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鼎
當有些長者向法師提出以上問題,背後原因 不外是希望有位值得信任的人,深觀其音在其身心困擾之時,能提供片刻心靈安慰。
面對生死,眾生平等,無論過往如何顯赫 輝煌、獨當一面,但無常到來之時,也可 能不知所措。只因大多世間事均可以從經 驗中學習並修正,唯獨生命一期一會,對 生死大事的終極考試,沒人逃得過,躲得 開。然而,與其在生命考場上空有緊張不 安,不如學習與不安共處,主動了解及準 備此一人生期末大考。
面對死亡而感到不安,源於人們面對未知 時,內心的意志、安全感及面對威脅這三 大體系相互角力。假若內心意志不夠強 大,那麼無常的威脅感及死亡的危機感便 會相對擴大,形成對無法掌控而產生的恐 懼。佛陀在《佛般泥洹經》卷二中說:
「無生不死,當正心行,慈愛孝順」。
以此勸 勉我們要認知有生便有死,應保持慈心正 行。故此,在面對生死無常時,選擇以怎 樣的態度去面對,能引發不同感受,即使 有些事情不能逆轉,我們能夠護持的還有 自己的心境。是故,修習慈心觀不僅讓自 心獲得安定,更能將這種安定的力量傳遞 給家人,從而幫助整個家庭擺脫不安氛圍 的籠罩。
近年的外國研究亦揭示,日常修習慈心觀有 助提升修習者各項生理及心理的正面反應: 心理方面包括引發正面情緒、改善壓力等問題;生理方面包括減少偏頭痛、緩和慢性疼 痛、改善認知障礙等問題。可見透過慈心觀, 學習完全接納生命中遭遇的一切,並分享慈 愛心,有助達致內心安寧、平靜並培養幸福 自在的感覺,從而改善身心健康,最終達致 緩和乃至療愈的狀態。因此,「娑羅生命善友計劃」,接觸慈心禪的方法,並以此方法自我關懷,保 持自心正向柔和,有助在逆境中尋回人生的 方向,不陷入自我煩惱中,更重要是經常保 持感恩及正念,不再加重身心負擔,同時散 播善念,施以無畏。
確實,每一個人生故事皆有結局,但結 局究竟如何,未到最後誰也不會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生沿途,只要用心每 步,定能見綠木紅花。終日在困苦中, 錯過種種美好,著實可惜,也浪費了此 一期一會的善緣。穿梭花國,步步花團, 因為個人的生命本來就是偌大花園內的 一員,播種施肥,種子破土,開花結果, 落葉歸根,雖然死亡被視為人生的結局, 但其實也造就一個新的開始。在生死的 路途上,願大家共同努力,慈心正行, 學習面對與接納,令我們的身心得以成 長,進而獲得心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