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市場如此狹窄,作為推理劇生產鏈的基礎,推理作家們如何生存?
「我2009年出道,如今已11年了。我出第一本小說時,才拿到2萬元稿費;出第二本小說時,拿到8000元稿費;出第三本小說時,拿到9000元稿費。我還算是寫出來了,可現在出一本書,只能拿到四五萬元稿費,與寫玄幻的作家沒法比,人家動輒能拿上百萬元。」呼延雲說。
作者得到的回報微乎其微
國產推理出書難,即使出了,銷售情況也難樂觀,作者得到的回報微乎其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推理作家說:「目前國內圖書市場上,100本推理小說,至少70本是譯作。這給讀者以錯覺,認為外國推理小說都是好作品,總覺得外國推理小說還看不過來呢,哪有時間看國產推理?這就像買車一樣,都想買國外的品牌,國產的再好,也覺得不上檔次。」
華斯比表示,其實日本、歐洲也有很多質量差的推理作品,但引進時,國內出版商挑選的都是經過市場檢驗、比較成熟的作品,這相當於讓國產推理作家和國外多年積累去競爭,自然落下風。
呼延雲認為:「這幾年,情況正慢慢變好,讀者已改變了不少。」
一方面,國產推理佳作越出越多,一些85後年輕作家湧現出來,單看創作質量,已可與世界最優秀的推理作品比肩,只是大環境上還有差距;另一方面,IP化有利創作水平的提高。
讓華斯比感到擔憂的是,國內推理雜誌紛紛倒閉,年輕作家失去了成長平臺。他說:「老一批推理作家都是從短篇開始,寫出一定知名度後,才去寫長篇。推理雜誌培養了作家對推理寫作的熱愛。作家剛入門時,沒有人扶持,會很快喪失興趣。此外,作家需要了解讀者想看什麼。類型文學是為市場服務的,沒有發表平臺,作家怎麼找準市場呢?」
在推理圈,《歲月推理》(月刊)、《推理世界》(雙周刊)曾是許多推理迷的心靈家園。因大多數老作者轉去寫書,不再寫短篇,年輕作者又沒跟上來,導致稿件質量下降。加上經營上出了一些問題,2018年底,它們紛紛停刊。
停刊時,呼延雲曾公開表示:「國產推理小說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可能將從此消亡。」
國產推理沒形成傳統
一邊是推理劇風光獨好,但吃的都是幾年前的創作;另一邊是推理小說陷入低谷,難以維繫。那麼,這次熱潮過去了,還會有下次嗎?該如何拯救國產推理小說?
華斯比認為,關鍵在形成體系、營造生態。
在日本,前輩推理作家提攜晚輩被認為是「當然之舉」。作家成名後,會主動幫助新人成長,傳授經驗、幫助發表作品,只有新人不斷湧現,推理圈才會得到大眾重視,前輩的作品才能銷得更好,實現持續發展。
華斯比說:「在國產科幻圈,也存在類似的傳統,新老作者經常在一起。可在推理圈,新作者和老作者很少聯繫,成名作家不太願意與晚輩見面,埋頭寫自己的東西。晚輩也不敢和成名作家打招呼,大多數是與平輩作家在一起。沒人營造氛圍,所以中國讀者也不太愛讀『燒腦』的推理小說。」
出現這樣的局面,可能與國產推理圈未能形成傳統有關。早在1896年,《時務報》便刊登了張坤德譯的《歇洛克呵爾唔斯筆記》,首次向中國讀者介紹了福爾摩斯探案小說,引起轟動,比日本還早幾年。到1916年,中國便出版了《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湧現出程小青、藍瑪、孫了紅等優秀推理作家。1949年後,是公安文學、反特文學,推理小說幾乎消失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作家才重新閱讀福爾摩斯等,開始推理小說創作。
「推理小說在日本出現的時間比中國晚,但一直在延續,從本格派,到社會派,到新本格派,很容易看清其發展歷程,但從中國推理小說史中,很難看出脈絡來,在斷斷續續中,有的作家已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但大多數作家不行。」華斯比說。
年輕作家最不計較功利
在國產科幻圈,劉慈欣的作品在國際上也算暢銷書,可到目前為止,國產推理圈還遠遠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其實,周浩輝的《死亡通知單》已出英文版,華斯比發現,讀者評價兩極分化嚴重。一些打低分的讀者留言道:既然是中國的懸疑小說,為什麼讀不到有關中國的情況?
華斯比說:「歐美在類型小說方面比較強勢,即使是日本的推理小說,也很難打入歐美市場。歐美讀者有一種偏見,覺得其他國家作家在講故事方面,不可能比他們講得更好,他們更想從書中讀到異國風情。中國作家努力把故事講得和西方作家同樣精彩,可西方讀者根本不在意這個,這可能是國產推理難走向海外市場的重要原因。」
一位國產推理作家的兩本書在日本出版,日本讀者的評價是:太像日本小說了。這說明,從寫作技巧、軌跡等方面來說,國產推理作家至少已經達到了世界中等水平。只是國內推理小說的出版市場上,譯作遠多於原創,國產推理作家長期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
2018年曾擔憂國產推理小說死亡的呼延雲發現,1年多過去了,國產推理小說依然活著。雜誌沒有了,但越來越多的個人站出來,通過個人評獎的方式,鼓勵創作。他說:「以華斯比為例吧,他2018年推出中國首個私人推理小說獎,其實他現在沒工作,他的錢都花在收藏民國舊書刊上了,可他卻拿出錢來,獎勵國產推理小說作家。我原以為,媒介形式改變,必然會帶來創作的改變,推理雜誌都沒了,誰還會寫啊?沒想到,還有這麼多人在堅持。」
「相比之下,我更看好年輕作家,他們環境好、基本功紮實,是最不計名利的一群人,單論寫作水平,他們不比日本作家差,假以時日,他們一定能寫出經典之作來。」