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慈心療愈·修慈心觀

2020-12-16 重樓逾陀

撰文:鼎

當有些長者向法師提出以上問題,背後原因 不外是希望有位值得信任的人,深觀其音在其身心困擾之時,能提供片刻心靈安慰。

面對生死,眾生平等,無論過往如何顯赫 輝煌、獨當一面,但無常到來之時,也可 能不知所措。只因大多世間事均可以從經 驗中學習並修正,唯獨生命一期一會,對 生死大事的終極考試,沒人逃得過,躲得 開。然而,與其在生命考場上空有緊張不 安,不如學習與不安共處,主動了解及準 備此一人生期末大考。

面對死亡而感到不安,源於人們面對未知 時,內心的意志、安全感及面對威脅這三 大體系相互角力。假若內心意志不夠強 大,那麼無常的威脅感及死亡的危機感便 會相對擴大,形成對無法掌控而產生的恐 懼。佛陀在《佛般泥洹經》卷二中說:

「無生不死,當正心行,慈愛孝順」。

以此勸 勉我們要認知有生便有死,應保持慈心正 行。故此,在面對生死無常時,選擇以怎 樣的態度去面對,能引發不同感受,即使 有些事情不能逆轉,我們能夠護持的還有 自己的心境。是故,修習慈心觀不僅讓自 心獲得安定,更能將這種安定的力量傳遞 給家人,從而幫助整個家庭擺脫不安氛圍 的籠罩。

近年的外國研究亦揭示,日常修習慈心觀有 助提升修習者各項生理及心理的正面反應: 心理方面包括引發正面情緒、改善壓力等問題;生理方面包括減少偏頭痛、緩和慢性疼 痛、改善認知障礙等問題。可見透過慈心觀, 學習完全接納生命中遭遇的一切,並分享慈 愛心,有助達致內心安寧、平靜並培養幸福 自在的感覺,從而改善身心健康,最終達致 緩和乃至療愈的狀態。因此,「娑羅生命善友計劃」,接觸慈心禪的方法,並以此方法自我關懷,保 持自心正向柔和,有助在逆境中尋回人生的 方向,不陷入自我煩惱中,更重要是經常保 持感恩及正念,不再加重身心負擔,同時散 播善念,施以無畏。

確實,每一個人生故事皆有結局,但結 局究竟如何,未到最後誰也不會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生沿途,只要用心每 步,定能見綠木紅花。終日在困苦中, 錯過種種美好,著實可惜,也浪費了此 一期一會的善緣。穿梭花國,步步花團, 因為個人的生命本來就是偌大花園內的 一員,播種施肥,種子破土,開花結果, 落葉歸根,雖然死亡被視為人生的結局, 但其實也造就一個新的開始。在生死的 路途上,願大家共同努力,慈心正行, 學習面對與接納,令我們的身心得以成 長,進而獲得心安自在。

相關焦點

  • 判斷一個人佛緣的深淺,就看這7點,看看你佛緣如何
    佛緣,是佛教的專業用語,指人和佛之間某種感性上的默契或親切感。這種親切感佛家解釋為前世的輪迴轉世,或是今生與佛法有很深的默契,一見如故的感覺。佛家有一種說法:「佛是過去的眾生,眾生是未來的佛」,每個人都可能具備佛緣佛性,能否顯現佛緣,受諸天菩薩感召和關照,關鍵在自身與佛的深淺,最終的領悟程度。佛緣深淺決定修行進階速度。佛緣深厚者,學佛悟道很快,在參悟佛法時更容易覺悟;佛緣淺薄者,在修行時坎坷艱難,領悟的慢。
  • 「彌勒菩薩的故事·慈心三昧」
    「彌勒菩薩的故事 慈心三昧」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正文-彌勒︵Maitreya︶,梵語梅怛麗,菩薩之姓也,中文譯曰慈氏。
  • 佛緣專欄:極樂淨土教言·最偉大的建設
    專欄43期:佛緣專欄:極樂淨土教言 最偉大的建設編輯: 寂慧於一切法,了知善惡
  • 佛緣專欄:一直不明白佛教燒香的意義,明白這一點,才恍然大悟!
    專欄40期:佛緣專欄:佛教為何要點香?編輯: 演繹於一切法,了知善惡,遠離邪見,攝受正法,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即得名為智波羅蜜。
  • 佛緣專欄:老師父的話之「隱形人」
    #佛緣
  • 佛緣專欄:佛說諍女之宿緣
    能反求諸己,除卻心中的執著、痴心與瞋心,長養慈悲心,不分親疏慈心對待一切眾生,方為真正菩薩行者,亦不負佛慈悲開示宿世因緣之悲心。
  • 塵世間佛緣最深的13人,各有什麼大福報?
    那麼,這群佛緣最深的人各有什麼福報呢?且隨七葉君一起了解一下:1、母親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扶無憂樹「脅生」太子7天後,難產而死,往生三十三天,後佛證道後親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佛曾親為其補納三衣,並傳授他慈心三昧,終證天眼,被尊為十大弟子「天眼第一」尊者。11~12、堂弟婆娑、跋提經書未詳述,只言皆證阿羅漢果。
  • 《僧探慈心》熱播,國人懸疑推理劇的又一次
    毫不誇張的說,《僧探慈心》無論從劇情上還是演員上,都可圈可點。慈心一改往常硬漢形象,佛系萌探終於演技上線!張胤哲扮演的男主人公慈心,面對離奇的案件將玄學、佛學融入推理,以佛學宿命輪迴的觀念為整個手段來分析案件。當然不可忽視的還有團隊在選景上的用心。道具逼真,不濫竽充數。由於裡面的道具過於逼真,屍體「夠味」,有不少網友戲稱這部劇是個下飯劇。為何有人說裡面的場景與《斷頭谷》的有點相似?
  • 《僧探慈心》熱播 國人懸疑推理劇的新探索
    毫不誇張的說,《僧探慈心》無論從劇情上還是演員上,都可圈可點。慈心一改往常硬漢形象,佛系萌探終於演技上線!張胤哲扮演的男主人公慈心,面對離奇的案件將玄學、佛學融入推理,以佛學宿命輪迴的觀念為整個手段來分析案件。當然不可忽視的還有團隊在選景上的用心。道具逼真,不濫竽充數。由於裡面的道具過於逼真,屍體「夠味」,有不少網友戲稱這部劇是個下飯劇。為何有人說裡面的場景與《斷頭谷》的有點相似?
  • 愛的療愈,療愈關係也療愈自己
    本專欄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打開自卑的心結,重建內在自我的力量,從哪些被傷害的「過往經驗」中解脫出來,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並最終形成自我認可和自我接納。就像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到起源,自卑的源頭是愛的缺失,而解除自卑的方法,就是把缺失的愛找回來。因為小時候愛的缺失,我們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 訪中華慈善總會「宇澤慈心項目」發起人安國俊博士
    日前,中華慈善總會「宇澤慈心項目」發起人之一安國俊博士接受了《慈善公益報》記者專訪。接下來,「宇澤慈心項目」將在貧困山區開展平安教育工程,把關愛兒童與脫貧攻堅緊緊結合起來,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環境。每一個孩子都帶有使命慈善公益報:說起「宇澤慈心項目」,就不得不提到小宇澤。這是一個憂傷的故事,也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小宇澤的離去催生了「宇澤慈心項目」。
  • 夢幻西遊:6開慈心渡鬼,棋盤全白獎勵真喜人
    又是到了每周的周末了,周末的活動周六上午的慈心開始!做這個活動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隊長帶隊各種任務,各種玩法,隊員什麼也不用做,掛機就完事了!六個號,帶了兩個隊伍,其中組了一個全秒陣容,不收費上車的人很多,專挑眼熟的大秒來活動,效率還是很高的,兩輪半多左右!獎勵一般般吧!
  • 覺察即療愈:愛,從未停止過
    覺察即療愈:呼喚在「我們」中淪陷了的「我」 覺察即療愈:今年,改變的不僅僅是年味兒 覺察即療愈:為啥,我總憋不住地往外跑 覺察即療愈:謠言滿天飛,恐慌最囂張 覺察即療愈:讓內化的美好復甦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佛緣專欄:菩提道上的「念珠」
    我也要一條菩提念珠,伴著聲聲佛號,加注為眾生祈福的心願……#佛緣1一直想要一條念珠。曾經到攤子或賣佛教文物的地方逛了幾回,總買不下手,不是捨不得錢,大概是覺得念珠應該有某些意義,是不能以金錢論斷買賣的。
  • 這3種人佛緣深厚,即使不拜佛,佛菩薩也會用心「庇佑」
    佛教認為有佛緣的人,為人謙和有禮,博學多才,能夠破解很多的災難。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夠佛緣深厚,讓佛菩薩保佑自己生活和修行,能夠一帆風順,最後度過苦海活得自在。想要獲得佛緣也是如此,修行的「因」一定要修對,就好比種子不是樹的種子,陽光土壤再好也長不出大樹。如果修行,心態不正,方式不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的。所以很多人平日裡時常燒香拜佛,但是卻沒能夠獲得佛緣,而這3種人佛緣深厚,即使不拜佛,佛菩薩也會用心「庇佑」。
  • 佛教:這3種人,與佛有緣,佛緣最深,有你嗎?
    佛緣,是自己修來的;無緣,也是自找的。真正與佛有緣之人,並非那些整日燒香拜佛之人,而是內心與佛心相應之人。「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中有佛,無處不是佛光普照、極樂世界;心中無佛,跪拜在佛前,也是離佛最遠之人。有人說,為什麼要與佛結緣?佛是什麼?佛不是神靈,而是我們內心的清淨自性,是真善美。
  • 「心靈療愈」十七:事業成功的關鍵這點很重要——四醫之聲第143期
    本期主播:王世琦END精彩回顧【心靈療愈】專欄【心靈療愈】十六:共享才能雙贏——四醫之聲第141期【心靈療愈】十五:怎樣才能把別人辦不成的事順利辦成?——四醫之聲第139期【心靈療愈】十四:為什麼他能做到處處受歡迎——四醫之聲第136期【心靈療愈】十三:用存錢的方法「存儲」你的人脈——四醫之聲第134期【心靈療愈】十二:幽默是化解敵意的妙藥——四醫之聲第133期【彬彬有禮】專欄
  • 佛教:這三種人,不用燒香拜佛,卻有極深「佛緣」,是你嗎?
    世人能夠蒙佛法接引救度,當然也離不開佛緣。然而,佛門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塵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親疏之分,每個人的佛緣,也有深淺之別。在許多人眼中,燒香、拜佛似乎就是佛法的全部,那麼燒香最多,拜佛最勤的人,也理所當然就是佛緣最深的人。事實果真如此嗎?
  • 佛教:心中有佛便是最好的佛緣,看看你有嗎?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修佛就是在修自己的心。修佛並不是拜拜佛,稍稍香,上上供。真正的修佛,是要做到心中有佛。佛並不是要我們崇拜他,表面的支持和認同並沒有任何的意義。佛在意的是心靈的傳達,心靈的感召。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便是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