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來帶大家看一看一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它們講述了一個個婚姻故事與家庭場景,也見證了社會文明的發展與變遷。
《婚姻法》三次修改
1950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獲得通過,於5月1日正式實施,通篇貫穿四個原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
《婚姻法圖解通俗本》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婚姻法》面對各種新問題、新挑戰。至今,這部法律已在1980年、2001年和2020年進行過三次修改:
1980年
第二部《婚姻法》更加重視離婚自由,首次將「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作為判決離婚的法定標準。
2001年
對《婚姻法》進行了多項修改,其中「禁止家庭暴力」的規定尤為醒目,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家級立法中對家庭暴力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2020年
我國通過了《民法典》,將婚姻法整合進了第五編「婚姻家庭」,其中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範圍」、設置離婚冷靜期等。
一紙婚書的浪漫
五顏六色的雕飾配圖,工整秀氣的手寫字樣,「同心永愛」的美好誓言——這是一張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的結婚證書。
民國二十八年結婚證書
曬出這張證書的是71歲的杭州市民陳大伯。「這是我父母當年的結婚證書,距今已經81年了!」 1939年,兩人喜結良緣。在這張結婚證書上,除了夫妻雙方的姓名年齡外,還記載著介紹人、證婚人、主婚人等信息,可以說是相當完善。
而到了1980年,陳大伯登記結婚時,他的結婚證則又是另一副模樣,「那個年代的結婚證,看起來就像是現在的一張獎狀,中間一顆大大的紅星。」
1965年的結婚證
不同時期的結婚證書質地、樣式、圖案、內容都不一樣。
民國時期的婚書
大多用紅紙墨書,帶有賣身契色彩,包辦婚姻較多。
五六十年代的結婚證
結婚證色彩濃厚,類似於獎狀。
七十年代的結婚證
結婚證上都印有毛主席語錄。
八九十年代的結婚證
逐漸有了標準形式,統一用紅本子做結婚證,並逐漸縮小。
那些特別時刻的見證
婚姻是一輩子的人生大事,自古以來我國就講究婚嫁禮儀。中國傳統社會中,婚書、媒人、聘財、婚禮共同構成婚姻成立、合法的要件。
杭州的婚嫁習俗相當講究,按照舊式婚禮,男方在定親一年後,擇定吉日,由媒人通知女方,謂之「送日子」。迎娶之日,男方發花轎迎親,管樂開道,由媒人護送至女家,新娘拜別祖先親人,由親屬報上花轎起程,吹吹打打抬至男方,拜堂成親。
清·光緒二十九年九月結婚吉日單
新中國成立後,杭州在實施婚姻登記管理中,推進婚姻禮俗改革,構建平等文明的現代婚姻文化,實現了婚姻領域的移風易俗。
1982年市民政局舉辦集體結婚儀式
那個時期,還有新人先去烈士墓前祭掃的風俗,1989年的一張老照片中,呈現了杭州鐵路分局9對新婚夫婦祭掃烈士墓的場景。
1989年新婚夫婦祭掃烈士墓
期待您的持續關注
來源 杭州發布
值班編輯:王莉莎 責任編輯:胡碧瑢
主編:趙婧 終審:沈利、唐吟、劉震、餘婕
七夕你怎麼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