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日前,黑龍江某學院一條「男女生非法同居或有性關係將開除學籍」的校規引起熱議,校方發布聲明稱,將修訂不符合要求的條款,其院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學校一直允許學生談戀愛,只是對「肌膚之親」有嚴格限制,對校內親密舉動的處罰仍會堅持。
目前,學院已撤下對「非法同居」的要求,但還有一些較為嚴苛的規定仍然存在。院長表態堅持處罰,禁止男女過從甚密,在該校早就制度化了——男女交往被發現後,學校要舉行「聽證會」,「老師念學校的規章制度,兩個人念道歉信」。
在這些場景裡,一個保守的形象呼之欲出。在《普通高等學校管理規定》解除大學生結婚限制13年後,「高校禁止戀愛」在一些學院仍舊是普遍現象。在山東某高校,「大學生自律委員會」在校園角落裡巡查,甚至出現過圍毆不配合情侶的情況;在江蘇南京某高校,校園裡的巡視員發現情侶的過分親暱,就上前提醒、制止……
這些學院在對待校園情侶的氣度上,匪夷所思地小,說到底還是一種不自信。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對校園戀愛莫名緊張的高校,大多在其他方面未有建樹。我們提起這些高校,會調侃他們制訂的「校園十不準」,也會訝異於通報男女朋友牽手,甚至開除表白異性學生的規定,卻幾乎從來沒有看到他們在教書育人中的成就。
比較之下,一流高校則很少能看到這樣的新聞。這未必是其學生更自律,或者對談戀愛不感興趣,而是在開放的環境之下,校園戀愛徹底去汙名化了,沒有道德原罪。青年男女的怦然心動,師生會當做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要說造成了多大負面影響,也頂多是讓「單身狗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從另一方面,正是這種開放和包容姿態,成就了高校本身,所謂教書育「人」,學生有了完整的權利,才能談得上獨立的「人」。
黑龍江這所學院的院長說,「你以為他們就僅僅拉個手就完了嘛,拉完手就開始摟脖……」。戀愛本身並沒有問題,或許是有些成年人的視角將這一切想得「過於複雜」。大學戀愛本是一件單純而美好的事情,何必過於幹預,讓其變得複雜?如果外力介入校園戀愛合理,那是否意味著校園之外那些親暱舉動,也需要用各種各樣的規範限制起來?
「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不是談戀愛的」,這句話對未成年的學生們來說並無問題,但對於已經步入大學成年的青年人來說,過於嚴苛。這個時候,某些高校卻依舊將性教育視作惡魔,甚至將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不能說是某些高校沒有「成年」,而是保守主義扼殺了性教育,將兩性之間那些美好的東西倒進了垃圾桶,卻滋長了扭曲的性觀念。這種行為,無異於掩耳盜鈴,懷揣著「畸形」的期待,卻忽略了學生的權利。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