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
每到金秋季節,關於螃蟹廣告便洶湧而至,無孔不入,那時,吃貨們便會知道,該吃蟹了!
而在大閘蟹的眾多產地和品種中,又以陽澄湖所產的「清水大閘蟹」名頭最為響亮。
甚至為了那一口蟹肉,每年的秋季,就有無數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到陽澄湖邊,只為了赴一場苦苦等候一年之久的美味之約。在那裡,選美一般選她個滿滿一簍,再吃她個天昏地暗,簡直人生一大享受。
01名稱來源
蟹是陽澄湖的好,可這湖蟹為什麼叫做大閘蟹呢?
說法有二,一是傳說吳訥士是蘇州草橋中學的創始人,父親吳大澄晚清時官至湖南巡撫,甲午戰爭中當過劉坤一的副帥,一門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張惟一就是方還,與王頌文同為吳訥士的好友,吳家的常客。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手稿,流失二百多年,為吳士訥所購得,又為方還和王頌文在吳家發現,並慨然接受相贈迎回崑山。
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為書林中的一段佳話。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方還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說法二則是:「閘蟹」原本叫「煠蟹」,下湯鍋煮一回,吳語音為「閘一閘」,因而認為「閘蟹」得名於普通的吃蟹方法,即蟹以清水蒸煮而食。
02吃蟹文化
上海是全國最愛吃大閘蟹的城市,雖然人口只有全國的3%,消耗的大閘蟹卻是全國產量的10%,相當於每年吃掉超過8萬噸蟹,圍起來可繞地球好幾圈。
對上海人來說,不吃蟹,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要知道江浙滬愛吃蟹是有歷史淵源的,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一時間土豪雲集,歌舞昇平。
陽澄湖大閘蟹自那時候起聲名鵲起,上海灘大佬杜月笙設宴時,如果桌上有陽澄湖大閘蟹,那說明客人是大人物;如果沒有,那說明來客的身份還不夠格,中國的酒桌文化真是細思極恐。
而張愛玲晚年漂泊海外,對家鄉上海和家人鮮少提及,唯有往日的蟹宴是她抹不去的上海記憶。繁華的舊上海,潮溼的弄堂和斑斕的沉香屑,到頭來不過化作一抹蟹香。
當然,中國人的吃蟹文化,要比舊上海的杜月笙和張愛玲們早得多。
北魏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蟹藏法」之說,可見中國人吃蟹之早。
例如,東晉有個著名的酒鬼叫畢卓,曾說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這樣的豪言壯語,美酒加蟹腿從此成為浪漫派的標配。
當日,作為浪漫派的代表李白自然也少不了吃蟹,蟹黃和美酒在他那便是金汁玉液:「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甚至,富足一時的宋代人將蟹吃出了心得,市面上出現了《蟹譜》《蟹經》等烹飪秘籍,中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讓人嘆服。
為此,明末清初的作家李漁,就是寫出《肉蒲團》的那位,不僅對美人和風月有研究,更是眾多食蟹文人中的頂級吃客。
他自稱「以蟹為命,一生嗜之」,別人稱他為「蟹仙」,他自嘲自己是「蟹奴」。還曾在《閒情偶寄》裡寫:「獨於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
而到如今,大閘蟹已經成了中國的網紅美食。
「秋風起,蟹腳癢」,感覺秋天不吃蟹,這一年就算白過了。尤其在江浙滬地區,出入酒樓食肆而不沾染半點蟹腥,那是不可能的。
為此一旦坐上餐桌,老饕們就開始摩拳擦掌,在議論江南哪裡的姑娘最漂亮之前,先探討什麼地方螃蟹最好吃。
什麼北邊人洪澤湖、大縱湖、七裏海大閘蟹,中部吃溱湖籪蟹、固城湖螃蟹,再往南就是太湖、陽澄湖大閘蟹……等等!
03中國人吃蟹的「十八般武藝」
中國人吃蟹,還真有一套「兵器」,這就是「蟹八件」。
有這法寶在手,可以把張牙舞爪的螃蟹大卸八塊,不放過哪怕一絲蟹肉。這種吃法也被民間稱作「文吃」,至於「武吃」,當然就是牙咬手掰的直來直去了。
清蒸或水煮還能「文吃」。另一種最經典的大閘蟹吃法——醉蟹,則一定要「武吃」才過癮。
首先大閘蟹事先要養在清水中,讓它們吐淨腹中泥沙汙物,並刷洗乾淨。之後用精鹽點在蟹臍處,再將螃蟹完全浸沒於上好白酒、白糖、花椒、蔥、姜製成的醉液之中,浸泡十天至月餘不等,即可食用。
這樣一來,浸透了醉液的大閘蟹,便會帶著酒味,又隱隱透出螃蟹本身的鮮甜,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巴城人制醉蟹並不一定選用膏黃籽肥的秋蟹,健壯的「六月黃」也是上佳選擇。吃這種「童子蟹」,大多是選擇公蟹,雖無成熟公蟹肥美的蟹籽,但勝在肉質豐滿,製成醉蟹別有一番風味。
中國人的食譜裡,有關於蟹的吃法數不勝數。2016年的G20峰會上,一道依據古法製作的蟹釀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將橙子掏空,成橙盅狀,填入蟹黃與蟹肉,上鍋加酒與鹽蒸熟即可。這道名菜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而且當時已是達官顯貴餐桌上的「明星」菜品。
蟹釀橙對於選料、火候都有極高的要求,或許並不適於家常烹飪。這當然難不倒充滿生活智慧的中國人。禿黃油就是最佳例證。
「禿」是吳語中獨有之意,禿黃油就是指只含有蟹黃的油。新鮮的蟹黃,放入爆香過薑片的豬油(植物油亦可)中,小火熬出蟹黃的香氣,盛出晾涼即可保存很長的時間。
因為一旦蟹季一過,這便是拯救嗜蟹者的最佳方案,用來拌麵拌飯,或者做成蟹黃豆腐,都是讓人無法拒絕的美味。
而其餘的做法如蟹粉獅子頭、蟹黃湯包、蟹餅等等,都是讓大閘蟹「死得其所」的流行吃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