「四式」(專題式、研討式、自主式、體驗式)教學為抓手,通過「三教四式」,進一步提升思政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緊扣青年大學生特點,通過增強情感聯繫,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思政課講得有虛有實、有情有意、有滋有味,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運用多種教育形式、載體和平臺,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體系。堅持管理服務育人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理想信念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充分挖掘校內外豐富的思政工作資源,邀請傑出校友、企業家、時代楷模、勞動模範、大國工匠、創新能手「進校園、上講臺、當導師」,打造出「明德·經世大講堂」、「科學·人文大講堂」等一批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教育品牌項目。運用新媒體、智能化載體,打造「網際網路+思政課」新模式。打破傳統宣傳方式,創立「一報兩網三微」立體宣傳網絡,成立學校新媒體聯盟,牽頭髮起長三角高校新媒體聯盟,講好上財故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緊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四史」學習、國情社情研習、愛校榮校等主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如「青春告白祖國」活動,「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上海市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大學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主題社會實踐優秀成果宣講等,潤物無聲開展思政教育。
為國育才 健全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模式
與時俱進,本科3×3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十三五」時期,學校全面深化以「立體課程、多元路徑、個性體驗」為特徵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一流本科人才培養行動計劃2.0,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深入實施「秉文計劃」,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聚焦科學重大問題為引領,構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施本博貫通式培養方案,實現本科與博士的一體化培養。實施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推行案例教學、行動教學,實行定製化人才培養,卓越型人才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連續多年在全國高校保持領先。充分發揮財經院校學科優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十三五」時期創新創業類課程校內外累計選課人數達14.4萬人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863個,組織開設「匡時班」5期,培養創新創業人才200多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卓有成效。多渠道豐富通識課程資源,以「德育為先、育人為本、通專結合」為特色的財經高校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持續開展「千村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建成會計與財務實驗室、經濟新聞實驗室、金融實驗室、數學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不斷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學生「實踐、實驗、實習」一體化的體驗式教育,助力一流本科人才培養。
【千村調查】
學校持續開展「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為核心理念的千村調查,超過兩萬學生參與,提交調研報告逾萬份,本科生調研報告被全國人大代表整理形成提案帶入兩會議事廳。改革實踐得到社會認可,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入選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劉延東同志評價項目「組織大學生深入實踐,體察國情民情,受教育、長才幹,是培育人才的好形式」,陳寶生同志評價項目「特色鮮明、實效育人」。
強化頂層設計,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十三五」時期,學校深入推進研究生學科優化、導師崗聘、教學提升、學術之星、行業菁英、支持與保障「六大計劃」,堅持研究生分類培養,積極構築拔尖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優化研究生創新基金培育機制,加大研究生優秀科研成果獎勵力度,完善研究生高水平學術會議資助機制,建立研究生「學術之星」朋輩引領機制,構建博士研究生拔尖創新能力「3C+3P」培養體系,學術型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升。640項項目獲得學校研究生創新基金,研究生在國內A期刊發表論文92篇、國際SSCI期刊論文136篇,一大批高質量科研成果日益湧現。20人次獲得上海財經大學「學術之星」獎,21人次獲得「學術之星」提名獎。通過強化案例教學、加強實踐實習、創新複合型人才培養等舉措,培養大批行業菁英。成立案例中心,強化案例學習,累計近1000名師生參與培訓。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設170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其中,獲批上海市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11個(含示範級實踐基地4個)。以校企聯合開設實務課程為抓手,與行業、企業共同打造專業學位實務課程30門。開設「自由貿易·金融·法律」自貿區特班課程,「十三五」期間共開設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37門次,選課人數1180餘人次,有效促進通曉自貿規則的複合型研究生人才培養。
堅持為國育才,加強國家急需和交叉人才培養。學校對接國家發展重大戰略,形成國際組織人才培養上財模式,厚植愛國報國情懷和全球治理視野。推進國家高精尖急缺人才培養,立足學科積澱和學術優勢,創設特色人才培養計劃,新設金融科技、財務管理(智能化)、金融工程與量化投資等項目(方向),培養領域急缺的拔尖創新人才。重視統計學、運籌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高端複合型人才,成立交叉科學研究院實踐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的科教融合育人。學校成為財經特色的國家急缺和交叉人才培養新高地。
【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為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新形勢,學校設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項目。項目整合校內學科資源,協同上海相關優勢學科和研究機構,依託與國際組織、國際知名學府的合作,構建多學科複合型課程體系,創新成建制全鏈條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新模式。「十三五」期間共選拔120餘名學子完成海內外學習實習,並有近50人先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實習歷練。項目獲得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財政部等機構廣泛支持。《中國教育報》《文匯報》等十餘家知名媒體進行專題報導,社會反響強烈。
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入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學生身體素質有效提升。積極推廣「SUFE SPORTS」體育文化,持續引入國際級、國家級高水平文化體育運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形成上財特色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學生在西洋棋、圍棋、跳繩等特色體育運動中屢獲世界第一。持續培育校園文化品牌,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不斷提高。繼續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除假期外,平均每月都有高水平藝術演出,深受學生歡迎。學生民樂團、合唱團雙雙斬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形成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學生勞動意識得以築牢。率先發布勞動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構建1+7勞動教育體系,推出以體力勞動為主、服務性勞動和創新性勞動為核心的實踐課程「雲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線上下單,線下實踐。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案例得到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媒體報導。
追求卓越 人才培養質量贏得廣泛認可
標誌性成果不斷湧現,社會評價良好。「十三五」時期,學校育人育才能力顯著增強。經濟學入選國家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智能化環境下戰略性會計人才培養創新》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見上圖),實現我校該獎項「零的突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研究生優秀成果獎4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獎19項。9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專業入選上海市一流專業,「經濟學與商學」入選首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課程、教材與案例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6門,7本教材入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32篇案例入選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和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案例庫。創新創業教育成績斐然,先後入選「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和「上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在數學建模、英語、文藝、體育等國際國內各大賽事中屢創佳績,多次摘取桂冠。
學校就業和招生持續向好,社會聲譽進一步提升。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連續多年在全國高校保持領先,歷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在iPIN中國大學就業競爭力排名中位列全國第2。一批畢業學生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國內頂尖大學從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取得重要成效。53%的畢業生就職經濟金融行業,服務上海金融中心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每年均有畢業生紮根農村基層、服務祖國邊疆,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學校人才培養的成效帶動招生質量穩步上升。近年來,本科生平均錄取分數由全國排名前20位升至前10位,在211院校、專業性院校、財經類院校中排名第一。研究生生源持續提升,報考人數日益增加。學校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14555人,較「十二五」末期增加78%。近80%的推免生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一流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生源保障。
面向未來,學校將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決貫徹學校第八次黨代會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根本要求,深化改革,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源源不斷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卓越財經人才,在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貢獻上財人的力量!
原標題:《「十三五」成就巡禮 | 立德樹人,卓越財經人才培養開創嶄新局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